高旭天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打好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地区脱贫攻坚战,提出要重点解决好五个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产业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支撑是关键。只有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内蒙古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一系列创新模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效,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分享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培育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脱贫产业,除了产业因地制宜、产品适销对路,更离不开产业链条的维系,以及相关支持保护政策的保驾护航。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范例。2017年,阿荣旗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马铃薯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旗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我这个加工厂一年有7个月的生产期,常年雇佣12名工人,许多外地的客户都来预定,交易额也逐年增加,这粉条真正成了咱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条!”从事粉条加工20多年的阿荣旗老魏家粉条加工厂厂长魏志平说。
该旗音河乡的老纪家粉条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步一步做大做强的企业。目前,音河乡的粉条加工产业以该公司为龙头,以36个中小型淀粉加工厂为支撑,年产2万多吨粉条,产值达4000多万元。
“阿荣旗有做粉条的传统,粉条从质量到价格都独具优势。以前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当地加工的好粉条只能转手贴上别人的商标出售,让别人赚钱。”阿荣旗农牧业局工作人员说。为改变这一状况,阿荣旗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贷款融资,用于改善生产技术、注册商标和添置生产设备等。目前,该旗各种农产品品牌已达70多个。
在产业发展上,赤峰市宁城县利用自身的光照资源和热能资源,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当地政策引导下,宁城县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的刘明启一家,靠着种茄子过上了好日子。“一个棚3万元,脱贫致富来得快。”刘明启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的大棚产了7万斤茄子,每斤按1.5元计算,除去种苗、肥料、水电等成本,纯收入7万元以上,他家只用了一年就摘了穷帽,过上了好日子。
刘明启的脱贫,源自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几年来,宁城县实行“两个不设上限”的扶持政策: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设上限、补贴资金不设上限。对规模种植户,每建1延米日光温室补贴180元,贫困户建大棚另外再补贴180元。近两年,县里共投入扶贫资金1.12亿元,安排扶贫贷款1.75亿元用于产业脱贫。到2017年末,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3.6万亩,形成了一个年产各类蔬菜106万吨、产值41亿元的大产业。仅设施农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40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四成以上。
南有黄瓜、北有番茄、西有蘑菇、中东部有尖椒和圆茄,宁城县设施农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四大板块,在种植结构上实现了菜、果、菇并举。科技创新让设施农业“提挡升级”,全县已有大型育苗工厂6个,年育苗能力达到5000万株,农户的大棚也用上了智能化设备,种大棚省时省力又高产。品牌建设敲开了市场的大门,53个蔬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多个品种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些蔬菜从此有了国字号的地域身份证。
“设施农业是我县产业扶贫的重点,更要有力地推进。”宁城县扶贫办主任高鸣飞说,到2018年底,全县计划实现4310户12200人稳定脱贫。
当前,全区各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纷纷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菜单,因人因户精准施策,通过政府“备菜”、部门“配菜”、贫困户“点菜”,使扶贫资金项目安排更加精准,效益更加显著。
“我准备冬天卖一部分羊羔和大羊,估计有5万多元的收入,能还一部分贷款。”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羊路井村村民罗兵对今后的发展成竹在胸,“现在正盖着一个羊舍,盖好了买些羊育肥,再包些地种玉米喂羊,明年手头就松快了。”
今年44岁的罗兵,2004年因一次意外事故致四级伤残,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数万元由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贷款给他解了燃眉之急,讓他做起了养殖业。现在,罗兵家的羊群已经发展到了300多只。罗兵说,家里生活发生变化,除了得到经济上的帮扶,扶贫干部也功不可没。“他们经常来家里,看我们哪里有困难,想发展什么产业。还帮助联系专家、办理贷款,还搞了养羊培训。”罗兵说,“扶贫干部就像咱们的亲人一样。”
在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牧民王进飞牵着自家的马匹来到通湖草原景区开始一天的工作。“草原绿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正是我们挣钱的好时候。”王进飞说,“去年五一我就接待了骑马游客3000多人,今年五一估计来旅游的人还要更多。”
今年55岁的王进飞,过去一直靠放牧为生。退牧还草后,他全家仅靠每年每人6000元的草补费生活,妻子又患病常年吃药,家庭负担很重。面对像王进飞这样的贫困户,开发区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政府的帮扶下,王进飞贷款买了5匹马入股并参与旅游服务,当年分红加上景区劳务收入达2万多元。第二年在合作社担保下贷款10多万元,他又买了3匹马、1辆越野车和7辆卡丁车、沙滩摩托车投入旅游服务。“现在我通过分红和劳务收入每年达15万多元,这都是扶贫好政策带来的实惠。”王进飞说。
据了解,乌兰哈达嘎查的19户贫困户,每户以3000元的额度入股嘎查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通过分红、草原补贴和在景区打工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目前嘎查210户牧民全部参股,在各景区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牧户有70户,涉及项目的牧户140户,每年每户的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嘎查党支部书记李雄鹰介绍道。
农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农牧民和企业,如何联结他们?专家建议,要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部门联动、行业自律、企业引导、专业合作、农牧民全程参与的高端农牧业发展体系。这一观点得到了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永华的认同。“只有产业兴旺了,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出来了,农牧民才能够真正富裕起来。”他说。
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红格尔图镇的内蒙古创新绿色农副产品仓储中心,与红格尔图镇达成了5种结对帮扶关系:分户经营的订单模式、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模式、贫困户务工模式、承接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差别化的代储模式。“去年我就来这里打工了,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不忙时,再干点别的活,我们一家4口人,生活还算可以。现在扶贫模式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还给我分红,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贫困户张海江说。
云栓蛇是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侯家营村的农民,他家去年种了30亩玉米,按照每斤比市场价高3分钱的价格被北辰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种玉米这一项为他家添了5万多元的收入。“今年咱继续签了合同,种植有保障,销路不愁还价格高,订单农业真省心。”他说。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在土右旗海子乡、双龙镇、苏波盖乡、明沙淖乡、将军尧镇等乡镇建成绿色玉米种植基地20万亩,有机玉米种植基地5.47万亩,带动1.38万户农民。
据了解,2017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平稳运行,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2亿元,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47%,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赵永华表示,2018年,我区将力争创建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100家,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