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2018年4月17日,有世界设计“奥运会”之称的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如期开幕。在专为年轻设计师设立的“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上,范炜焱第3次带着他的作品出现了。
2017年,他凭着一盏“织云叠山”落地台灯获得评审会特别奖,成为第四位在米兰国际家具展上获奖的中国大陆设计师;2018年参展之后,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连续3年参展并且获奖的中国大陆设计师。
3年参展,范炜焱的展品总是与众不同。有別于其他新锐、前沿的展品,范炜焱坚持以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缂丝技艺为设计元素,运用在作品中。更为不同的是,他对于缂丝的运用不是符号式的创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升级”的织造技艺进行更多维度的创造。
“美好的生活需要全新的设计。我想要‘解放缂丝,让这项非遗技艺回归牛活。”
如果说刺绣是“锦上添花”,缂丝则是“无中生有”。这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织造工艺,是唯一一种仍旧不能用机器替代的手工织造工艺,一经一纬,梭织刻镂,全由人力精心打造。
在范炜焱的回忆中,他与缂丝结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
范炜焱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三余镇,自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热情。课本、作业本、试卷,只要能画上一笔的都能成为他的画纸;人物、山水、花鸟,只要给他一支笔,就能够画出一方天地。1999年,范炜焱参加高考,顺利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染织美术艺术设计专业,正式开启了他的设计生涯。
“大学课堂上,老师会讲各种各样的史论知识,缂丝作为传统织物自然也会有所提及。”不过当时的范炜焱,对于课堂上一晃而过的知识点并不在意,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索设计的本源上。
在当时,国内的审美还停留在健美裤、波浪头、大红牡丹床单上,设计院校的老师们强调得更多的是设计稿的精准度、创意设计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我在学校图书馆看了《ELLE》《Vogue》等时尚杂志,发现教科书里的时尚和真正的潮流是有差距的。在学校里我练习基本功,但设计的本原是什么,我产生了困惑。”范炜焱说。
这份疑惑,一直保留到范炜焱大学毕业。这一年,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去外面看看,去被称为时尚之都、设计之都的法国看看,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设计。
等到了法国,一切从头开始。范炜焱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本科学业,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7名教授推荐攻读研究生。在这个浪漫的国度,范炜焱对设计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意识到,设计是自由与严谨并存,设计可以不受拘束却不能天马行空。
本科时,他学纺织品设计。老师带他去港口写生、去博物馆看展、去库房触摸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品小样。老师告诉他,每一笔线条都是多个空间;告诉他名画中只有平面和颜色存在,其他都是虚无。
研究生时,他学纺织材料工程学。老师要求他,任何东西都只能用理性的词语进行描述,不能添加感性色彩。当他说到桃红柳绿等描述性词语时,老师质疑地问他“桃”是什么意思,LAB值是多少?色差怎么解决?
从感性体验到设计思考,范炜焱经过不断历练,同时拥有了设计师思维与工程师思维,让自己能够用数据来表达设计观。同时,在了解了全世界的纺织品后,他对中国传统纺织工艺的兴趣也愈发浓郁。
“当时在米鲁兹博物馆的库房里看见了来自中国的面料,那些织锦缎、丝绸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其中一截由缂丝工艺制成的龙袍下摆,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这,或许成为了此后范炜焱创立KE的第一粒种子。
就像绕不开缂丝一样,范炜焱的故事中也绕不开爱马仕。尽管对于范炜焱来说,爱马仕已是过往,他也希望身上的这个“标签”能够渐渐淡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爱马仕的工作经历在某一方面成就了今天的范炜焱。
在法国攻读研究生期间,范炜焱进入爱马仕实习。他独立编制了2000多件生活艺术品的产品手册,在满足设计师的大胆创意与工艺制造的严谨可行中寻求平衡。
