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18年4月11-14日,以“新时代、新理念、新作为”为主题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五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广西省柳州市盛大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官方网站承办,北京BICES国际工程机械展和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支持。
作为协会年度会议盛典,本届会议行业领袖汇聚,重磅嘉宾云集。来自协会、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的高层和协会所属各专业分支机构负责人及新会员单位、行业主流媒体代表等共300余人出席会议。
本届会议是在全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发展逐渐步入上升轨道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会议亮点纷呈,行业领袖思想碰撞,既有对当下形势和热点的思考,又有对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预测,指引未来方向。
本文节选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东升、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培国、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顺辉所做演讲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祁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促进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行业营业收入在2017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增长10%左右,企业利润总额和研发投入比重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在2017年基础上力争增长10%。
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7年12月,习总书记在考察徐工时对徐工也是对全行业做出指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习近平勉励徐工集团着眼世界前沿,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行业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在历经5年的行业发展低潮后,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新的高速增长,主要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了45.7%,出口额增长18.5%;主要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大幅度提高: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2%,利润总额增长近500%。行业实现了产出与效益双增长,国内外市场双增长,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回顾1年来的发展变化,无不体现出全行业贯彻党中央部署,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实现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增长方式的迅速转变。
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行业营业收入在2017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增长10%左右,企业利润总额和研发投入比重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在2017年基础上力争增长10%。
苏子孟:协会2017年度工作总结和2018年度工作计划
2018年,协会将求真务实,努力奋斗,为把协会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行业权威”的社会组织和清廉、高效、团结、温暖的会员之家,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建设工程机械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7年,协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工程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坚持服务行业和自身建设两手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成效:分析形势,反映诉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服务;成功举办BICES 2017,积极开拓国际展会市场;继续推进建立在用工程机械监管和老旧设备淘汰机制;加强协会信息统计工作,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和分析,为政府、企业等决策提供依据;工程机械团体标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标准化升级步伐加快;积极做好行业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提供服务;进一步做好科技评审、成果鉴定工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增强协会宣传服务工作;抓好协会自身建设,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行业协会。
新时代已经开启,协会建设和行业发展都进入新阶段。2018年,协会将求真务实,努力奋斗,为把协会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行业权威”的社会组织和清廉、高效、团结、温暖的会员之家,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建设工程机械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曾光安:迎接新时代,把握新机遇拓展全球市场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中国企业必须有绝对原创的实力,有独立的原创能力,有独特的竞争力;抄袭、模仿、低水平竞争,无法帮助中国企业远征全球,更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伤害。
60年历史中,柳工历经行业浮沉而不衰。经15年国际化拓展,柳工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更深度理解领悟全球市场发展。对于中国领先企业、主导企业而言,其大部分发展空间在海外市场。
拓展全球市场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中国企业必须有绝对原创的实力,有独立的原创能力,有独特的竞争力;抄袭、模仿、低水平竞争,无法帮助中国企业远征全球,更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伤害。
柳工走向全球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是全体柳工人的理想、抱负和精神。中国经济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也是如此,但柳工在巨变中,稳固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秉持产业报国的理想。我们有最朴实的奋斗理念,我们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对于合作伙伴、用户,柳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创造一个共赢的价值链体系。
身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我们可以感受到未来全球的机遇,更能感受到未来本土市场巨大而持续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于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这是一场新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理应以高质量发展的姿态融入这场潮流。
机遇越大,挑战越大。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全球市场激烈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以产业创新引领发展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比如“强力五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成本竞争力更加突出。中国企业除了仍存的成本优势外,在人才、研发等软实力方面还有明显短板,中国制造业不可能再靠单一成本优势占据市场。而在技术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和美国、德国、日本可能还会拉开一些距离。
在国内市场,一些新挑战也在涌现。在经历过去5年下滑,市场回升之后,行业人士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浮躁”的气氛又在回火。2018年行业面临三大风险:市场风险集中、行业非理性现象滋生、国际风险蔓延等。看清挑战,才能更好调整自身。全球范围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市场不断强大,也挑动了传统优势企业的神经。
中美此次贸易争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赫然位列受限品类之中,这其实是对中国工程机械实力的侧面认可。凭借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实力,中国企业未来在全球的占比应该达到25%,做到四分天下有其一才对。
未来,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工程机械行业更有长期发展空间,但受经济周期和地区不平衡影响,市场将在波动中前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更多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会推动更多当地制造、组装和当地品牌发展。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产品将不再具备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从野蛮生长转向为面对重点市场的竞争协作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继续向前推进,但是目前粗放的出口经营模式越来越艰难,中国行业进入海外经营的新时代。此外,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企业打造未来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针对中国市场,客户集中度会继续提升,专业化分工、大客户占比会更大,客户需求持续加速升级。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技术和质量要达到国际水平,创新是原动力;在未来,工程机械行业盈利、现金流、员工效率、收入和发展都将领先于其他制造业;客户满意、股东回报和相关方合作高于其他行业;行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将更加健康有序,并在欧美市场获得更多认可和提高品牌声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存在恶性低价抄袭等竞争行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向文波:新认知、新局面、新战略
现在又到了一个疯狂的时期,我建议每家企业都应该慎重考虑。在这一轮增长的窗口期,必然有行业的自我淘汰过程,要知进退。下一轮周期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调整肯定会到来。
在今天这样美丽的时刻,让我想到了行业高峰的2011年,那年挖掘机销量超过17万台,2018年按照当前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也许会不相上下,甚至会超过2011年。但是大家别忘了,2011年以后又发生了什么?
