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霞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对立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之一,语言学关于对立的探索尤其在语义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对立是语义关系的典型,结构语义学基于聚合关系对反义词做了较多论述(Lyons,1977;Cruse,1986)。其实,除了反义词,语言系统中存在丰富的词汇语法资源用以表征对立的概念和经验。这些表达对立的语言资源又可以被用以建构对立意义,将现实世界和内部经验建构为二元对立的状态。例如:
(1) a. Labour says he’s black.Toriessay he’s British. (Jeffries, 2010: 2)
b.He’s no statesman, but a mere politician.(姜望琪,1991:79)
如例(1)a所示,英国保守党1983参加执政党竞选的口号中,结构相同的两分句形成平行结构,“Labour”与“Tories”两党轮流执政多年处于对峙关系而成为反义词。这一句法环境中,使读者产生这样的期待:前后句中的宾语也是对立关系,从而“Black/British”被建构为对立意义。英国保守党本想通过非种族主义拉选票,结果却适得其反,让黑色人种感觉到他们与英国公民的不平等。例(1)b中,“statesman/politician”本来是同义词,但是,在否定结构和修正转折连接语“but”创建的语境中,它们成为反义词。
例(1)中,由反义词、平行结构、否定结构和转折连接语等资源创建语境而引发的对立意义,Jeffries(2010)和Davies(2012,2013)称为“textual opposites,created opposites,constructed opposites”,本文统一使用“对立意义的建构”。创建语境而引发对立的语言资源,称为对立触发语。“触发语”这一术语源于Levinson(1983:179)提出的“预设触发语”,Davies和Jeffries将它应用到语义对立的引发和话语建构过程。
语篇作者可以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建构对立意义,正如姜望琪(1991:79)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两个同词性的词都可以成为反义词。”它的形成过程背后隐藏着人类思维中对人、事物和事件之间关系的重置,并表现了作者的修辞策略和话语动机。本文将重新梳理对立触发语分类,创建更具概括性的对立触发语框架,并依据所建框架,分析各类语篇作者怎样通过建构对立意义表达立场,与读者结盟。
对立触发语是对立意义建构的关键所在。语言系统提供了多种对立意义资源,体现或蕴含对立意义的词汇或结构,以及反义词经常出现的句法结构(Mettinger,1994;Jones,2002)都具有建构对立意义的效力。详尽列举对其进行分类可能会陷入碎片式的纷争。我们依据语言层次和语言单位的级阶,将对立意义资源分为词汇对立触发语、结构对立触发语、关系对立触发语。
词汇对立触发语主要包括反义词和元语言对立词,其数量较多,最具灵活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结构对立触发语主要包括否定结构、并列结构、比较结构和平行结构。关系对立触发语,主要指体现小句对立关系的转折连接语,尽管形式上是词汇或短语,但属于语篇层面;关系触发语可以分为对比、修正和让步三种对立关系(Izutsu,2008)。三类对立触发语形成从词汇、结构到语篇的连续体,如图1:
图1对立触发语框架
对立触发语框架内各种资源协同创建语境建构对立双方。词汇、结构和转折连接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应用于具体语境中,产生合力共同触发对立意义。本框架具有开放性,我们需要博采众长,不断挖掘语言系统中更多表达对立的资源,例如:不断涌现的新词汇、动词时态和语态等语法资源表达对立的潜势。另外,框架的创建以应用为导向:我们可以从对立触发语作为语言切入点分析语篇作者建构对立过程背后隐藏的动机。剖析对立的建构过程不仅“可以用于批评话语分析,剖析作者的意识形态”(Davies,2012;Davies,2013),而且可以探析作者的修辞策略和立场选择。
词汇对立触发语包括反义词和元语言对立词汇。反义词是“引发对立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手段,这一功能不仅存在于某一语篇,而且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Jones,2002:45)。Jones(2002)研究发现,“引发另一对语言单位形成对立关系”是反义词的首要语篇功能,即,反义词对(A对)蕴含的语义对立可以引发另一对语言单位(B对)之间的对立。例如:
(2)I love to cook but I hate doing the dishes-so I’d have a dishwasher or a family of gypsies to do the washing up.
