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同题赋现象考查

2018-05-25 10:50赵琦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魏晋

赵琦

摘要:继汉大赋之后,抒情小赋和咏物赋于魏晋之际繁荣兴盛,而这些作品所呈现的新发展方向,即同题而作,是先前文学不曾有过的,自然也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支撑它的发展。本文拟在汇总介绍这些同题赋作的基础之上,对其艺术特色作简略探讨。

关键词:魏晋;同题赋;艺术特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各展风采,而他们内部也存在着变迁与发展,就汉赋而言,经历了大赋到小赋的转变,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汉大赋到末年(建安)衰落,抒情小赋和咏物赋兴起,这些新形式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咏物抒情,便于时下文学团体同题共作来切磋技艺或奉和吟咏。建安时期形成以“三曹”、“七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登台宴游,慷慨悲歌;到了两晋时期,时局动荡致使不少文人明哲保身,但仍有文人集团进行创作活动,最主要的就是以石崇为代表的“二十四友”,他们相互赠答进行集会,共同促进了赋体文学的发展繁荣。

然而在一般人看来,赋作不过是文人集团为了炫学逞才或投当时权贵之好所作,可以说是一种宫廷宴饮类文学,但是作者们为了展示才情超越时人或前辈,多会根据自身的学术修养、经历处境等进行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和探索,這种创新性的发挥显然会提升赋体文学的整体水平,使之展现出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尽相同的艺术特色,并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形成一定的影响。

一、对同题赋的界定

“同一题目,同时或后代有多人参与创作,即一吟众和,一人拟题众人同题作诗填词”,这是崔俊娜、罗文军在《建安同题赋研究》中对“同题赋”这一概念作出的划定。而李琦在其论文《魏晋南北朝同题赋研究》中作出了更为细致的界定,他将同题赋分为同题共作赋、同题继作赋、拟作赋和赠答赋,这样一来就扩大了“同题”的范畴,不仅包括同一题目也涵盖了同一主题。《西京杂记》卷四记载“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早在汉代就出现这种同题共作的现象,但之后的一段时间发展并不明显,直到魏晋时期同题赋才真正繁荣兴盛起来,其中以曹魏集团最为突出。如《鹦鹉赋》陈琳、阮瑀、应玚、王粲、曹植都有作品,《神女赋》作者有陈琳、杨修、应玚、王粲等人。同题继作赋相较于共作赋有一种时间上的传承性,后人根据前辈所作或模仿或创新来形成新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琴赋》。拟作赋的代表有“九体”和“七体”,这些作品大多体制固定,主题类似,接连成篇,一脉相承,而赠答赋是从赠答诗发展而来,时人以文会友,多是赠答。其实对同题赋的界定并不是界线分明,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文献资料的发掘以及新论点的提出,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即使目前而言也是相互交织的,如九体形式的骚体赋从纵向可看作同题继作赋,横向则为拟作赋。

二、魏晋同题赋作品考查

建安时期是同题赋的萌芽兴起阶段,两晋逐渐繁荣发展起来,前一阶段的赋作多呈现出生活情感化的倾向,两晋作家虽然也采用前人的题材,但由于玄释合流以及政局所引起的士人心态的变化,其在建安赋作的创作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程章灿先生在《魏晋南北朝赋史》中统计,“建安作家中涉及同题共作赋者计18人,作品126篇,占作者总数的100%,赋作总数的68%”。这一时期赋作内容较为广博,有游览赋、器物赋、情志赋、民俗游艺赋、动物赋、都邑赋、人物赋等,比如三曹的《登台赋》,马融、蔡邕皆作《琴赋》,傅毅、张衡都有《扇赋》,马融、王粲俱作《围棋赋》,曹丕、曹植皆有《迷迭赋》,曹操、曹植作有《鹃赋》,韦诞、何晏作有《景福殿福》,三曹、王粲等人作有《槐树赋》,杨修、刘祯、陈琳等人作有《大暑赋》等,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大多骈偶整饬、韵律和谐、辞采华丽,风格上将豪健与悲怆融为一体,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发抱负,体现出建安之风骨。