2012-2015年的行业低迷期,让我们学会了4个字——“周期风险”。前一个词是周期。我们这代企业家恰好遇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持续30年,我们心目中以前是没有周期的概念,总觉得会持续增长,所以我们做的计划是直线型的。那么这几年,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周期?什么叫风险?如今我们把风险放在了首位,把企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放在了首位。
通过这几年的砺炼,我非常荣幸地告诉大家,三一重工上半年可以还清全部有息债务。同时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向管理的数字化、营销的数字化、制造的数字化进军。梁稳根董事长说他这辈子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率领三一集团完成数字化转型。2017年三一挖掘机人均产值达到了300万元,基本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18年行业高速增长,管理人员没有增加,并且希望人员能进一步降低,所以我们在提高内部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
最近几年三一主要产品的竞争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坦率地讲,在前些年,三一挖掘机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第一时,只有11% 12%,这只是统计了前8家企业销量不是全口径销量。现在全口径销量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这说明,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周期风险”4个字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已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站在新起点上,感觉好像又回到了2011年。那么,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作为三一来讲,至少要确保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够第二次跳到同一个坑里去,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了16个字,非常精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格局越高越不纠缠,智慧越高越不贪婪。”这两句话大家听后肯定有不同的感受。
“格局越高越不纠缠”,我个人感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过去这么多年,发生了这么多故事,主要在于以前过多地关注了竞争,过分地关注了纠缠,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的想法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不与任何人缠斗、纠缠,要与自己斗,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坚韧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
我们的理想是: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贡献一个世界级品牌。当工程机械行业下滑时,我在董事会的汇报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把三一重工办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这是我矢志不渝的目标。如果说还有一件事值得我一个56岁的人去奋斗的话,那就是一定要为中华民族贡献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所以这些年来,不管市场如何下行,我们始终保持了营销和渠道的稳定。每个月都会花大量时间与营销服务人员见面,让他们一定要把服务做好。
另外一句,“智慧越高越不贪婪”,这句话也很重要。我觉得就像买股票,该买的时候要买,该抛的时候要抛。很多人最大的失误是不知进退,该进的时候没进,该退的时候没退。尤其糟糕的是该退的时候,他还在进。这是我们行业许多人犯的错误之一。
现在又到了一个疯狂的时期,我建议每家企业都应该慎重考虑。在这一轮增长的窗口期,必然有行业的自我淘汰过程,要知进退。下一轮周期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调整肯定会到来。
杨东升:坚守主业 全面发力 以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球产业珠峰登顶
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坚决突破核心零部件,全面提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向2025的核心能力,共同抱团应对国外高端品牌对中国企业的碾压。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刚过去的1季度,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了开门红。全球市场普遍预期乐观,但前方仍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等不稳定因素。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有基础、有实力、有信心、有底气代表中国企业全力走向高端化和国际化深海。
徐工未来的战略考量:第一,定力坚守做强工程机械主业;第二,强力推进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制增加新动能;第三,坚持登高望远,全面抓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第四,全力加速创新,形成技术质量的引领性突破性先进性;第五,着力打造支撑珠峰登顶事业的智慧群体。
面向未来,以责任担当,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在世界工程机械市场份额的主体量还在中低端,真正的高端市场还很少有中国品牌。我们在产品的技术、质量、国际化水平、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强手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必须看到差距保持清醒,理性地去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找准差距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技术和质量永远是徐工战略聚焦的关键点,说到底要落地“技术领先、用不毁”徐工行动金标准,要埋头苦干搞原始创新和基础研发,一点一滴打磨、改进、提升主机与零部件,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控制上加快创新,让用户拿到产品只管用、就是用不毁。这个做好了,才会让中国工程机械一步步走向全球产业的竞争制高点。
要清醒地看到,虽然现在市场规模总量降低了,但是整个行业的价值空间还没被完全打开,各企业应该在全行业价值增长提升上多做文章。围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我们肩负着建立行业有序竞争游戏规则的重任,有责任引领行业往中高端发展,加快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打开行业新的价值空间。让用户使用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产品和装备能够有获得感,享受到和国外高端产品一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和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在协会领导下,我们每个企业要总结吸取过去“重速度不重质量,重规模不重效益”等恶性竞争带来的教训,千万不能再受二茬罪,再遭二茬苦。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坚决突破核心零部件,全面提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向2025的核心能力,共同抱团应对国外高端品牌对中国企业的碾压。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工程机械产业人都是一家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这里特别呼吁协会,带领行业各企业共同维护好、呵护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行业整体利益,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市场占有率,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不能为抢夺市场而打价格战,不能互相挖墙脚,一定要共同保护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不管是贸易战、质量战还是价格战,中国都有能力把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基础打得更加厚实,以徐工等在座各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工程机械装备要走向世界装备制造的中高端,要在海外代表中国制造树立起中高端的品牌形象,关键要突出质量,突出服务,突出我们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力。