表1 反义词引发对立(Jones,2002:43)
例(2)中,反义词对“love/hate”引发了另一对语言单位“cook/do the dishes”之间的对立。
“元语言对立词汇”(Jeffries,2010)如“turn,conflict,differ,distinguish,contrast”等,自身蕴含语义对立成分,具有引发二者之间转换、分裂、区分、对比的意义潜势,是反义词“喜爱的句法环境”(Mettinger,1994:39),因而具有引发对立的功能。例如:
(3) The professionally placards … contrasted with cobbled together banners.(Davies,2013:61)
例(3)中,“placards/banners”本指同一事物“旗帜或横幅”,因为元语言对立词“contrast”的使用,引发了对立意义“职业性的标语/胡乱拼凑的横幅”。
词汇对立触发语具有开放性。首先,反义词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词性相同、不依赖语境、可以收入字典的意义对立词,而是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任何一对语言单位。其次,元语言对立触发语自身具有开放性,包含二者之间转换改变、区别差异、矛盾冲突、分裂脱离等对立意义的词汇都可以归入。
语义对立不仅可以体现在词汇中,语法结构也是体现对立意义的重要资源。常见表达对立的结构资源有:否定结构、并列结构、平行结构和比较结构。
1.3.1 否定结构
语言系统中,肯定与否定对立,如“死“与“不死”对立。因此,否定结构是建构对立意义的重要手段。例如:
(4)We are not a colony; we are an equal and valued part of this nation. (Davies,2013: 63)
例(4)中,否定结构连同两句的相似句法结构,使“colony/equal and valued part of this nation”在这一语境中对立。语言系统还存在具有否定意义的短语、词组或词汇,与否定结构功能相似,如英语中的否定意义介词“unlike,without”等,“instead of,in place of,”等短语,它们与“not”等典型否定结构一样,也能引发对立。例如:
(5) Unlike Facebook, the majority of content on Twitter is explicitly public. Unlike blogs, Twitter data is encoded in a single format, facilitating large-scale data collection. (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 2014:139 )
例(5)中,否定介词“unlike”将“Facebook,blogs”引入语境,引发了两组对立意义“twitter/facebook”和“twitter/blogs”,突出当前研究数据来源的优越性。另外,“rather than”和“other than”尽管形态上与比较结构相似,但是,具体语境中,它们与否定结构一样,能引发互补对立。例如:
(6) People lack the willpower, rather than strength.(Hugo)
例(6)中,“willpower/strength”的对立源于“rather than”的否定意义。
例(5)和例(6)中,作者使用否定结构插入一个对立方,是因为他“不仅相信该命题为假,而且认为听话者可能相信该命题为真”(苗兴伟,2011),将被插入的一方与自己立场方建构为对立关系,从而排除了读者的可能性预期,强调自己的态度立场,并拉拢读者与自己结盟。
1.3.2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的对立触发功能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解释。一方面,Mettinger(1994)和Jones (2002)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表明,反义词最钟爱的句法结构是并列结构。Mettinger发现对立词出现的句法环境是一个“从并列结构到零连接”(Mettinger,1994:40)的连续体。Jones的研究中,38.4%的反义词对出现在并列结构中。Jones(2002:154-167)和Jones et al.(2012:103-142)从实证和认知的视角论证了并列结构触发对立的效力,把这种并列结构的对立触发功能分别称为“句法结构能产性”和“对比构式”。反义词对同现的句法结构“需要X 和Y之间的对立元素,框架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可能被解释为排斥或不相容关系”(Jones et al., 2012:108)。
另一方面,常见并列连词蕴含对立意义,如:or表示“选择,具有排他性”(Quirk et al., 1985:932);“but”表示“不符合预期或对立”。并列关联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强化或强调or和but的连接功能(Quirk et al., 1985:935-939),因而是引发对立的主要并列结构,如“whether X or Y;either X or Y;not X but Y”等。例如:
(7) Either you are with us,or you are with the terrorists.(Bush,2001)
(8) The house does not rest upon the ground, but upon a woman.
