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明阳 张长旭
[摘要]城市兴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人类的实践同时对城市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曾以全国之力建设中都凤阳,但这座城市的辉煌只维持了百十年。凤阳兴衰历史对当今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人类城市建设实践中需要重视规律、注重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充实城市功能;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时俱进,各种要素得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代,还突出表现为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风阳;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01-03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产物,城市兴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与此同时,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人类实践活动也对城市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城市本身而言,其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一样不容忽视。本文考察了明代中都凤阳的城市建设及其兴衰情况,着重探究其历史经验和启示。
一、中都凤阳建设背景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起称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在朱元璋兴建中都之前,凤阳城市规模较小,名声并不显赫。洪武二年八月,朱元璋在应天讨论建都之地,应天、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都是候选城市。
一些大臣认为统治理天下、控制“奸顽”应当立足中原,建议把都城建在中原之地。朱元璋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在濠州兴建中都的建议,得到了朝臣的支持。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濠州(临濠)为中都,要求按照京师标准在当地建设城池宫阙,又因中都建在凤凰山南,故称作凤阳。在朱元璋的设想中,凤阳将成为正式首都,应天将降为陪都。
明代兴建中都凤阳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个人情感。主要表现为朱元璋为首的明朝勋贵集团的家乡情结。二是政治因素。在皇帝家乡建设都城有利于提高皇权的威望。三是地理因素。朱元璋和大臣认为南京距离中原相对较远,不利于控制天下,而凤阳位于淮河南岸,离中原稍近。此外,在凤阳建都,北有淮河为屏,南距巢湖、太湖等鱼米之乡不远,粮草供应充足,地理位置具有相对优势。
朱元璋倾全国之力希望把中都建造得尽善尽美。他派遣文臣武将督领大批军队与工匠民夫加紧修建宫殿、城池等工程。经五年多的建设,凤阳城于洪武八年初步建设完成。可以说,凤阳在城市建设的硬件设施和基本功能上已经基本完备,达到了验收条件。但是,不久朱元璋到凤阳视察后宣布中止了中都建设,史书记载是因为耗费过大。
二、中都凤阳城市建设效果
虽然没能成为首都,但作为龙兴之地,凤阳还是迎来了空前发展。
一是城市基础建设的完善。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保障支持。明初倾全国之力建设凤阳,并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尤其是皇城的营建上。中都城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它是朱元璋集历代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城市,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无论南京、还是后来北京的皇城都没法与之相比。
二是城市地位的凸显。城市地位需要有相应的政治文化地位。虽然没能成为首都,但朱元璋依然设置中都留守司,同时设立了察院巡按行台、河南按察兵备行台等政府机构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机构,各类官员、吏员总数达数万,赋予城市和相应官员很高的政治地位。此外,凤阳还是江北四府三州的乡试之地。朱元璋还指定凤阳作为皇子的教育基地和囚禁犯罪宗室的地方。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朱元璋为繁荣凤阳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移民。朱元璋在凤阳先后组织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数字大概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其次是驻军。洪武年间凤阳府各州县的驻军及家属接近二十万。三是减免赋役。对凤阳土著“老的们”世代免除徭赋。四是兴修水利。朱元璋重视凤阳水利建设,并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五是发展交通。朱元璋开辟了从凤阳到南京的驿道,改善水上交通条件。六是兴修大量工程。除城市建设外,皇陵、十王四妃坟和龙兴寺等都工程浩大,动用人数众多,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大批淮西功臣来到凤阳居住,他们日常消费巨大,带动了凤阳当地工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让凤阳一时成为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仅仅一百年时间,凤阳就开始走向了贫穷衰败。到明代中期的弘治年间,其萧条衰落已经十分严重,甚至每年都有许多人外出逃荒。
三、中都凤阳衰落原因探析
凤阳的衰落何以出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予以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人地压力,但激化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在现代农业没有诞生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只能靠拓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粗放的方式来解决耕地不足问题。加上燃料供给和工程建材需求,当地山林植被破坏严重。凤阳土壤失去肥力、生态失去平衡、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二是生产方式落后。朱元璋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民风淳朴、士农工商按儒家传统规定的秩序各安其位的小农社会。他反复告谕群臣:“农为国本”“农桑衣食之本”“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在他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明初自耕农数量激增,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封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产出有限,而且受到耕地规模和自然环境的多重束缚,只有工商业和雇佣劳作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承载当时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朱元璋对非农业的生产方式充满轻视,他认为商业文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流动性的加大,而这是不利于其统治的。凤阳无缘发达的商业文明和相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只能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一步步走向衰落。
