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鸣
【摘 要】坝子文化是在一类特殊地貌里发展起来的,没有成型而又具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从坝子的地理因素到坝子文化的社会环境,分析坝子文化。
【关键词】坝子农业;坝子文化;白雾村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93-01
坝子,是对云南省一类较特殊的小地貌的统称。云南坝子一般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云南山区面积广大,道路崎岖不平,少部分较平坦肥沃的地区,在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云南坝子这一地形的特殊性使得当地文化表现出一些传统特征,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称为“坝子文化”。
在众多高原山地中间出现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坝子,成为人类栖息地和早期的农业开发地,特别是稻作农业,有着丰厚的自然条件,人们勤劳作业使坝子成为云南早期经济和稻作农业中心。各民族历史在发展中不断变迁,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环境不断变迁,各民族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不断融合,又各自保存特色,坝子地区的民族文化才具有了极大的开发潜力。
农业发展、农村成长与农业文明紧密相连。在坝子地区,农业的高效发展是其他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环节。在以山地高原为主、缺乏大平原的云南省,人口、耕地、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主要分布和集中在坝子中,使得坝子承担着地区多重发展的重任。
一、白雾村的坝子农业
白雾村是会泽娜姑文化的代表性村落,地形的特殊性使得白雾村还没有过多的工业痕迹。这里海拔最低为695米,最高为2896米,属于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不分明,干湿分明,在这样复杂的地形地貌且较高的海拔下,自然灾害频发,多种植生存能力较强的稻谷、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
由白雾村这一典型坝子地貌可以分析出,坝子地区从高原山地到丘陵平原,土地类型多样,纬度低,海拔高,光照充足,光热水资源丰富,存在立体气候特征,坝子地区具有发展立体农业、彩色农业的现实条件和潜力。而同时,“坝子农业”也存在突出问题。坝子地区村落数量多,面积小且分散,由于海拔及所处位置地貌的差异,各地坝子的开发利用状态也不同,存在区域性差别较大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现实开发条件。
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的战略形势下,云南传统的“坝子农业”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与必然选择。云南区位优势明显,而工业等建设方兴未艾,不仅不会起到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的作用,反而对人多地少的“坝子农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国际上,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且全球性的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云南“坝子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挑战。
二、坝子文化的固有特征与未来走向
在相对封闭的坝子,人多地少,封闭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长期维持下来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而又因“易守难攻”的地势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建筑和饮食都自成一体,在现代文化转型中,很有可能成为当地坝子文化向现代文明迈进的阻碍。较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年轻人向往外来文化,并且对自身原有文化产生强烈的否定;二是以老年人为代表的,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接受现代文化的外在形式,却不会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它。
笔者在白雾村观察到,一些古物已经被当地领导相应保护起来,虽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但较好避免了古物遭到破坏。这也是目前白雾村限于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保护了。
在高山地區,坝子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集中地,更承载着历史、民族、生态等多种自然文化遗产。其中,云南地区传统的“坝子农业”更是当地农业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对地区其他社会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传统文化中也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产长期居于基础性战略地位,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区域,有针对性的特殊的民族政策,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同时社会经济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较易对坝子的传统农业经济乃至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根源,也是各产业竞争和新旧文化冲突的中心,民族文化能生存至今,是因其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改变能力,几千年来的兴衰历史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传统文化能以更突出的态度面对。而对于坝子文化,坝子中的居民率先从思想上接受现代文明,改变以往保守的思想,是坝子文化走出坝子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杨超.云南“坝子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2]童绍玉,陈永森,王学良.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
[3]金光.艺术与社会[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