习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总书记的视察不仅是对徐工的肯定,更是对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认可。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工程机械主业,坚守改革创新,坚守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世界工程机械大舞台上、在全球产业的豪华俱乐部真正拥有中国声音、中国力量,共同为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吴培国:合作共生,共谋行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发展的春天真的来临了吗?现在这种行业发展的局面是否可持续?我的观点是,行业要实现可持续,步入四季均如春,必须要形成行业“合作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自2016年4季度开始行业出现整体回暖,2017年更是高歌猛进,我们欣喜地看到,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出现了诸多转变。
但行业发展的春天真的来临了吗?现在这种行业发展的局面是否可持续?我的观点是,行业要实现可持续,步入四季均如春,必须要形成行业“合作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合作共生是通过彼此之间真诚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目标。当今世界,和而不同,合作是主旋律,共生即共同成长是最终目标。行业企业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共生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搞以邻为壑、零和游戏无助于行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在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工程机械行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时代中,行业需要有“合作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作为。
新时代工程机械行业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就是工程机械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在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下,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要有新作为。2011-2016年行业寒冬的刺骨之痛仍如芒在背。虽然2017年行业强势反弹,各企业财务报表利润数据亮眼,但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行业发展的现状总体上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首先,产品品质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其次,企业本质竞争力亟待快速提升。再次,应收账款占比高企,增产不增收。从行业上市公司近7年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的变动情况来看,在营业收入从2012年开始大幅跳水的背景下,应收账款却一路上升,近几年基本稳定在800亿左右。同时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从2011年一路上涨,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近两年虽逐步回落但平均仍高达80%左右,个别企业高达100%以上。2017年以来,在行业规模与营收同比大幅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和企业库存并没有明显下降,多数企业现金流依然紧张,增产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增收,经营隐忧并未彻底去除。四是资本市场未认可行业周期反转,主要企业股价相比历史高点仍处于低位徘徊,工程机械企业价值与未来预期未能体现。五是行业倡议不能有效落实,以规模取胜,不惜手段争当行业老大的传统经营理念依然主导着行业。零首付重现江湖,采取化巨资买断供应链,控制关键零部件等想独霸行业资源,包打行业天下的行为,既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些问题有些是行业长期存在的,有些是当前发生的。每每此时,我常常想起《论语·季氏》中所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向高质量的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不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工程机械行业应有自己的使命,需要我们登高望远,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改变当前固步自封、恶性竞争的局面,需要继续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需要我们携手共进,深化行业命运共同体意识,合作共生,共谋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创行业新时代。
经过行业断崖式下滑的洗礼,站在新时代万紫千红的春天里,看到历经寒冬后仍然熟悉的面孔和企业的名字,我们是幸运的。我坚信,只要我们痛定思痛,认真践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就一定会以新作为开创行业发展新时代。
郭学红: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进入新时代,我们认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产品,在于技术和质量,在于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心态。
结合行业形势和企业实践,个人有3点体会。
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要聚焦主业,构建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聚焦制造业这个国之根本,才能穿透外界干扰和市场的迷雾,获得长青的基业。
一是要围绕主营业务,在资源配置上做好“加法”和“减法”。做“加法”,就是要把资源集中到主业关键领域,做专做精,在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上提升对产业的支撑力,获得全球的竞争力。做“减法”,就是要坚决砍掉非主营业务,剥离非主业资产,通过进一步“瘦身健体”,实现提质增效。2017年,中联重科出售环境产业80%的股权,战略聚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业务,进一步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在集合资源中孕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围绕产业升级,在发展模式上做好“加法”和“减法”。做“加法”,就是积极拥抱新经济,让传统装备制造紧密嫁接新思维、新科技。在制造模式上加入互联物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要素,实现对产业的融合再造;在产业价值链上紧紧抓住高端环节,加大对人才、技术和制度等要素投入,形成对产业上下游强大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做“减法”,就是坚定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聚焦客户与市场,把需求不足的产品和产能减下来,把供不应求的产品和产能提上去。近两年来,中联重科大力推进型谱优化精简,坚决砍掉需求不足的业务和产品,并在有需求的新兴业务领域逐步发力,机制砂、干混砂浆、喷射机械、高空作业机械都乘势而上,土方机械经过低谷的打磨,也再次发起冲刺。
