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进
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在我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它的史诗性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的史诗性使它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并且,《白鹿原》具有庞大并且完整的叙事结构,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小说中的白鹿村是典型的代表。当时正处于传统宗法制度之下,白鹿村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视图从乡村自制的角度分析传统的农村宗法制度的利与弊,并且分析它对乡村制度的参考价值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乡村制度;传统宗法制度;白嘉轩
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辉煌时刻
小说中对于白鹿村的变迁有几大过程。前面一部分,即清末民初时期,作者笔下的白鹿村欣欣向荣,虽不及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却也自有几分安然与美好,那样的安宁与和谐,是人民心目中生活的天堂。这份秩序井然得益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正常运转,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乡村治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便是传统的“县政绅治”农村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宗族的特有势力一直维护着乡村社会的秩序管理。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就已经开始运转。小说所描写的白鹿村就是在社会环境基本处于稳定之下的一种较为理想化的乡村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白鹿原》向我们呈现的乡村管理模式其实是抽象的,其变迁也是抽象意义上的变动。《白鹿原》的题材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教材,并且小说的时间意识也并不是很强烈,只是用具体而鲜明的事例在某一程度上展现出了历史的逻辑[1]。
乡绅是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之下的社会主体,是乡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承担皇权政府命令在乡村社会的传递与传达功能,并且起到了带头执行的作用。第二个乡绅是乡村社会村民的发言人与守护者,他们向上级反映民意,并且对外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小说中族长白嘉轩面对辛亥革命后的“交农”事件以及国民党反扑事件都是担任人民的守护者的形象。最后一个职能是担任乡村公共事务与乡村公共物品的组织与提供者。这对于调节民事纠纷,建筑与修建公共工程提供了便利。小说中也有调节族中纠纷的实例。
二、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衰弱
我国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在维持我国乡村稳定发展长达两千多年之后终于在历史的变革之下走向时代的边缘,并且被时代所淘汰。辛亥革命是一场颠覆性的社会变革,皇帝突然被废除,使原本在皇帝的稳定统治之下的白鹿村的行政机构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改革之后的白鹿村变成了行使革命权利的行政机构,与以往的白鹿村大不相同。新的政权对于传统制度的变革使白鹿村百年未官僚化的机构,其设立也是为了统治者能够巩固政权,强化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鹿子霖等人迅速从乡绅转变成为官僚机构的行政官员。并且,以鹿子霖为代表的“乡约”贪权妄法,自私自利,热衷仕途钻研,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并且直接诱发后来的“交农”事件[2]。
国共合作破灭之后,白鹿村的乡村管理机制再次改革。保甲制的推行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其主要任务是剿共与征兵征粮。这是历史上一段混乱的、黑暗的、不堪的时代,宣告着我国幸存社会治理机制的破产。
三、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现今建设新农村要保留乡村的自治权。赋予乡村一定的自主治理的权力。白鹿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县政绅治”从繁荣稳定维持与发展到一步步走向灭亡,其历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达到了极致,不过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破败不堪的局面。这不过是国家过度时期的一种无奈之举,对于治理乡村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会起反作用,其下场必然是要遭受时代的遗弃。当代建设新农村使一定不要忽略农村的自制能力。
现今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白鹿原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几位精英的带领。朱先生、白嘉轩、冷先生等乡绅都为白鹿村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精英的重要性不容忽视[3]。
四、总结
《白鹿原》作为第四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发光发热,也在研究我国乡村历史变革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鹿原》反映了20世纪上半个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会变迁的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白、鹿两家及其关联人物在解放前期的个人与家族变迁与时事风云变化。分析与解读《白鹿原》上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对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美]古德.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