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权慧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 200090)
上海是中国救捞的发源地。上海打捞局继承着中国救捞的衣钵,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为了保障国家航道畅通,守望祖国蓝色海疆的绿色安全,一代代职工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用责任和担当践行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66年来,无畏风雨、不惧险阻,救捞的精神代代相传。2018年初,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等4位党员同志在“桑吉”轮救援中,用26min的壮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救捞精神。
2018年1月6日20时许,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 n mile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轮全船失火。“桑吉”轮载有凝析油约11.13万t,由伊朗驶往韩国,船上32人处于失联状态,情况万分危急。
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部海上搜救中心的统一指挥和部救捞局的统筹协调下,救捞系统迅速行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接到救援指令后,快速响应,立即组织“深潜号”、“德深”轮、“德意”轮和“华吉”轮等救助船舶,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海域。
此时的“桑吉”轮因碰撞正在持续燃烧,现场浓烟滚滚,爆燃声此起彼伏,浓浓烟雾直插云霄。难船人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人命关天,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有百倍努力。顾不上难船随时爆炸的危险,现场救援人员一次次接近事故船只,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和安全威胁,近距离实施喷洒泡沫灭火作业,全力拯救灾船。
我们是党员,危险时刻就要冲在前面
救援行动进行到13日,根据事故应急处置进展,难船起火爆燃位置及海况,现场指挥部决定登轮搜救。此时的“桑吉”仍在燃爆,虽然指挥中心做了科学详细的登轮搜救预案,但登上难船犹如踩到炸药包上,危险无时不在。
谁先上?
“我是党员,我有责任带头上!”“深潜号”工程监督徐军林说。
“我们是党员,危险时刻就要冲在前面。”潜水员徐震涛、卢平、冯亚军跟着说。
党员先上!
誓言铮铮,上海打捞局的职工平时就是这么说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这么做的!
党员,这是一个由钢铁意志铸成的坚强群体。上海打捞局是一支平时拉得出、关键时刻打得赢的钢铁队伍,党员群体身先士卒,在福建平潭“阿波丸”打捞、南沙永暑礁观测站建设、渤海湾“大舜”轮打捞、长江航道“东方之星”客轮打捞、韩国“世越号”打捞等一个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了先锋表率作用。徐军林23年党龄、徐震涛13年党龄、卢平8年党龄,冯亚军2年党龄。4名党员主动请缨,获得了指挥部的同意后,迅速组成搜救小组准备登船。
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作为几十年的潜水弟兄,历经上百次急难险重的救援作业,执行此次任务所面临的艰巨性和危险性,四兄弟心知肚明。但是,危险不足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救捞人的使命与责任早已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这一刻,四兄弟再次荣辱与共,彼此拍打肩膀相互鼓劲。行动前,四勇士针对方案实施、预案落实、装备熟悉、搜救动作、难船结构,反复探讨,他们必须配合默契。
13日7时许,现场救援人员和吊机等设备处于待命状态,高速救助艇海面就位,4名潜水员全部着装待命,救生圈、救生衣、信号绳备妥。“深潜号”甲板组人员分别对呼吸器装备、气体分析仪、对讲机、救生衣、红外线测温仪、安全绳、头灯、潜水刀等做了最后的检查与确认。8时,搜救小组4人开始着装,佩戴空气呼吸器。难船区域烟雾弥漫、熊熊火焰,危机四伏,出征前,队友为他们留下了一张合影。在这张无畏又沉重的照片中,他们神情从容,默默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做了最坏的打算。
8时35分,指挥部一声令下,登轮救援行动开始。装载着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组成的搜救小组的吊笼缓缓上升,面向数百米高的火焰和滚滚浓烟,他们的身影逐渐模糊,这向火而行的一瞬间被历史所铭记。在274 m长的难船反衬下,他们的身影是如此瘦小。但在现场所有救援人员的心目中,他们的身影却又显得如此伟岸。在风浪中,“深潜号”缓缓靠近难船,克令吊精确地将吊笼在浓烟中缓缓下降,慢慢地到达难船尾部甲板上方。在接近甲板时,他们首先对难船的甲板用点温计进行测温,显示28℃,可以登船。8时37分,吊笼精确落到难船船尾,来不及多想,他们登上了随时都有可能燃爆的船尾甲板。
难船正在挥发和燃烧着有毒气体,他们顾不上了。
难船正在猛烈燃爆随时有沉没的危险,他们顾不上了。
只要有万分之一的生存希望,就要尽力争取。他们只有一个动作,火速冲向指定目标进行巡视和检测,分工协作,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
按照指挥部制定的登轮手册要求,徐军林检查难船船尾的应急拖带钢缆和缆桩的状态,经确认比较完好,可以使用。冯亚军对右舷预定进入机舱的舱门进行了观察,发现有滚滚浓烟从门缝处夺门而出,右侧甲板火势汹涌,确认无法进入。此时,卢平找到了另一可以进入安全舱室的艉部机舱逃生孔舱盖。徐军林随即进行抵近检查,用点温计测量舱盖温度,显示35℃。当即决定打开逃生通道的舱盖。他们慢慢拧松舱盖上的螺栓,此时便有烟雾从舱盖缝隙逸出,打开舱盖以后立即有较浓的烟雾从舱口冒出,通过点温计测得舱口处温度为45℃,慢慢从舱口外向下观察,发现通道内充满烟雾,无法看清,配备的2个气体分析仪同时报警。徐军林用手势告诉大家,从左舷侧生活楼的舷梯搜索前进。此刻,对讲机里传来指挥部保持队形和注意安全的指令。他们沿左侧生活区外发烫的楼梯,逐层向上搜寻。由于船体右倾严重,每前进一步都艰难万分。经过紧张的搜寻,他们在救生艇甲板处发现2具遇难船员遗体,随即通过对讲机向指挥部进行了汇报。