作为一个流传百年的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坚持的手工制造,深深地触动了范炜焱。他也开始关注起爱马仕所选用的传统工艺欧洲本土的皮具工艺、越南的漆器工艺、印度的皮编工艺……但遍寻2000种产品,却找不到一种来自中国的工艺。
“我对这个现象提出疑问,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好的工艺,但中国的复制现象太严重,对爱马仕品牌形象保护不利。”
这样的答案令范炜焱大失所望。
“我在法国留学期间,曾经进入一家专业博物馆的库房参观。发现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我们中国生产出口的各类丝绸面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产品,也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范炜焱决定回国,回到拥有“苏作百工”的苏州。在那里,留存着玉雕、苏绣、漆器、制扇、宋锦等各式各样的手艺,应该有孕育“带有中国符号的高端生活品牌”的基因。
2009年,范炜焱乘着苏州大学吸纳海外人才的东风回到了母校,在大学里做起了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人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践行者。
或许是受爱马仕的影响,范炜焱最初的尝试也力求“面面俱到”。仅在原料上,他就接触过玉石、珍稀木材等。但因为自己对于行业了解不够,往往是花了羊脂白玉的钱买回了岫岩玉,订好的紫檀木到手却变成了血檀,为此交了不少的学费。
“爱马仕靠着皮具起家,最开始也没有面面俱到啊。”曾经的同事用一句话点醒了范炜焱,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就如同皮具之于爱马仕。
缂丝织造技艺,一下子跳进了范炜焱的眼前。这个被称为“织中之圣”的技艺,早在2006年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今天的中国却仅有200余人还掌握着相关技艺。最为重要的是,缂丝技艺只能通过手工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这为未来产品的独特性增加了天然保障。
“我是学纺织品设计和纺织材料工程学的,还有比缂丝更合适的切入点吗?我要把缂丝的发展研究到极致。”
2015年,在对缂丝潜心研究7年之后,范炜焱创办了“KE——Made in Suzhou”(苏州焱鼎创意文化设计有限公司)。他领衔的团队用当代设计、现代科技、传统工艺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启了中国高端生活艺术品牌——KE的探索之路。
在重振中国传统工艺的呼声中,总会有一个词语出现——创新。这个看似好懂的词,做起来却没这么简单。
缂丝在苏州虽有留存,但掌握工艺的人却不多,且大多沿袭传统,鲜有创新思维者。“对于缂丝的创新,我是从工艺和现代纺织品的角度分析的,比如它的坚固程度、生产速度、生产工艺的标准化等。”范炜焱介绍说,“我要用现代的技艺去激活古老的手艺,给古老的手艺赋予各种可能性。”
为此,范炜焱和团队做了很多的尝试,如用强度极高的单丝还原了中国的水墨意境;从传统金地缂丝获得灵感,自主研发了带有“记忆”的缂丝面料;在传统木机上进行创新,率先成功创作出双层异地异色异料的全新品类缂丝面料等,通过新材质和当代技术的革新,用设计让这一古老的苏作手艺绽放出全新魅力。
这些尝试,让KE的丝线有了更多的可能。因为研发出比寻常丝线更细,强度却更大、韧性也更好的真丝纱线,KE有了用缂丝面料支撑的休闲椅“云上的日子”;因为研发了融入纳米技术的“记忆”纱线,KE有了能够随意塑形的落地灯“织云叠山”;因为在丝线配色和调制上的创新,KE有了色彩更为丰富的产品,蓝灰相间的高跟鞋、黄绿搭配的摇椅,以及绛红色的手提包……
2016年,KE品牌刚刚创立只有一年,就有朋友建议范炜焱去参加米兰国际家具展,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递交了申请材料。“收到了邮件也没仔细看,过了好几天才发现自己被邀请参展了。”
那一年,全球递交材料的有13000余件设计作品,入选的只有98件,除了范炜焱带去的屏风、椅子、灯之外,几乎都是“金属+玻璃或塑料”的前卫设计,获奖的作品也是前卫现代风格。
“当时非常沮丧,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的。”范炜焱说。
回国之后,展会组委会再一次发来邮件,邀请范炜焱继续参加下一届青年明日之星沙龍展。这下,范炜焱意识到自己的缂丝创新作品还是受到认可的。
“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其实带有一定的趋向性,它可能意味着未来的流行趋势。我想引领属于自己的中国风格,而不被别人的新奇引领。”
2017年,范炜焱带着中国风格更为浓郁的缂丝作品缂丝台灯赴展,这一次,他站上了领奖台。
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作品的点睛之处在于其所采用的创新材料与两种不同材料(诸如丝绸与铜)的技术特性实现了完美兼容,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可用于多种使用情景的定制面料。
“好生活需要美的器物,而美的器物源自好手艺。”对于范炜焱来说,缂丝是他手中的一根线,这根线可以串起中国各类传统工艺。在缂丝之上,他梦想中的带有中国气质的高端生活艺术品牌正在逐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