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
[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传承和保护的最佳途径就是运用,设计者可以将这些宝贵资源看作是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的庞大素材库,深层次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设计元素,积极探究应用这些宝贵资源的原则和规律,力求以此来丰富和提升设计作品的人文内涵,以承担起推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艺术价值;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17-03
民族景观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在建设和构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应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所独有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内在意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势支撑下,外来文化持续入侵,文化商品化和标准化等多现象更加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生存正在经受严峻挑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更为紧迫。设计者应积极尝试以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提升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的人文内涵,这也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蕴含了丰富的“美”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少数民族同胞在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民族历史文明积淀,它们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少数民族文明的演进过程。明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巨大价值,充分发掘出这些宝贵资源中所蕴含着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美”,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应用的必要前提,对景观建筑装饰设计是否成功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文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最独特、最具魅力的部分。在当代景观设计越来注重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的今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并以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作为其空间载体表现在大众视野中,对研究和还原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历史和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或有形、或无形,但多数仍能以某些具有独特内涵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如色彩、符号、材质,等等。这些外在的艺术形式符合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倾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美”的外在形式
“美”以外在形式为载体,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以辨识度极高的外在形式而存在,如别样的色彩、特殊的符号、丰富的材质等等。在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运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要对这些视觉形象要素进行细致分析与解构,以便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掘和运用:
(一)色彩。色彩是設计中第一位的表征元素,色彩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而孤立存在,应与景观建筑所在的环境保持一致。从地域方面考察,同汉民族相比,少数民族与大自然更为亲近,在与山林丘壑、江河大泽为邻,同飞禽走兽、草木植株为伍的岁月里,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审美标准,具体表现为:更偏爱明亮、大胆的色彩,比如带给热烈、欢快、喜庆情感体验的红、橙、黄,倾向于跳跃的、更具冲击力的搭配方式,在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可以尝试采用冷暖色系和色相强弱对比。如,香巴拉月光城,一座融合云南省藏族风情的一座度假村,设计者在颜色的搭配上选择取当地民居的“黑色、红色、黄色”为主色调,反映了藏族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体现出了鲜明的藏族风格。
(二)符号。符号,运用符号是艺术设计的基本手法。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从具体构成来看,符号多由点、线、面等等构成,从内涵及作用来看,符号又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类。在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运用符号这^设计要素,应从视觉感官和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选择和分析。例如,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吉祥纯洁,香巴拉月光城中的建筑构想就是将现代建筑与藏族风格相结合,建筑布局犹如八瓣莲花,是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布局;再如,曼陀罗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香巴拉月光城中多有以几何线条交织组合成曼陀罗花样,既体现了美的存在,也彰显了佛教的庄严肃穆。
(三)材质
材质,是形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因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最终形成了“归本设计”的设计和建造传统,崇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原则。在继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时,设计者应当延续这一良好传统,尽量取材所在区域的材质,如竹、木、石、陶、布等,这样取用材料会相对便利的多。同时,在运用材料方面,设计者也应尽可能挖掘材料自身的个性属性和美学特征,发掘其所具有的原始形态、色泽、纹理、质感和其他性能,尽量展示材质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质,及其所表达出自然、古朴的,如材料美、物理美和色彩美。
三、在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相关原则
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运用到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去,实现景观建筑装饰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承载作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价值体现,对建设特色景观园区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身特质,在实际运用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文化的本真性原则。本真性,即原本的、内在的“真实”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珍贵性,就在于其对少数民族同胞原有的、传统的真实生态的一种再现和展示,是对其历史的一定程度的记录和还原。因此,在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设计者应坚持“本真”原则,确保设计作品所意图所展现和表达的文化含义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包含的内在文化品质保持一致,坚决避免盲目性、主观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民众的地域性原则。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明显的辨识度和排他性,在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其适用范围。设计者可以尝试运用规划设计技巧,了解整个区域内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大框架,尽量顺应对整个民族区域内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提高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的理解度和适用性。
