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俏枝 高德步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它以生产“虚假需求”为典型特征,满足资本不断增殖的需要。“虚假需求”的生产必然地制造人类的精神痛苦,人类将通过对“虚假需求”产生机理的认知和“审美革命”的方式获得出路。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 虚假需求 幸福 审美革命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6.010
从市场扩张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在不断克服“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1]的矛盾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填充现实市场阶段,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填充未来市场阶段,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填充虚假市场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它以制造与人类幸福无关的虚假需求为手段,填充由虚假需求支撑的虚假市场,从而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生产虚假需求,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典型特征。
马尔库塞提出的“虚假需求”概念,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标志,马尔库塞称这一阶段为发达工业社会。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2]现行的大多数需要都是“虚假的”需要,比如按广告宣传的方式消费、休闲、娱乐,愛别人之所爱、恨别人之所恨等。只有那些无条件要求满足的需要,才是生命攸关的需要。然而究竟什么是真实的需要,什么是虚假的需要,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回答。但如果一个人处于接受灌输和操纵的状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然不是自己的。
马尔库塞指出了虚假需求来自于外部强加,并具有与痛苦、非正义相伴随的特点,又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虚假需求普遍化状况,还指出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的相对性,在虚假需求的充斥下,人们难以区分究竟什么是真实需求。但马尔库塞没有明确指出衡量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的根本标准。概言之,虚假需求是相对于真实需求而言,区分二者的根本标准是该需求是否与人类幸福有必然联系。有必然联系的称之为真实需求,反之则为虚假需求。
虚假需求产生的根本动因是资本增殖的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真实市场在现实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上相对饱和。资本家为了继续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开始必然地、全面地制造虚假市场。生产虚假需求,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行的根本条件。
资产阶级制造虚假需求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大众传媒以直接或间接的广告形式,使人们产生购买与实现幸福无关的产品或服务的欲望。接受了虚假需求宣传的人们,自觉地按照“主流价值观”所宣传的方式去“生活”。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3]商品成了他们生活的灵魂。于是资本就在对不断制造出的虚假需求的满足中实现了市场的有效扩张,从而使得资本循环能够顺利完成,进而实现价值的增殖。
资产阶级为了保证价值的不断增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全面启用了强大的媒体攻势,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进行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将有利于资产阶级实现价值增殖目的的观念植入人们头脑中,使人们“自觉”地去追求。人们甚至习惯了这种状态,如果没有了这种灌输,反而会陷入“创伤性的空虚”[4]之中。这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富裕与痛苦并存”的新世界,每个人都患上了“不幸中的欣快症”,[5]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却在不断制造出来的虚假市场中得以延续。
制造必然的精神痛苦是当代资本主义“虚假需求”生产导致的最大罪状。“前所未有的富裕中保留着的痛苦,这一切都构成了最为公正的控诉。”[6]被植入虚假需求的人们认为“物质即幸福”,狂热地按照主流价值观去追求所谓的“理想生活”,以为实现了之后会是幸福的。然而,虚假需求对于人的本真需求而言,是无所谓有的。一旦被制造出来,人们所欲而不得时是痛苦的;获得之后也仅是痛苦的消除,并不能增添更多的幸福,因为这些需求实质上同幸福没有必然联系。与此同时,人们为了实现这些需求又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并且一旦离开了虚假需求,反而还要承受莫名的精神空虚,只能以不断追求虚假需求的满足来消解难以名状的痛苦。然而这不过是“喝盐水止渴”的办法,进入一个痛苦制造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虚假需求奴役下生活的人们从根本上是痛苦的,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最大罪状。无论是处于虚假需求支配下欲望始终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烦躁、不安、不可名状的痛苦之中的精神状态,还是离开虚假需求所导致的精神空虚,都是衣食无忧的当代社会自杀率比温饱尚未解决的旧社会比例还要高的根本原因。
“工具理性”思维压制情感领域。虚假需求生产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利用“工具理性”思维对人的自觉意识[7]进行全面控制,对非自觉意识[8]进行全面压制。其反动性还表现在明“知”痛苦而“不觉”。
“工具理性”的实质是以自觉意识的认知取代非自觉意识的认知。自觉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运行遵循形式逻辑,不承担情感功能;情感功能存在于人的非自觉意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工具理性”的片面推崇,适应“工具理性”思维的人们,将自觉意识所感知的“概念化的幸福”作为“幸福”的标准,否定以本真的即非自觉意识所感知的“真实的幸福体验”作为“幸福”的度量。“概念化的幸福”标准是资产阶级通过大众传媒向人的自觉意识灌输植入的。接受“概念化的幸福”标准植入的人们,盲目地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拥有“豪车、大房子、高档旅游、高端消费方式等”观念作为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志,并等价于“幸福”。但人们在追逐和实现“幸福理想”的过程中,明明非自觉意识感到痛苦不堪,但自觉意识却肯定自己的拥有或追求。这就导致“幸福标准”和“幸福感知”的错位。但由于自觉意识对非自觉意识的压制和否定,人们只能强忍痛苦,强做欢笑,用别人点赞慰藉自己空虚的灵魂。而真正容纳和体验幸福的情感领域以及能够实现人生境界根本提升的“审美意识”[9],被挤压为一个狭小、贫乏的空间,并被人们“自觉”地否定和抛弃。