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从单纯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效益稳健迈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装备制造基础技术和互联物联技术深度融合,做出更智能、更灵动的产品;依托智能产品,提高市场的供给质量,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效能,让传统装备制造变身为新制造,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实转型升级。
一是技术创新:以产品智能化驱动新制造。通过产品智能化,将产品和客户都联结在互联网、物联网上,企业才有生命力。二是管理创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驱动新价值。对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来说,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让产品具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感,打造基于互联物联的社群生态,是变革的重要方向。
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仍要聚焦国际化,坚持“走出去”,关键是“做主、做深、做透”。
未来3-5年,将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突破瓶颈、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阶段。“走出去”与欧美品牌展开直接竞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产能合作,依然会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向。中联重科多年来一直通过并购、建厂、合资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先生就企业“走出去”谈了3点体会,归结起来就是“做主、做深、做透”。一是做主,既要有包容力,又要有掌控力。二是做深,既要深度认同,又要深度协同。三是做透,既要因企制宜,又要用到极致。
进入新时代,我们认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产品,在于技术和质量,在于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心态。2018年中联重科将不忘初心,坚守主业,做强做精做专;也将保持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行业兄弟企业一道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谭顺辉:坚持创新发展 铸造中国盾构世界品牌
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预计十三五时期,各类新隧道掘进机需求量国际市场约780台/套,中国市场约1500台/套。
从国际市场来看,亚洲仍为重点市场,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土耳其、以色列等将保持大规模地铁和地下管网建设。拉美、欧洲国家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拉美各国正在加大地铁、水利和铁路建设。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等掀起的海外基建市场的繁荣,随之带来盾构/TBM市场(尤其大直径和小盾构市场)、顶管市场相对快速的发展。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持续发展,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管网改造、给排水设施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也是改善民生、解决城市病的重要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聚群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市经济圈快速形成,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隧道掘进机作为其中重要的建设工具和装备,也将迎来黄金发展的时期。
预计十三五时期,各类新隧道掘进机需求量国际市场约780台/套,中国市场约1500台/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隧道掘进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抓住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大开发机遇:着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新产品研发;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城市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抓住“一带一路”市场机遇,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内塑品质,外塑品牌,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国外市场;强化标准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稳步推进海外战略;抱团“走出去”,国内理性竞争,国际抱团竞合,实现互利共赢。
技术发展带给制造业新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规范要求。我们的产业在迈向中高端领域,将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中低端领域,国内制造厂商之间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中高端领域,国际竞争对手通过把控关键核心技术,以品牌、业绩、质量占据海外市场的竞争高地,并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掌握着话语权。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我们必须向质量和管理要效益,要加强质量管理,严控产品质量,实施精益制造,以“零缺陷”为目标,实施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控,确保每台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美誉度。
创新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的推进各种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盾构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推动盾构机部件的研究,不断提高盾构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实施智能化制造战略,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弘扬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推动企业管理、技术、商业模式等不断革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市场需求;倡导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打造精品。
对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而言,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铸造中国盾构世界品牌,坚决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努力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企业,成为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力军,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进而向世界行业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