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摘要:中国的文学作品向来一脉相承,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对前代作品特点、手法及风格上的“扬弃”。自魏晋以来,中国的文艺走进了“自觉”的阶段,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也开始了对“虚境”的实际开拓。“五四文学革命”之后出现的白话新诗把“虚境”手法又推上了新的高峰。本文旨在浅析现代诗歌中“虚境”手法的源流、沿革及审美意蕴。
关键词:新诗;虚境
一、虚境的涵义
虚境,是意境的一种,与之相对的是“实境”。实境是客观实在,是对客观景象的理性描摹,具有拟真性和写实性。“实境”的手法是“照片式”的造境手法,所追求的是对客观的完美逼真的呈现。虚境则是对实境的模糊化、艺术化处理后的结果。虚境可能是实境的片段,也可能是实境的诗化,亦可能是实境的反转与象征。虚境的原材料多出自于实境,然而“虚境”的造境手法是“写意画式”的,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往往通过似实非实的描写,营造出渺远空灵的审美效果。而我国古代诗词善用“虚境”,现代的新诗,特别是朦胧诗,更是喜以“虚境”话诗,以达到“朦胧性”、“象征性”的特点。
虚境就是虚化的意境。文学作品中造境是为了显情或述道。“境”的概念之于佛教,即“色”、“声”、“臭”、“味”、“触”,佛教的“境”显示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分裂,显示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分裂。①文学言语中的“境界”所传递的是作者的情感与思维,而读者能在作者所造的“境”中体味出作者和自己的情感与思维,引发共鸣与思考。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道”的体悟。老子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因为道本身就是虚化的,而虚境则正迎合了道的虚化,从而把有限的实境在空间和时间上像无限延展,又在无限的虚境上传递出作者的情感。从而营造出一种境界在境语之外语言效果。而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又有如此的解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 (3)
可知虚境之“虚”,不仅仅是意象之虚,甚至可能不是意象之虚。言以尽象,象以尽意。再从王老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及艺术的“三境界”中得出一些启示,冒昧地也伪作个虚境的“三境界”:有时是言未尽象,而象不能尽意,乃虚境的第一境界;也有言以尽象,而象为尽意,乃虚境的第二境界;若言已尽象,而象已尽意,然读毕后却又有无限的思绪情感绵绵而至,此乃虚境的第三境界。但三境界并无高下之分,只是所取不同。
二、现代诗中虚境手法的源流及沿革
虚境可以分成了三类:一是言未尽象,而象不能达意,造成视觉上的虚境;二是言已尽象,而象不能尽意,造成情感体会上的虚境;三是言已尽象,而象亦尽意,然而却又让人觉得意在言外,有余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4)将写实的意境描绘称为“写境”,想象的意境描绘称为“造境”。然而我认为“虚境”,即有写境,亦有造境。虚境之能虚,主要在于隐情于境,又有情外之意。故刘勰在《文心雕龙·秀隐》中云: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5)
虚境手法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王老就在《人间词话》中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6)故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原本就无意中包含了朴素的虚境理论。屈原的《离骚》更是大用“造境”之法,造出各种眼花缭乱的意象来抒发心中的郁结。
时至唐、宋,虚境手法进一步发展。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几乎是首首都包含有虚境,然而又言未尽象,故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总而言之,虚境手法在唐、宋这两段诗歌的盛世几乎成为了诗歌的必备要素。虽然才思神气不同,使至最终格调自有高下。
“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中国的诗歌界就已经开始慢慢地变革。梁启超早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就提出要进行“诗界革命”,提倡“新意境”、“新语句”。 (7)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以及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等人作品的影响。这使得“虚境”在新诗中由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风貌。
如戴望舒的《雨巷》:
……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这首诗有着典型的“虚化”意象,即言未尽象,象又未尽情。诗中虽有人物形象与景物描写,但却又欲言又止,始终蒙着一层薄雾。其意境之虚,一在景物,只有长而潮湿的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营造出了一个狭小朦胧的空间上的虚境。而在另一条线上,铺开的是一条情感上的虚境——姑娘是谁,我是谁,我对姑娘又怀着怎样一种情感?诗人依然只是给了读者想象的起点,而没有道明因果与来由。视觉与思维上的双重的虚境,营造出了一种梦境式的画面。似乎一切只是梦,故无来由、无结果、无实体。这又体现出了佛洛依德式的表现手法,即将潜意识里的情感寄托于梦,并以类似梦境的方式表达出来。
然而这种虚境,在语言本身上是有规可循的,在语法上也是有逻辑的,是语言与意识流动的过程创造出了虚无深远的意境。