例(7)中,关联结构“either…or…”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引发了“us/terrorists”之间绝对的水火不容。例(8)中,“not”强化了“but”引出的修正对立意义,从而强化“the ground/a woman”之间的对立,排除了读者可能性预期“房屋依赖地基”,凸显自己“家依赖于女性”的立场。
1.3.3 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属于同一语法层次、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语义关系相似或对立(Leech, 2006:67)。读者根据结构语境预期它们是语义相似还是对立,当使用附加连接语“and”或“while”等时,它预示语义相似;当使用转折连接语“but”或“whereas”时,则表示语义对立。平行结构是仅次于反义词的重要的对立引发因素(Jones,2002:56)。很多情况下,反义词和平行结构共同触发对立,例如:
(9) We took coffee, in industrial quantities, Mr Blair, as usual, took nothing for granted. (Jeffries,2010:42)
例(9)中,“quantities/nothing”的意义对立连同平行结构一起产生合力,创建语境使“we/Mr Blair”处于对峙状态,预示着我们与布莱尔之间不同的行为立场。
两个句子的平行部分可以是词汇的重复,也可以是相似句法结构中的近义词,例如:
(10) Mrs Thatcher presided over the collapse of heavy industry; Tony Blair has watched the slow death of farming. (Davies,2013: 82)
例(10)中,两个句子的平行的平行部分中词汇并不完全一致,它们相似的句法结构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对立关系触发了“Mrs Thatcher/Tony Blair”的对立。
1.3.4 比较结构
比较结构是反义词倾向成对出现的句法结构(Mettinger,1994; Jones,2002),反过来,比较结构也可以作为建构对立双方的句法环境。然而,比较结构引发对立的能力是有限的,英语中触发对立的比较结构以“more…than”和 “less…than”为代表, 它们具有“类似并列结构”的功能(Quirk et al., 1985:1129),这时不出现比较后缀 ‘-er’,结构中二者不是比较关系,而是选择关系,具有排他性,相当于汉语中的“与其说……不如说……”。例如:
(11) What they ask of women is less their bed,
Or an hour between two trains, than to be almost gone,
Like the moon that turns her pages day by day. (Jeffries, 2010:45)
例(11)中,“…less… than…”触发了两组对立意义“their bed/be almost gone”和“an hour between two trains/be almost gone(存在/不存在的对立),即这些男人对女人的需求不是正常男女之间的“同床共枕或短暂相遇”,而是“视而不见”,表现了中年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矛盾的存在状态。
语义对立广泛存在于语篇语义层面的小句或句子之间,甚至段落之间。转折连接语是体现这种对立关系的语言资源,也具有对立引发的功能。关于词汇和结构触发对立已有较多的论述(Mettinger,1994;Jones,2002;Jeffries,2010;Davies,2012, 2013),而语篇语义层面的对立建构,先前的论述只是零星的,如Jeffries(2010:44-45)仅论述了并列连词“and,or,but”的对立引发功能,Davies(2012,2013:71-76)创建的对立触发语框架仅包含让步连接触发语。我们将从语篇语义层面补充对立触发语框架,填补其缺漏。因为转折连接语体现句间对立关系,所以我们称为“关系对立触发语”。
“转折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 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范畴。” (谭方方,2014)转折关系研究始于对让步关系的关注。Quirk(1954)对英语古诗的分析中,让步关系指的是“话语的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令人惊奇”。Quirk et al.(1985:1098)进一步论述了主句与让步从句的情境之间的“对立或反预期”。做为重要的小句语义关系类型,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视角对转折关系进行界定和归类,如:Mann & Thompson(1978)从修辞关系的视角,分为对比、对照和让步;Halliday & Hasan(1976)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视角把转折关系分为一般转折、对比、修正、删除四个次类;Quirk et al.(1985:634)将英语转折连接语分为重述、替代、对照和让步四种次类型;Fraser & Malamud-Makowski(1996)根据对立程度和方式,将“对立标记语”分为六个次类。
针对转折关系的分类和术语标准不一,Izutsu(2008)基于认知语法框架,分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希伯来语,罗马语等多种语言证据,将转折关系中的语义对立分为三个范畴:对比、让步和修正。这种分类方式符合对立触发语框架的需求。
通过连接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92)。连接语表达的意义“不是表征概念,而是程序性地指导听者怎样解释后面的小句”(Fraser et al.,1996)。作者在语篇意义建构过程中,通过转折连接语本身的语义对立调控和指引读者产生期待,达到修辞和劝说的目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以便于和读者结盟,例如:
(12)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influence of L1 in the acquisition of progressive marking in SLA may be minimal. In contrast, Rocca (2002) conducted a bidirectional study of L2 English (L1 Italian) and L2 Italian (L1 English) learners and reported evidence for L1 transfer. (LanguageLearning, 2015/4:798)
例(12)中,作者使用转折连接语“in contrast”向读者预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对立关系,引发了“these studies/Rocca’s study”之间的对立。关于“母语对进行时习得影响”的前期研究结果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阵营,凸显了当前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拉拢读者进入当前研究立场。
然而,很多情况下转折连接语的对立触发功能需要词汇或结构对立触发语的协助。对立的二分性和对称性决定了它与平行的紧密关系,“whereas,while,in contrast”等经常出现在平行结构语境中的对比转折连接语引发对立的能力强于“however,but,though”等让步连接语,这一点与Fraser & Malamud-Makowski(1996)提出的对比标记语分类一致。例如:
(13) a. Jake drives a Mercedes. In contrast, Harry drives a Corvette.
b.You may win or lose at tennis. But you really ought to play. (Fraser et al.,1996)
例(13)a中,在连接语“in contrast”的指引功能连同平行结构提供的语境中,读者很容易识解“Jake/Harry”之间的对立;而例(13)b中,读者较难预期两句间的对立,因为“but”预示较弱的对立程度,以及前后句的句法结构相似度较低。这种情况下词汇对立触发语与转折连接语共同产生合力,用于建构对立意义。例(12)中,前句中“minimal”与后句的“evidence”表示了“无/有”的对立,这个词汇语义对立协助“in contrast”创建语境,使“these studies”与“Rocca”处于对立关系。
语篇推进过程中,作者使用对立触发语创建语境建构对立意义,从而将自己的立场价值最大化,联盟受众加入这一立场。因此,它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策略和话语策略。
新闻语篇是对立意义建构的典型语类。通信员或评论员在新闻报道中通过建构对立双方,表达自己的立场,使用语言资源建构正面形象,为自己的立场争取更多盟友。例如:
(14) Alibaba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fight against fake goods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putting its strategic focus on B2C platform Tmal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brand and quality, instead of the C2C third-party platform Taobao. Alibaba’s IACC membership indicates that the Coalition has recognized Alibaba’s efforts in fighting against fake goods. (Chinadaily,2016)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商巨头,在舆论界却成为“假货商”的代名词,甚至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也承认“假货是这个市场的癌症”。近几年,阿里巴巴集团做出种种努力竭力洗刷臭名,如:创建“天猫商城”与“淘宝集市”对抗,并加入国际反假联盟(IACC),但遭到20多个品牌商反对。然而,对于阿里集团的种种努力,也存有肯定的声音。例(14)中,作者使用“against,instead of”等对立触发语,建构了两组对立意义“阿里巴巴/假货”和“天猫/淘宝”,意在彰显“阿里集团”与“假货市场”决裂重建品质形象的决心。而且,通讯员使用多种评价语言资源对阿里集团的努力给予肯定,如:“great”和“brand and quality”,并且重复使用“efforts”,将支持阿里集团的立场价值最大化,呼吁大众重新定位阿里巴巴集团形象。
建构对立意义是广告语中最常用的修辞策略。被推销产品的使用与否或使用前后效果以及它与同类竞争产品之间常常被建构为对立双方,在社会认可的价值和行为规范标准上,代言产品被赋予肯定评价,从而劝服潜在消费者认可该产品,成为真正的消费者。例如:
(15)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alwayscolor.(轩尼诗酒广告语)
(16) We lead, others copy.(理光复印机广告语)
例(15)中,让步关系触发语“but”以及“black and white/color”赋予对立的评价意义“平淡无奇/丰富多彩”,将饮用轩尼诗酒前后的生活状态构建为对立双方“the past/the future”。另外,频率副词“always”在“丰富多彩”这一方中注入“语势增强的级差”(Martin et al.,2005:142)意义,将话语者的立场最大化,激发潜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而选择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最终劝服他们购买产品。
例(16)中,平行结构和“lead/copy”相反的评价意义“创新/落伍”,引发了“we/others”之间的对立,作者利用电子产品行业追求创新的行为标准,劝说消费者选择“我方”产品。
对立意义建构在文学语篇的开场白中受到青睐,为小说、诗歌、散文的语篇建构提供足够展开空间,同时,其对立的人际意义有助于作者联盟读者进入文本世界。
