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勇 罗强 张艳丽
【摘 要】目的:比较传统肠梗阻手术和小肠内排列术对于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7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采用小肠内排列治疗的观察组(37例)与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包括术后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70%(1/37),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16.22%(6/37),p<0.05。结论: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要好于传统肠梗阻手术,缩短恢复时间,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传统肠梗阻手术;小肠内排列术;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传统肠梗阻治疗办法主要为肠粘连松懈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制约了临床效果。小肠内排列术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新型治疗术式,临床表明此种治疗方案可大幅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疗效[1]。基于此,为进一步明确小肠内排列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選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7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采用小肠内排列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7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采用小肠内排列治疗的观察组(37例)与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经由消化道造影或医学影像获得确诊。其中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病程1-6d,平均(3.1±0.4)d,年龄24-66岁,平均(41.4±3.2)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病程1-7d,平均(3.4±0.5)d,年龄25-67岁,平均(41.8±4.1)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比较(p>0.05),且排除合并消化系统肿瘤,心、肝、肾等器官恶性病变患者。纳入患者均未自愿参与,并全部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患者全麻,气管插管,该组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于右侧腹直肌作切口,结合医学影像结果确定具体位置,进入腹腔后,探查梗阻位置。最大程度避免操作对腹膜以及肠壁的破坏,以此为原则进行粘连松懈。戴无菌手套,以手钝性分离粘连,避免对肠管的损伤。对粘连严重的区域可采用局部切除的方式,切除后对端吻合。对于出现血运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减压手术,如果因血运障碍已出现严重的肠管坏死以及肠绞窄的情况,已经无法修补,那么就需要切除坏死肠管,对端吻合。操作完成后,确保无粘连未处理的遗漏处,确认无误后,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该组采用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患者全麻器官插管。从右侧腹直肌做于腹直肌作切口,结合医学影像结果确定具体位置,进入腹腔后分钝性分离粘连肠段,游离所有小肠,松懈粘连的肠段。在位于和阑尾根部距离1cm位置的盲肠壁区域行荷包缝合,同时将阑尾切除。通过M-A管支撑肠胃,通过阑尾残端回至盲肠,插入小肠。注意需要和Treitz韧带保持15cm的距离,将小肠以每段约15-20cm的长度折叠排列,之后将阑尾残端结扎,并采用荷包缝合,术毕冲洗腹腔。M-A管微端从右下腹直肌穿刺口引出,并做好固定,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10d或首次排气后可将管拔除。
1.2.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后都给予包括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以及抑酸治疗,对于老年、体弱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相关指标。对照组术后先给予流食,逐渐像半流质、固体食物过度。观察组术后2-3d经由肠内管泵入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恢复情况,逐步改为经口进食。等到肠蠕动恢复,见肛门排气可将管拔除。拔管时以每次60-100cm的长度分次拔管,每天1次,分2-3次将管拔除。瘘孔在拔管后会自行闭合。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术后随访。
1.3 观察指标
将7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采用小肠内排列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包括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都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相关指标
观察组包括术后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7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16.22%,p<0.05,具体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间腹胀,并发症率为2.70%,对照组术后出现4例腹胀,2例术后复发,并发症率16.2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3 结论
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是因腹腔炎症所导致的急腹症,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带来严重不适。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为传统肠粘连松懈术,虽然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分离粘连的长短,但毕竟属于侵入性操作,人们的肠道系统当应对外来异物、手术创伤时,会出于自我防御再次产生粘连,这就为术后梗阻复发带来了极大隐患[2]。针对传统手术方案效果不佳问题,目前临床已经探究出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小肠内排列术,此种治疗方法是在松懈小肠的基础上,借助M-A管盘列小肠,同时M-A管还会形成半环形支撑结构,使腹腔形成一个不宜产生梗阻的,有效改善了传统手术术后肠梗阻复发的问题[3]。目前小肠内排列术主要有逆行法和顺行法两种方式。其中顺行法是需要借助胃造瘘也可采用肠造瘘,利用造瘘口插入M-A管,但这种方式在拔管时因和肠蠕动呈相反的方向,可能因此导致肠套叠,故本次研究未采用此种方案[4]。逆行法需要将阑尾切除,经阑尾残段进行肠插管,此种方法在拔管时因顺着肠的蠕动方向,因此拔管顺利,不易出现肠套叠。
总体来看,小肠内排列术的临床操作与传统肠梗阻术相比,步骤要相对繁琐,但操作并不难,同时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都没有受到治疗繁琐所影响。且术后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传统手术。此外小肠内排列术采用的M-A管有助于肠道减压,帮助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也显示,采用小肠内排列术的组别术后排气时间要明显短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组别。同时术后通过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使营养直接进入肠道,对肠道粘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
虽然小腸内排列术的操作难度不大,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务必注意避免以下内容:①避免对肠管的造成损坏。②插管时需要注意力度,特别是出现水肿的肠管,防止用力过大损伤肠壁粘膜,因此造成出血。③术后需要冲洗腹腔,从而降低术后粘连以及感染的发生几率。④拔管时间不宜过程,尽量控制在2周以内,因长时间置管,可能引发肠痉挛,产生功能性梗阻[5]。
通过前文对小肠内排列术的操作方法、治疗优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小肠内排列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还需开展临床实践。基于此,我院就选取近年来收治的74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采用小肠内排列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从而对小肠内排列术的临床价值有更深入的掌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的观察组包括术后排气时间、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这表明小肠内排列术在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临床优势。同时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70%,且无1例复发,远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16.22%(其中2例为术后复发),p<0.05。这表明小肠内排列术确实能够有效改善肠梗阻术的术后复发问题。由此可见,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要好于传统肠梗阻手术,缩短恢复时间,安全性高,值得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吴创衔.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 27(1): 134-135.
段军.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 1786-1787.
胡玉林,郭灵霞.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 98-99.
付靖楠,周黎,马熙.小肠内排列术对急性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DAO、MDA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 29(5): 68-71.
周树良.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 148-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