紧张搜救继续进行,徐军林和徐震涛爬上驾驶台,发现驾驶台内部已经全部烧毁并部分坍塌,未发现遇难人员。此时,卢平和冯亚军直奔驾驶台顶部,发现VDR(黑匣子)处于右舷下风侧,一阵阵爆燃产生的浓烟似乎要把VDR吞噬。根本没有时间商量,也没有时间迟疑,冯亚军、卢平冲进烟雾,迅速拉开保险,俩人合力将VDR拽了下来,并迅速按原路撤离。搜救过程中,周围有阵阵热浪,但时间紧迫,刻不容缓。他们在撤离途中对生活区能进入或能观察到区域进行逐层搜索,发现生活舱室内遭到过非常严重的燃烧,墙壁和顶部均严重倒塌,室内一片狼藉,未发现遇难者。深入舱室后明显感觉温度更高,当即用点温计再次进行测量,读数为89℃。随即报告指挥部,指挥部要求尽快撤离生活楼舱室,并将2具遇难者遗体带回。
他们沿着楼梯撤离,至左侧主甲板汇合。冯亚军先将VDR搬到登船点,徐军林、卢平、徐震涛3人回到遇难者遗体处,冯亚军配合默契,迅速奔向船尾拿裹尸袋等物品。徐军林、卢平俩人合力轻轻地将2具遇难者遗体分别放入裹尸袋内,并把散落在旁边的遗骨一点不漏地放入袋中。徐震涛和卢平嘴里念道:“兄弟,我们来送你回家,你的亲人在等你回家。”他们将2具遇难者遗体移至船尾,小心翼翼地抬进吊笼,并护送返回“深潜号”。此时,风向转变,难船燃烧的毒烟向船尾扩散,呼吸器也开始报警。9时03分,在冒着生命危险搜救26 min后,他们带着2具遗体以及VDR设备,安全返回,完成本次搜寻任务。现场船舶和人员抵近“桑吉”轮继续进行灭火。
14日16时45分,“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炸,经过剧烈燃烧后沉没。15日“桑吉”轮海面大火熄灭,现场开始进入海面清污和常规搜寻作业。
在整个搜寻作业过程中,难船的前甲板大火持续、燃爆不断,难船的后甲板、驾驶台区域烟雾弥漫,搜寻作业环境极其险恶。搜救小组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在全船基本被烧毁、火油连续燃爆导致浓烟和有毒气体的情况下,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冒着难船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危险,抢在沉船沉没之前,毅然登上油气高温灼热的难船进行搜寻,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和对现场局势的精准判断,成功进入难船,从浓烟中找到VDR设备,为后续事故调查提供了关键性依据,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带回2名遇难者遗体,确认防海盗安全舱内无人生还,尽最大限度告慰了遇难者家属,用令人震撼的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是一次震惊全球的国际大救援,遇难者家属、船籍国政府、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到了东海海域的救援现场。面对难船持续爆燃及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挑战,面对现场恶劣气象海况及离岸距离远、补给不方便等诸多困难,救援队伍迎难而上,通宵达旦,连续奋战在最前线、最危险的救援现场,高效稳妥地开展了一线人员搜救、船舶消防灭火、溢油清除等工作,出色完成了ROV水下探测和饱和潜水水下探明货舱剩油和燃油舱剩油及燃油舱泄漏点封堵等其他人无法完成的关键作业。充分发挥了国家海上应急处置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救捞队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作风,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彰显了上海打捞局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敢担当的政治站位。
1月17日,伊朗劳动、合作和社会福利部部长拉比伊就“桑吉”轮事故向中国驻伊大使发来亲笔签名的感谢信,感谢冒着巨大生命危险、不顾毒气和爆炸威胁,竭尽全力参与救援的中国人员,并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事故中给予伊方的支持和人道主义援助,将永远被全体伊朗人民所铭记。
上海打捞局的潜水员们,从来不和家人说他们的工作多么危险。每次遇到抢险救助任务的时候,只有简单的一声“我出差了”,就奔向了一线。
徐震涛的妻子看到新闻报道后,认出了自己的丈夫,随即发来短信:“看到你背影了。今天,你惊心动魄了一回。”徐震涛却说:“什么情况啊,不是我啊,我在值班呢。”爱人回复:“新闻上看到了,别装傻充愣了。”冯亚军爱人事后也感叹:“真危险啊,万一爆炸呢?”
徐军林、徐震涛、卢平、冯亚军4位勇士对待家人也会“装傻充愣”,只有安全回来后才向家人报个平安。但在每次任务中他们却又果敢担当,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在危险面前尽快完成任务是他们唯一的信念,共产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他们是这么说的,而且在几十年的救援生涯中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26min有硬度。在生死考验中,他们向世人展现了牢记使命,听党指挥、献身使命的崇高品格,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英勇气概。
26min有温度。在和平和使命的守望中,他们让世人感受了尊重生命、心系救捞的职业操守,努力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他们牢记使命,无畏艰难险阻,近距离战斗在最危险的现场,在危难中不忘初心,在战斗中彰显本色,用坚毅与果敢,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救捞人的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