(三)功能的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即考虑到景观建筑及装饰功能方面的有用性、便捷性。设计者开展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都应是满足人的需求,功能性是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的首位要素。设计者在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强调功能性发挥,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种种需求以及投入使用后的便捷性,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对景观建筑的功能性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所设计的作品有利于“人”的使用,充分发挥各个设计要素的服务性。
(四)时代的发展性原则。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反应其所处时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设计者在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既要注意结合当今时代的审美习惯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解读和阐释,尽量避免因时间跨越而造成的“误读”,同时,也要尝试将其与当时近代的美学资源做一个完美的对接,为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使设计成果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这一时间环境。
四、在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运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具体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景观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具体包括形态层面和文化内涵层面两个方面。主要借助抽象概括、直接挪用、改造重构、旧瓶新酒等手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那些色彩、符号和材质,最终成为建筑景观装饰中的典型形象、结构和空间。在“有其形”的基础上,使之符合少数民族母体文化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设计者要借助恰当的形式进行充分准确的表达,使整个景观建筑装饰设计成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下面将进行细致说明:
(一)抽象概括。抽象概括,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提取、简化、异化、重新组合等艺术处理之后加以运用。抽象概括尤其适用于繁杂、细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设计者在保留关键要素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有机的整理、提炼、概括呈现出高度精练的造型,最终将宝贵的资源化简为繁,使之既葆有少数民族的风情风韵,又符合现代艺术崇尚简单简洁的审美要求,这样也更便于设计者和实际建造者的实践。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形体概括。是指在整体构图上对非物质遗产资源的形态进行把握,忽略一些细微的结构部分,以简单的轮廓或线条组合来代表它;二是,形状抽象。是指在不影响视觉美学效果的同时,采用片段、剪辑、变型,夸张、折射等艺术手法对图样的结构做合理变形;三是,结构简化。结构简化指保留艺术要素的大体形态,运用构图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块等等,通过混合、错位、平移、扭曲、旋转、放射、切割等空间变化手法重新组合,使之呈现出简洁、明快的结构形态。
(二)直接挪用。平实地说,直接挪用,就是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艺术元素直接“拿来”,运用到实际设计之中,这一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保证民族景观建筑装饰设计形式和意义的统一。设计者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色彩、符号和材质进行整体或局部式的直接挪用。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设计者应考虑到景观建筑装饰设计所在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找到与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相契合的点,避免为了挪用而最终导致的“矫饰”。如,媌汕岄岭风情园设计中,设计者运用了色古香的蜡染、精美绝伦的刺绣和挑花、雕工精致的苗银等元素,设计了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苗家风情园。
(三)改造重构。改造重构,即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要素进行改造、打散和重构。这是最能体现设计者艺术创造力的设计手法,是整个设计作品中最富于活力的构成。设计者根据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的整体意图,结合自身的主观感受和设计习惯,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法,对选定的元素进行任意拆分和组合,重新建立一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力图带给欣赏者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如,妯汕明岭风情园中的拢月所,以苗家人的乐器灵感而制作成造型奇特的吊灯,破碎的陶瓷罐、石头堆建的墙、水池边彩色的马赛克瓷砖营造出了闲情逸致的环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四)旧瓶新酒。旧瓶新酒,即借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原有的艺术形态或结构,结合景观建筑设计的整体构想,巧妙地将一些时代元素应用到其中并承担起新的景观功能的设计手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品、乐器、器具都有非常独特的造型,是非常好的景观设计素材,设计者在保持其原有的造型和细节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造型和时代精神两方面的优势,对其原有的用途、材料、体量等进行大胆自由的把握,进行再利用和再创造,使民族景观建筑更美观,更具有趣味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恢弘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最为重要的构成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在当今时代,深层次地挖掘和运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设计中传播非物质文化,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承载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设計者本人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笔者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民族景观建筑设计的应用,系统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所蕴含的设计元素,深入探究应用这些设计元素的原则和规律,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探索应用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为推进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出个人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琼,黄春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蔡伦古法造纸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4).
[2]关山,郝婀娜,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5).
[3]唐俊.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结合的探讨[J].设计,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