三是思想观念保守。政治上,凤阳的定位首先是“龙兴之地”“皇陵所在”,至于经济、民生等都要为之让行。明中期淮患日益严重,明政府定下了这样的治水策略:首先考虑祖陵,其次考虑运道,再然后考虑民生。经济上,朱元璋及其后人坚持重农轻商(重本抑末)思想,凤阳工商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当地矿产资源富,但是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丰官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明代中后期,许多地区开始开始兴起办厂矿、开工场作坊等经济活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缓慢生长,但是凤阳和当时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思想保守、故步自封,錯失了工商业发展的良机。此外,明中后期新思潮勃兴,然而凤阳的“思想解放”直到最近几十年才翻开新篇章。
四是管理水平低下。明代封建统治加强的同时,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并没有与时俱进。朱元璋甚至曾指示让纳税实物不入仓库而直接供应军士家庭,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在社会治理方面,面对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和日渐凋敝的民生,凤阳当地官员乃至整个统治集团缺乏有效应对方法。事实上,能够有效吸纳过剩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形态在空前发展的同时,却被统治集团拼命抢劫。而代表当时利益集团的各党派却在一味党争,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牺牲国家税收体制。在内忧外患下,凤阳甚至更多地域的农民破产成为流民——而明亡的直接导火索正是流民的起义。
四、中都凤阳兴衰对当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启示
一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凤阳没能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发展规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击式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运用政治手段推动地方经济人口增长,在城市地位提升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政治资源支撑。今天,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历史耐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不能在机会来临时与之失之交臂,更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蛮干,违背城市自身发展规律。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凤阳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繁荣昙花一现。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突出发展,对城市而言,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都不应停滞不前。其次要目光长远,考虑发展的可持续,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可持续发展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市经济和人口、资源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凤阳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大兴土木和人口激增,凤阳原本的林业、农业资源开始不足,人地矛盾增加带来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紧张,原有的森林被不断砍伐、野地被开发,植被不断减少,这些直接导致了凤阳地区的生态恶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下降,原有的居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足以养活自己,而农业的扩张又进一步加剧生态破坏,恶性循环之下,城市衰落如同一溃千里。
四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不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今社会,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综合实力的比较优势,在根本上,这些要素由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决定。因此,发展生产、提升城市创造力是城市长期繁荣的物质保证。反观凤阳的繁荣,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强大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在天灾人祸来临之际,凤阳缺乏坚强的物质基础保障,暴露出城市发展底气不足、创造能力低下等问题,其衰落也不可避免。
五是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发展不仅要靠物质力量推动,还要有相应的“软实力”。治理水平、思想文化等都是“软实力”的表现。凤阳的城市软实力不强。一方面城市治理能力低下,每遇灾情地方官员常常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思想保守、缺乏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学习跟进。这提醒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切不可因循守旧、僵化思想,要积极用先进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尤其要树立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
六是更加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既要吸收历史上的宝贵经验,也要面向未来,在当前,这要求我们以建设智慧城市等未来城市形态为目标,探索实践,努力开创人类城市生活的新格局^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是以充分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搭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使得民众更加率福、城市发展更加和谐。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契机,在城市规划和治理建设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杰.朱元璋对凤阳“特殊政策”的意外后果[J].书屋,2012(3).
[2]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何一民.中国近代衰落城市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4]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4).
[5]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