建安同题赋中成就最高、写作次数最多的当为《鹦鹉赋》,其现存15篇,其中就有6篇是创作于建安时期,又以祢衡评价最高,他的《鹦鹉赋》是在借鹦鹉自比,将自己满腹哀痛却无处诉说的苦闷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乱世中文人身世浮沉的悲愤、妻离子散的痛苦和对前途无法卜知的恐惧忧虑。祢衡之后,陈琳、阮瑀、应玚等人也都作有此赋,其内容多描写鹦鹉的毛色之艳丽绝然、声情之打动人心,而且聪慧能言,性情不凡。如陈琳赋作中的“抱振鹭之素质,被翠羽之缥精”和阮瑀赋中的“被坤文之黄色,服离光之朱形。配秋英以离绿,苞天地以耀荣”等句,皆描绘出了鹦鹉的“逸姿”和“殊色”。而应玚在他的《鹦鹉赋》中除了绘染其美丽的外表,还影射出人要像鹦鹉那样审时而动,不可妄为的新一层含义。此外也有作者承袭祢衡的笔意用鹦鹉自况,如王粲写笼中鹦鹉啾啾哀鸣、痛听悲风等情状以传达对士人依附于命运的怅惘和同情。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动乱,表现在同题赋中又可大致归为两种,其一是写自然所引发的苦难,如《大暑赋》、《愁霖赋》,其二是写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艰难处境,如《寡妇赋》、《出妇妇》。《寡妇赋》的同题作品多写婚姻不幸给女子带来的悲惨命运。如曹丕《寡妇赋》序曰:“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令王粲并作之”。王粲在其赋作中写到:“提孤孩兮出户,与之步兮东厢。顾左右兮相怜,意凄怆兮摧伤……涕流连兮交颈,心憯结兮增悲”。短短几句将寡妇夫亡子幼、孤独凄凉的艰难处境及无可奈何的哀恸描写的真切动人、催人泪下,并深刻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的凄惨与不幸,寄托着作者的深切同情。除曹丕、王粲以外,曹植、丁廙妻都有同题赋作,相较之下曹丕的《寡妇赋》就比较独特。《全三国赋评注》中这样评说:“以阮瑀之妻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写,这在辞赋发展史上,实属创格。从形式上看,它大量运用‘3+兮+2骚体句式,读起来语气不顺畅,恰如哭诉时的哽咽,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很好地传达了寡妇的悲情”。

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先唐赋辑补》的大略统计,两晋赋作共有522篇,其中同题之作有230篇,这些作品中除了沿袭前代的器物赋、植物赋和动物赋之外,还出现了许多《风赋》、《雷赋》、《雪赋》、《庐山赋》、《江赋》等描写自然天象的作品,其原因是此时文人受玄学思潮影响,追求清虚悠远的文风和隐情山水的意境。就《风赋》来看,其作者众多,比较出名的有李充、陆冲、顾恺之、湛方生、王凝之等,陆冲将风的形象予以人情味,曰:“寻之莫见其终,迎之莫见其来”;陆冲大赞风能传声的功用,曰:“敛朱唇而长啸,承音响而来薄”;湛方生更为细致具体地描写了风的形成和作用,如“有气曰风,出自幽冥”、“启惨冬之潜蛰,达青春之句萌”,且用典之处颇多。他们拓宽了赋的写作领域,将作品内容从贵族生活的描摹延展到山川自然的刻写,写得清新悠逸、自然生动、理趣暗生。

三、魏晋同题赋艺术特色略谈

钱穆说:“文人之文之特征,在其无意于在人事上作特定之施用。其至者,则仅以个人自我作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抒写性灵、歌唱情感,……至建安,乃时有彰著之特姿异彩呈现也。”其一,时至建安文学开始向日常生活化个人情感化方向转变,其创作领域开阔广博、包罗万象,两晋辞赋亦继承了这个优点,这便是魏晋同题赋最明显的一个特色。其二,同题共作使各赋作家形成比拼切磋之风,这在无形中提高了赋的艺术表现技巧,推动了赋的格律化走向。如《风赋》中“王乔以之控鹤,列子以之乘虚。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释。邀步兰皋,游眄平陌。响咏空岭,朗吟竹柏”等句,骈偶工整,音韵谐美,四六相间,辞藻华妙,且用典贴切自然。其三,从赋作的布局结构来看建安咏物赋大多层次分明。《建安咏物赋行文三部曲》中就提出“一本性”、“二迁命”、“三返照”的行文结构,而两晋的辞赋结构多为时空的交杂纵横,从而将不同时空的场景统摄于一图,充满跳跃和想象。

同题作赋出现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在一段时间繁荣辉煌,形成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同题赋也存在着公式化、模拟化的弊端,使作品难以拓宽新境。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一现象并取其精华以用之。

参考文献:

[1]顾农.中古时代的四篇《寡妇赋》[J].书品,2006(1).

[2]崔俊娜,罗文军.建安同题赋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魏晋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魏晋清谈探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