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尤其是它的建筑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成就。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装饰中,木雕装饰应用广泛,推动了木雕与建筑装饰的紧密结合,并在雕饰风格与技艺上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木雕来看,主要包括建筑的梁架构件,外檐与室内等部分装饰,其中外檐部分主要包括各式门窗、栏杆、挂落等;室内部分主要包括分隔空间的纱隔和花罩,以及形式多样、雎工精美的室内陈设家具。由此可见,建筑木雕装饰是木雕装饰与建筑构架、构件的有机结合,是历经民族世代相传、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
在北京四合院中,传统木雕多见于门、窗、檐、柱等处。木雕艺人通过丰富的题材、鲜明的主题等方式,将各种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木雕创作中,使木雕艺术成为传承与展现北京传统民居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1.宅门的雕刻主要包括门簪、雀替、门联:
门簪,位于门口上方,用以锁合中槛和联楹。其断面多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尾部是一长榫,穿透中槛及联楹,伸出头,插上木榫使联楹及中槛紧密固定。其形式多种多样,且大小门数量不等,大门用4颗门簪,小门用2颗门簪。门簪正面以象征四季富庶的四季花卉或吉祥文字为雕刻题材,雎法多采用贴雕,雕好以后贴附于门簪表面。
雀替,用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等,其雕刻内容多为番草,均采用落地雕。
门联,镌于街门的门心板上,常采用锓阳字雕。在题材上跳出桃符辟邪、春联纳吉的局限,以中国书法内容和形式为之增色添彩。
2、隔扇门:用于房屋明间外檐的门,由外框、隔心、裙板、绦环板及若干抹头组成。为适应冬夏季气温变化,北方人在隔扇门上加一道帘架,以备挂风门及帘子之用。王府的隔扇门多用菱花格,裙板、绦环板上施以浮雕、贴雕或嵌雕,饰以风景、人物或各种如意图案等。
3.窗分为槛窗、支摘窗、什锦窗。
①槛窗用于较庄重的厅堂;
②支摘窗是北京四合院房屋普遍使用的窗户;
③什锦窗用于四合院的游廊及宅院,其外廓有圆、方、多边、银锭、扇面等。槛窗、支摘窗间用木棂条组成盘长、步步紧、龟背锦、冰裂纹等图案,局部设有花卡子,图案有蝠、桃、松、竹、梅等。
北京四合院的木雕装饰多以象形、会意、谐音、几何等图案构成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我们的先祖崇拜天地,并以圆喻天、以方喻地,因此木雕装饰中的图案多以方或圆为主。概括如下:
1.三角形:正三角、套三角、冰裂纹、直线波纹、菱形等;
2.方形:四方(方格、斜方格、豆腐块)、方胜、席纹、灯笼锦、套方锦、马三箭、三柱香等;
3.多边形:五方(五角)、冰裂、六方(六角)、八方(八角)等;
4.圆形:圆光(月亮圆)、月牙、半圆、扇面、鳞纹、云纹等;
5.字形:“十”字、“人”字、“万”字、“富”字、“喜”字等;
6.花草形:海棠花、栀花、梅花、葵花、水仙花等;
7.动物形:龙、凤、夔龙、夔凤、象、蝙蝠、鱼等;
8.器物形:花瓶、花篮、如意、博古、书案等;
9.组合形:“十”字海棠、“十”字如意、八方交四方、四方问“十”字、盘长如意等;
10.图腾形:四季平安(花瓶上插月季)、喜上眉梢(喜鹊、梅花)、君子之交(兰花、灵芝)等。
这些图案反映了北京地区的民俗和艺术风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雎、落地骓、透雕等木”技法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材质的美感、木雕艺术的趣味、工匠构思的巧妙,也反应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从而为研究其技艺、文化,乃至社会风貌提供参考。
1.平雕:常被称为阴刻。平雕是所有雕刻技法中最简单和省力的,但对制作者的绘画水平要求较高。制作者首先用笔勾勒,再用平凿侧尖或特制刻刀拨刻。
2.落地雎:将地子剔凿下去,反衬出实体图案。落地雕不同于平雕,有高低迭落之分。
3.透雕:此雕法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易于表现物件两面的整体形象,因此常用于分隔空间和两面观看的花罩、牙子、团花等物件的雎饰。
4.贴雕:是在落地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雕法,常见于裙板、绦环板的”刻。相较落地骓,此技法能节省不少原材料,效果也更佳,尤其在地子平整、无刀痕刃迹方面非落地”所能及。
5.嵌雕:一种可以解决落地雕中突起部分的技法。如龙凤板中突起的龙头、凤头,可在雕刻大面积花活时预留出安装位置。
6.圆雕:圆雕亦称混雎,是一种立体雕刻手法。首先需画样,并根据图样尺寸备料、落荒(做出大体形态),再修整至近似造形所需的形状,然后在表面摊样(画样子),按样子进行精刻、细刻,最后铲剔出细部纹饰。
北京四合院的木雕有大木雕刻(大木作)和小木雎刻(小木作)之分,大者粗犷,小者细腻。大木雕刻指大木构件梁枋上装饰物件的雕刻,如麻叶梁头、雀替、花板、云墩等;小木雕刻指用于内外檐的花饰雕刻。木雕装饰曾被广泛应用于北京四合院民居中,在中国木雕艺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木材易损,加之保护不当,如今得以较好保存的实物已十分稀少。
(本文摘编自《四合院的木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