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复习过程中应倍加重视。
一、考纲考情及命题趋势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掌握同一主族或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因此有关元素周期律(表)部分的高考试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判断某些说法的正确性;(2)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某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3)根据原子或离子结构特点,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的有关性质(如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或离子的半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等);(4)由“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结合有关条件推断元素,并准确作答。试题主要以选择题、推断题等形式出现,元素周期表(律)部分知识内容丰富、规律性强,命题范围广阔。
二、复习备考策略
1.理清结构,熟悉位置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达形式,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元素周期表,动手画比死记硬背的复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画完后可对照分析归纳,弄清表中有多少行(周期)、多少列(族),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是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按其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而成。清楚横行中族的排列顺序,知道前三周期的第ⅡA与第ⅢA族是相邻关系,但从第四周期开始,由于第ⅡA族和第ⅢA族间增加了副族及第Ⅷ族,就不再是相邻关系。
2.熟知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本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教师难教(知识枯燥,内容抽象),学生易学(不少知识听懂容易),考试好考但易出错。因此应引导学生熟知在主族元素中,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往右核电荷数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半径减小→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减弱,非金属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增强。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子层数递增,半径增大→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增强,非金属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同时应熟练掌握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①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酸)反应越剧烈,置换能力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②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置换能力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3.学会粒子半径的比较
粒子的半径也即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響,一个是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另一个是外层电子的能量。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半径会减小;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越易挣脱原子核的对它的束缚,半径增大;核电核数相同(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离子,电子数相同,核电核数越大,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半径越小。
4.聚焦课堂,关注有效复习
高三复习应是对基础知识的重新认知、建构、融合和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要从老师那里摄入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高三学生,处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习与生活单调枯燥,紧张辛苦,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复习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提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讨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对于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经常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归纳分析,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善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精选例题,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在复习时,教师要花费比新课更多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融合。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基本概念的辨析和知识点间的联系,再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提高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阅读题目→根据题设条件找出突破口→假设→验证,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