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九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安徽淮北 235000)
勘查区位于安徽省萧县,区内地质勘查程度较低,目前为预查,通过钻孔施工发现,本区断层比较发育,对煤层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区内地质构造特征,为以后的工作可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工程布置方向。
勘查区处于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区内揭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奥陶系上统至石炭系下统缺失。该区大多被新生界覆盖,在义安山一带有寒武系、奥陶系出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主要组成背斜的核部,二叠系主要组成向斜的核部、背斜两翼及转折端。
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北陷褶断带宿县凹断褶束的西部。由于印支运动和燕山早期运动比较强烈,印支运动产生台褶带,燕山早期运动使褶皱更加的复杂,并产生断裂构造。褶皱轴向多为北东向至北北东向,断层展布方向多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主要褶皱有蒋河复向斜、萧县复背斜、闸河复向斜、支河向斜、袁店复向斜、芦岭向斜等。北北东向断层主要有丰涡断层、萧县断层、青龙山断层等。北东向断层主要有大吴家断层、界沟断层等。北西向断层主要有土楼断层、纵楼断层等。东西向断层主要有符离集断层、金山寨平移断层等。萧县复背斜西翼的北端(图1)。
图1 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图Fig. 1 Geotectonic location map of the exploration area
勘查区内分布着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下段、马家沟组上段、奥陶系中统老虎山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下统太原组,二叠系中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2.1.1 二叠系中统山西组(P2s):
含11、10两个煤组,均位于该组下部。该组底部为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薄煤层(11煤组),含植物化石,与石炭系为连续沉积。10煤组下部发育一层浅灰-深灰色条带状细砂岩,条带由泥质、粉砂质显示,其中含菱铁矿结核,局部为10煤层直接底板。该组上部由灰色细粒-中粒砂岩与粉砂、泥岩组成,中粒砂岩中含少量泥质包体,具大型交错层理并含菱铁矿细鲕,沉积特征表明当时所处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主要产植物化石:
2.1.2 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P2x):
厚度为180~250m,含8、7、二个煤组,位于该组下部,8、7煤组各有2~3个分层,分别有1~2个分层为可采煤层。底部由浅灰-绿灰色铝土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组成,铝土质泥岩含大量菱铁矿鲕粒,局部含紫斑,铝土泥岩为区域性标志层K2,其底界为该组与山西组分界,与山西组为连续沉积。中部为浅灰色-灰色中粒、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粉砂岩、煤层及碳质泥岩、粉砂岩、薄煤层,局部夹铝土质泥岩及厚层中-细粒砂岩,泥岩中常见紫斑,并含菱铁矿鲕粒,产植物化石:
表1 断层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faults in the area
预查区处于萧县复背斜西翼的北端,构造线走向北东、北东东向,为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在走向和倾向上有波状起伏。预查区内发现9条断层,其中6条正断层,3条逆断层,6条断层断距在100m以上,2条断层倾角、断距不明,详见表1,图2。
2.3.1 含煤性
预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其中二叠系含煤性较好,含1~ 5个煤组,依据钻孔揭露情况并结合临区资料,山西组:厚约115~150m,含煤1~3层,煤层平均厚度2.24m,含煤系数2.0%;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厚度为180~250m,含煤6、7、8三组,煤层平均厚度3.25m,含煤系数为2.1%。
图2 勘查区构造纲要图Fig. 2 Structure outline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2.3.2 可采煤层
目前主要可采煤层为7、8两个煤组,10煤层钻孔未揭露(未到层位)。
3.1.1 聚煤期前构造
中朝准地台发展阶段,至中奥陶世中期,中朝准地台整体上升,形成了大面积的风化壳。中奥陶世中期之前沉积构造为东西向,沉积地层呈东西向展布,它是聚煤期前构造,即聚煤基底构造。
3.1.2 聚煤期构造
到晚石炭世本溪期又开始了一次大的海侵过程,到太原期海侵面积广泛,本区形成了陆表海古地-理环境,植物大面积生长繁盛,从此开始了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这就决定了成煤期时的构造为东西向,聚煤构造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
3.1.3 聚煤期后构造
淮北地区经过印支期和燕山早期构造运动以后,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并伴有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北北东向构造格局,背向斜平行相间分布,煤系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剥蚀。后来的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不仅使地层再次发生褶皱、断陷、断裂和推覆作用,而且也使得本区整体上东部抬升而西部下沉。
3.2.1 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在构造运动中,水平挤压使塑性较强的含煤地层物质容易流动,翼部受到较大的压力使矿体向轴部移动,轴部变厚,两翼变薄。勘查区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十分明显,靠近萧县复背斜轴部煤层变厚。据钻孔揭露,萧县复背斜轴部钻孔zk58-17中8煤组为7.61m,而西北侧翼部钻孔煤层一般为厚约2~3m左右。
3.2.2 断层对煤层的破坏
勘查区中受正断层F4,东北部受正断层F3、F2、 F8影响,不仅使的部分钻孔煤层短缺,并且上盘下降,使部分可采煤层埋深超过1500m,不能估算资源储量。F3断层分矿区南北两部分,北部煤层埋深一般超过1500m。如下图13线剖面所示。
图3 勘查区13线剖面图Fig. 3 Section 13 across the exploration area
(1)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含煤建造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影响,构造对煤层的形态和分布有控制作用。区内断层对煤层具有破坏作用,今后可加强地质工作,增加断层对煤层破坏的了解程度,同时增加对煤层分布规律的掌握。
(2)勘查区区含煤建造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受到改造和剥蚀,煤层受到破坏,连续性差,今后的找煤工作,可主要在南区进行。
参考文献:
[1]娄长增,胡红军. 安徽省萧县王集勘查区煤炭预查工作总结[R].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2017.
[2]姜涛,姜波,黄涵彬.淮北煤田勘查区煤矿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中国煤田地质,2014(4):11~16.
[3]程爱国,林大扬.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4]曹代勇,李小明,占文峰,等.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及其构造控制[J].中国煤炭地质,2008(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