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中国信用》,我还是一名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因为从事办公文秘工作,为了开阔视野,喜欢浏览一些报刊。《中国信用》以它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入分析,对政策文件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第一眼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自己也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记得当时因为办公室报刊经常被同事借阅,中间缺少了几期《中国信用》,焦急之余发动了临近乡镇的朋友才帮我找到。内心感慨,一份杂志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后来,经过努力,我有机会参加了全市统一的公务员考试,被录用到发改系统工作,说起来还要特别感谢贵刊每期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梳理,虽然考试时占的分值不多,但功劳还是挺大的。
到新单位工作后,单位没有订《中国信用》杂志,我就主动向领导请示为大家征订贵刊,领导非常支持,当即就决定为我们征订杂志。现如今,我和同事们每天都会翻看杂志,在学习最新的信用政策、文件及社会治理规划的同时,更丰富了我们写文章的思路和角度,编辑老师们的写作文笔非常值得我们学 习。
感谢《中国信用》见证我一路成长,希望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有这份陪伴!
——来自河南南阳读者魏建
1.《中国信用》杂志的各位编辑老师们,你们好,我是一名大学的行政老师,主要负责校团委的工作。近年来,建设青年信用体系是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服务凝聚青年的有力抓手。我们学校也逐步深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多措并举地推进大学生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怎样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等。希望贵刊为我们开展青年信用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拓展我们的工作思路。
——来自重庆读者李皓
答:您好,非常感谢您对《中国信用》杂志的信任和支持,贵校的出发点可谓是耕好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试验田”,为贵校所做的工作点赞!
建设青年信用体系是构建诚信社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青年诚信更是未来社会诚信、国家诚信的源头所在、保障所在、希望所在。建议贵校开展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在数据采集,关键在数据共享,重点在数据应用,目的在理念塑造:依托新媒体,强化宣传推广;拥抱大数据,强化资源整合;拓展新路径,强化应用研究;建立更加全面的青年信用档案等,在青年信用的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应用推广、维度拓展等方面做好进一步推进与探索。
2.《中国信用》杂志的各位编辑老师们,你们好,我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客户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但对个人的信用报告用途却了解不多。但由于我们银行从贵刊创刊之后就开始征订,现在也会将贵刊作为工具书来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答疑解惑,因此一些客户觉得我们办理业务的风格非常贴近他们的需求。
翻看最新一期杂志,贵刊的【咨询台】栏目正是为读者介绍了信用报告的用途,希望以后贵刊可以多多介绍这些知识,不仅使业内人士巩固理论,更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守信践诺的浓厚氛围。
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我们银行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信用的素材,希望给贵刊作为参考,不知怎样将这些素材提供给贵刊?
——来自福建福州读者孔飞
答:您好,非常感谢您对《中国信用》杂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非常欢迎您提供这些鲜活的信用素材,您可以将您的素材规范整理后通过以下方式发给我们:通过发送邮件至《中国信用》期刊编辑部邮箱chinacredit1@163.com;或寄信(北京市亦庄地盛西路6号中国改革报社5楼《中国信用》期刊编辑部)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