小说的开场白通常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文本世界中的“世界建构成分”(Werth,1999)。对立意义的建构使其中某一成分前景化,从而在功能推进命题中引导读者对其更多地关注,从真实世界进入到文本建构的虚拟世界。例如:
(17) One day, I was already old, in the entrance of a public place a man came up to me. He introduced himself and said: “I’ve known you for years. Everyone says you were beautiful when you were young, but I want to tell you I think you’re more beautiful now than then. Rather than your face as a young woman, I prefer your face as it is now. Ravaged.” (Duras,TheLover)
例(17)是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的开场白,出现了两次对立意义建构。关系对立触发语“but”,比较结构“more…beautiful”, 反义词“now/then”共同引发了“I/everyone ”之间的对立;否定意义短语“rather than”引发了“face as a young woman/your face as it is now,ravaged”之间的对立。男主人公与众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他更爱“备受摧残的容颜”的截然相反的情感倾向,这两组对立意义建构的话语过程凸显了此爱情故事别具一格,吸引读者快速进入文本世界。
诗歌中的对立意义建构则更加常见。诗人往往通过对立的建构凝练地勾画意境或创建背景,更加有力地传递寓意,并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例如:
(18)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例(18)中,反义词“卑鄙/高尚”和“通行证/墓志铭”(生/死)以及对仗结构引发了“卑鄙者/高尚者”之间截然不同的立场。语篇组织方面,对立意义建构的过程用凝练的韵律描绘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文革”的时代背景,产生语篇推进的张力,为整个语篇的荒谬现象呈现提供足够空间。同时,作者使用“卑鄙者的生存无阻/高尚者的悲惨结局”这一对立建构过程,利用潜在读者价值观念中对高尚者的崇敬和对卑鄙者的痛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邀请他们加入自己挑战罪恶的行列。
学术语篇被普遍认为具有客观性,然而,“学术作者对研究选题和研究数据的解释具有劝说性,劝服读者接受自己的研究成果”(Hyland,2008)。前期研究是当前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同时也是当前研究必须超越的竞争对手。为了突出当前研究的创新性,劝说读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学术作者通常在新知识声明句中,将前期研究与当前研究建构为对立双方。因此,貌似客观的学术语篇中同样存在对立意义建构现象,它是研究者凸显学术成果的重要修辞策略,是拉拢读者站在当前研究立场的话语策略。
建构对立意义是一种普遍出现在各种语篇类型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视角探究对立意义的建构:第一,对立意义建构体现了人类思维和价值中二分对立的倾向,因而它可以作为一种话语批评方法(Davies,2012,2013;Jeffries,2010),通过分析被建构为对立关系的双方,剖析话语者及其所在文化群体的二分价值体系。对立是群体分类的方式,话语者依据社会共识的价值体系建构对立双方,“一旦建构起对立的双方,作者就不可能平等对待,而是给予他们评价,语篇中经常使用二分对立达到褒此贬彼的目的”(Ceo et al., 2004);第二,对立意义建构是语篇作者意义表征的修辞策略,可以将它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探究。作者在动机驱动下建构对立双方,使用积极意义的评价资源将立场价值最大化。作者-读者关系的修辞视角分析话语者怎样应用建构对立的方式拉拢受众或读者加入自己的立场。
然而,前期相关研究主要从话语批评的视角,通过分析建构对立意义的过程,揭示某些文化或群体的意识形态中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如:Jeffries(2010)分析发现,新闻语篇中建构的对立意义体现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东方/西方”“西方世界/穆斯林”“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之间的对立;广告语篇中,对立意义的建构映射着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二分(Jeffries,2010)。Davies(2013)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媒体建构的对立双方,阐释了这一话语过程中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即西方媒体通常建构正面“我方”和负面“他方”“我方”在大众共识的主流价值体系得到认可,而“他方”则是脱离了共识的非主流群体。因此,Davies(2013)提出,对立意义建构的探析可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我们认为,将建构对立意义作为话语策略的研究视角更具概括性和适用性。首先,人类思维的二分性决定了对立意义的普遍性,而将其作为话语批评方法则把这种语言现象局限于部分语篇。其次,话语批评中的对立意义建构从作者-读者关系视角仍然是一种话语策略,话语者思维中将“我方”与“他方”对立,其终极目的是利用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争取最多盟友加入自己的阵营。
体现语义对立的语言资源,也能创建特定语境,将无对立关系的事物置于临时对立状态或将双方的对立关系进一步强化。本文首先继承并发展了前期关于对立触发语的论述,创建了对立触发语框架。本框架不再做琐碎的分类,而是基于语言层次与级阶思想,将引发对立的语言资源归入包括“词汇-结构-语篇”三个级阶的连续体。因此,本框架更具概括性和理论性,是用于语篇分析的重要语言切入视角。同时,框架具有开放性,可以不断纳入更多的语言资源进入连续统。