构成“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指出,发达工业社会还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批判、超越的向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人们普遍丧失了自由和创造的能力,屈从或认同于现实,并放弃了对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追求和想象。“在他们的逻辑中,没有矛盾律的地位。”[10]
虚假需求的生产亦是产生“单向度的人”的根源。随着时间推移,虚假需求占人们总需求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虚假需求充斥的社会,独善其身将越来越难。物质进步的成就否定着思想意识的控诉,“在它们的法庭面前,它们的合理性的‘虚假意识变成了真实的意识”[11]。一旦社会大多数人接受了“虚假意识”,统治阶级就和被统治阶级就一体化了,现实和理想就一体化了。“把特殊利益作为所有正常人的利益来兜售”“社会的政治需要变成个人的需要和愿望”[12]便成为可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先前的两大敌手,现在却共同致力于维持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现状,马尔库塞发出无奈的悲鸣。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使“无产阶级”成为一个“神化概念”,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成为一个“梦想”。[13]“‘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14]
人们按着“被预先安排好”的奴隶身份生存,并对所扮演的角色“表示满意”。因此,人们的解放只能来自外界的“强迫”,“强迫”人们“去获得自由”,“强迫”人们“按照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对象”,并指出未来的“光明大道”。然而,“谁教育了教育者?”[15]革命终究不能被赐予,只能自发地从“地底下长出来”。
马尔库塞将希望寄托在流浪汉、被迫害者、失业者身上,他认为,“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性的,他们的反对也是革命性的”[16]。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野蛮人威胁文明帝国,预先就判明了结局。”[17]这些人无法担当历史重任。
马尔库塞又寄希望于审美革命。马尔库塞认为,艺术脱离现代工商业,远离赢利活动,并且具有对现实反抗和自觉地超越异化的特点。艺术包含着否定的合理性,本质是“升华、否定、拒斥、反实证性”[18]。“艺术是大拒绝,即对现存事物的抗议。”[19]艺术之所以具有批判、否定的作用,是因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只有艺术领域保留了非自觉意识的地位。与自觉意识相比,非自觉意识的真更加符合生命的本真需求,能够唤醒人们对被压抑状态的反抗。在此意义上,真正的艺术家都是革命家。艺术能够承担起对异化世界进行异化的使命,它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描摹理想社会的轮廓,高扬人类本真需求的风帆,从而引导人们奔向自由的新世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
马尔库塞设想通过“审美革命”从人的生物本性结构入手来改造人,从而造就革命的主体,并认为这是逃离发达工业社会的一条出路。
阿尔杜塞也曾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21],社会制度和社会地位的变革,不过使出身被压迫阶级的人取代压迫阶级的人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但改变不了结构本身,社会性质也并没有改变。而要想实现跨越结构的“飞跃”,不再重复剥削、压迫角色转换而不触及剥削、压迫体制自身这种原地踏步式社会发展状态,就需要人类自身观念的革命,这是旧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也是新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因此,马尔库塞所说的审美革命,不仅仅是埋葬当代资本主义的途径,也是人类降低社会进步成本,减少灾难的根本出路。
“更高的历史真理将属于那种提供更大和平机会的制度。”[22]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的制度,它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否定的产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打破发达工业社会在私有制基础上为了资本增殖而进行的生产,代之以在公有制基础上为了人民幸福的生产;打破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上层建筑,代之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杜绝意识形态欺骗,推行社会主义思想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将被全面否定,进入社会主义。因为就资本主义自身而言,市场已将现实和未来填充完毕,开始从真实市场侵入到虚假市场,当现实和未来、真实和虚假都填充完毕,市场再无扩张的空间。而虚假市场的生产给人类带来必然的精神痛苦,制造了对全人类的反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虚假需求”的特征和“虚假需求”生产的反动性,了解“虚假需求”产生的机理、幸福构造原理,从而摆脱虚假需求,追求人生幸福,是当代资本主义实现自我否定的必由之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6页。
[2][3][4][11][13][14][15][16][17][19][2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第6、9、194、10~11、150~151、202、34、202~203、203、52、177页。
[5][18][21]趙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178、277页。
[6][1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导言第4、1页。
[7][8][9]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
[10]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责 编/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