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是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据说这首诗名为《断章》,真是卞之琳在自己的某一首诗中拦腰截下两句成为一首新诗。比之《雨巷》,它营造出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虚境手法。它没有了人物关系、没有了起始和结尾。造成了一种地点、人物、意境飘忽不定的效果。这种虚境,不再是个单独的朦胧空间,而是在几个不同的空间中跳动——桥、楼上、窗子、梦。每一个空间都是不完整的,却组合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感关系。但这个情感关系却又是无指向性的,于是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并在解读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许就是意在言外吧!
作为“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海子的诗在语言和意象上都有着独特之处。如这首《幸福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
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在劈开了我的秋天
在劈开了我的骨头的秋天
我爱你,花楸树
这体现的已经不能说是“视觉的虚境”或者“情感的虚境”了。因为整首诗不再有一个完整的意境,而只有支离破碎的意象,且意象与意象之间又存在这巨大的虚空感——太阳、马、花楸树、黎明、黄昏、秋天和骨头。这一切意象似乎都不存在明显的逻辑联系与时空关系。而情感的跳跃,不同于《断章》,在此诗中也没有了明显的逻辑线索。这种虚境,使得诗歌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首诗不再是由诗人一人完成,而是由诗人和此时正在读诗的读者两人共同完成。读者把诗歌中支离破碎的意象与情感,用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情感体验串联在一起。从而是诗歌更容易从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当然。不得不提一首最有意思的诗——北岛的《生活》:
网
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甚至比标题还少一个字。但这确是一首别出心裁且一味深长的诗。一个“网”字,言已尽象,象亦尽意。生活如网。全诗要表达的意思不外于此,但又远不止于此。“网”和生活的关系,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个不同的理解背后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一字的诗,让人想到的却是无尽的过去与未来,仿佛自己就置身与网中,却又不知道网的所在。这也许就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也是其运用“虚境”的绝妙之处。
三、现代诗中虚境的审美体验
因为现代诗歌对虚境的发展,其带来的也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效果。现代诗之前,虚境的审美体验其一是空灵。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8)即说明虚境的美感主要来自对物象与情感的距离感。空灵的美感使人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和自由感,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9)
此外,虚境让人在有限的,不完整的意象中得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填补空缺的画面与情感。陆机在《文赋》中写道: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虚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有限中生出无限的情感。并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引发对人生、宇宙、时空的思考,带来一种广阔渺远又充满神秘感的审美愉悦。
然而这些审美的体验都来自与诗人的创作。换句话说,是诗人的思维引导着我们的思考,于是我们的情感激荡和共鸣感都是来自与外界的。
相比之下,新诗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相互割裂的意象排布营造出了一种新奇的意境,这种意境在第一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反常规的审美体验,让我们在惊奇的同时,让我们不得不主动的对意象进行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会带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
注释:
(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2)老子《道德经》,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3)周易注(附周易略例),中华书局2011年6月版
(4)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5)刘勰《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6)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7)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
(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9)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3]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4]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
[5]王弼撰.周易注.(附周易略例)[M].中华书局,[M].2011,6.
[6]老子.道德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4.
[7]张方.虚实掩映之间[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10.
[8]朱光潜.诗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
(作者單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