基于所建框架,本文分析了新闻、广告、文学、学术等不同类型语篇中的对立意义建构现象。语篇作者使用对立触发语创建语境,将两个实体或事件建构为对立关系,同时赋予对立双方相反的评价意义。这一话语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价值立场最大化,劝说读者加入,从而形成作者-读者联盟。对立意义建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语篇,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意识形态特征从而用于作为话语批评方法,而且是作者表达立场从而拉拢读者的重要话语策略。
参考文献:
Coe, K., et al. 2004. No Shades of Gray: The Binary Discourse of George W. Bush and an Echoing Press [J].JournalofCommunication(2): 234-52.
Cruse, D. A. 1986.LexicalSeman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es, M.2012. A New Approach to Oppositions in Discourse: The Role of Syntactic Frames in the Triggering of Noncanonical Oppositions [J].JournalofEnglishLinguistics(1): 41-73.
Davies, M.2013.OppositionsandIdeologyinNewsDiscourse[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Fraser, B. & M. Malamud-Makowski. 1996. English and Spanish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J].LanguageSciences(18): 863-881.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Hyland, K.2008. Persuasion, Intera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Representing Self and Others in Research Writing [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glishStudies(2): 1-23.
Izutsu, M. N. 2008. Contrast, Concessive, and Corrective: Towar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Opposition Relations [J]. JournalofPragmatics(4): 646-675.
Jeffries, L. 2010.OppositioninDiscourse:TheConstructionofOppositionalMeaning[M]. London: Continuum.
Jones, S.2002. Antonymy:Acorpus-BasedPerspective[M]. London: Routledge.
Jones, S., et al. 2012.AntonymsinEnglish:Construals,ConstructionsandCanonic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2006.AGlossaryofEnglishGrammar[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C.1983.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 1977.Semantics(Volume 1)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 W. C. & S. A. Thompson. 1986. Relational Propositions in Discourse [J].DiscourseProcesses(1):57-90.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8.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ettinger, A.1994.AspectsofsemanticoppositioninEnglis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1954.TheConcessiveRelationinOldEnglishPoetry[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 et al. 1985.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Werth, P.1999.TextWorlds:RepresentingConceptualSpaceinDiscourse[M]. London: Longman.
胡壮麟. 1994.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姜望琪. 1991.“True or false?”[J].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2):78-81.
苗兴伟. 2011. 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220-229.
谭方方. 2014. 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句法验证: 以汉英语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5):67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