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彬
一、引言与文献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胡跃飞,2009),其关键优势在于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并由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资金流,物流,商流及信息流进行协调管理,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资金利用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农业供应链金融就是供应链金融于农业产业链中的现实运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概念解读及模式优化不在少数,胡国辉(2013)分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典型运作模式并运用博弈论探讨了收益分配问题,邵娴(2013)设计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曾玲玲(2018)用SWOT分析了传统模式与“电商平台+农业供应链”的优劣势,并尝试将两者相结合,通过对农村银行、电商平台、核心企业、农户进行Sharply值法分析,得到模式优化的可行性。
由此可知,国内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已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金融方向寻求优化。但是否有必要要求农村银行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呢?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只限于典型的核心企业与农户吗?农业园区与农业合作社作为参与主体引入供应链是否可以弥补互联网+典型农业供应链的不足?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互联网+典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优劣势所在,并探讨农业园区与合作社优化这一模式的可能性,为模式优化提供思路借鉴。
二、互联网+典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是指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列举组合并加以分析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典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SWOT分析,明确此模式的劣势与挑战所在,从而探讨农业园区与合作社的参与是否能弥补其劣势,以更好的应对挑战,从而优化这一模式。
1.优势分析
(1)跨地域优势。互联网络的建立使地域不再是限制农户融资的主要因素,即便农户无法于本地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与P2P平台进行线上融资,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即便无法实地考察也能够对农户信用水平进行较准确的评估。
(2)信息技术优势。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实地考察的征信制度带来的高额成本与不可控因素,同时,由核心企业收集的产业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都能够作为农户融资信用凭证直接于线上进行递交,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对这些凭证进行大数据与云计算处理后能从中选择风险最小,最能利用好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发放,这样不仅实现了农户的融资问题,更通过信息技术筛选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效果,实现了产业链与资金流的协调增值。
(3)供需契合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贷款发放对象多为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的客户,银行无法满足农户分散度高、数额少的个性化融资需求,而依靠长尾效应获得用户群体的P2P平台却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口。供需双方的高契合度使得借贷的效率与风控成本大大降低。
2.劣势分析
(1)推广难度高。尽管网络覆盖早已深入农村,但我国农户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较保守,能够信任并采用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农户少之又少,P2P平台于农村的推广难度很高,在南方水田地区尤为显著。
(2)信任危机。2015年至2016年的P2P网络平台“跑路”浪潮曾引发恐慌,不完善的行业监管制度与不够稳健风控体系都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近年来融资增长率放缓。
(3)规模分散风险高。在农村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局限于核心农企与农业散户的情况下,农户融资借贷过于散乱,尽管有核心企业以其信用作为担保,农企也很难对各散户的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产业链资金流融通效率低风险高。
3.机遇分析
政策导向。“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中提出应促进互联网与农村金融融合发展。可见,互联网金融与农村供应链的结合是符合当前政策导向的。
4.挑战分析
监管压力大。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近年来问题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何完善自身并协调农业产业链风险控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农业园区与合作社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劣势弥补
综合上述优劣势分析,不难发现传统的农业供应链,即仅仅存在核心企业及农户,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系统性风险带来的融资难问题,却并不能有效弥补互联网金融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农业园区与合作社作为新的参与主体,即“P2P平台+核心农企+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农户”。农业园区可直接于平台订立委托监管协议,由农业园区对供应链进行统一的监管与控制,并提供技术指导与相应资源;农业合作社则直接将单一农户经营转化为了集约化生产,以合作社作为承贷单位,农企承担连带责任。无论是园区还是合作社,作为整体都能很好的分散P2P平台的信任风险,同时专业化的管理降低了P2P平台的推广难度,相对于单一农户,拥有专业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园区与合作社更愿意信任互联网平台。同时,产业链的优化是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得资金利用效率大大增加,减少了平台的风控压力。由此,农业园区与合作社基本上弥补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传统农业供应链之间的劣势,提高了抗挑战抓机遇的能力,实现了传统模式的优化。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传统的农村产业链与P2P平台的结合存在的劣势在农业园区与农业合作社的加入后得到了有效弥补,“互联网+农业供应链”的模式得到了优化。但当前我国农业园区与合作社的普及仍有待推广,尚需各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链规模效应的形成与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08):76-82.
[2]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05):45-49.
[3]邵嫻.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以马王堆蔬菜批发大市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08): 62-68+111.
[4]曾玲玲,程晓琳,孙琳琳.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化与经济效益测算[J].财会月刊,2018(06):16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