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林
[摘要]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本土性、生动性、生活化等特点。在倡导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的语境下,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效对接,从思政教学内容、思政叙事方式和思政实践教学三个方面,以潮汕文化为范例予以探析,力求提高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提升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思政教学;对接;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5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当前倡导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的语境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对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智慧的中国民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地方特色文化概述
地方特色文化是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与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化形态。地方特色文化蕴涵于历史文物、历史典籍、历史故事、风俗风物等。地方特色文化拥有深厚而广阔的群众基础,具有本土性、生动性和生活化等特点,比较容易被认知和接受。以潮汕文化为例,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潮汕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享誉海内外。潮汕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一是潮汕商业文化。潮汕人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精于经商的潮汕商人,恪守诚信为道、和睦相处的信念,商通世界。二是潮汕民俗文化。潮汕地区民间信仰历久弥新,其民间崇神文化是团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其地方色彩浓厚的“妈祖节”、“营老爷”等习俗已经成为地方的旅游名片。三是潮汕名贤文化。潮汕地区自古而今就有韩愈、文天祥、李嘉诚、马化腾等一批响当当的名人乡贤,老少皆知,他们热心地方事业,成为父老乡亲们歌颂和景仰的人物。四是潮汕饮食文化。潮菜是中国重要菜系之一,潮汕地方小吃、潮汕工夫茶被人津津乐道,成为潮汕地区人民联络亲情与和谐邻里关系的润滑剂。五是潮汕侨批文化。近代潮汕地区出现了与徽州契约齐名的潮汕侨批,被誉为“海邦剩馥”,承载着潮汕人远渡东南亚、艰苦奋斗、热爱祖国、回报桑梓等优秀品质。六是潮汕慈善文化。潮汕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如存心慈善会、蓝天义工组织等,2016年汕头存心慈善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七是潮汕红头船文化。近代潮汕人乘坐红头船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开户了近代潮人海上商路,促进了潮汕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八是潮汕红色革命文化。在革命斗争中,汕头地区出现许多重要革命人物留下的光辉足迹,现在保留有一大批重要的革命遗址。这些具有浓郁地域气息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灵魂,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与时俱进被赋予时代内涵。从高职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地方特色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开发价值。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概要
现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高职思政课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和公共参与等。“基础”课围绕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概论”课则阐述马克思中国化历史进程,讲清中国革命和改革发展成就,厘清历史发展逻辑,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知和认同,坚定信念与信心,培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势与政策》课重点围绕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讲清中国的内政外交,讲解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一系列问题等,开拓学生视野,培育学生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职思政课涵盖了思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理论等,其理论性比較突出,被赋予“思政育人、理论化人”的价值。那么理论化的思政又如何能够被学生所真心接受,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要想彻底,教育的内容、方法是关键。许多老师都明白以下一个道理: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
时代在变化,“学情”在变化,根据高职类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与学习态度的状况,思政课教学必须符合学生接受的意愿和能力要求,而不是单向性地自我价值输出与知识灌输。思政教材是纲领性的,教学内容是要点化的,必须使思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有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开展课外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自觉地、富有创造性地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对接起来。
(一)与思政教材内容的有效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高职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长时间存在认知惰性,对理论产生消极的接受心理,时空上较遥远的内容难以被学生感知。要想彻底地抓住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思政教育的突破口是教学内容必须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对课程进行调适、内化和重新加工,让学生去体验、理解、探究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了解到理解,化认知为认同。
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和家乡自豪感,在思政教学中加入学生熟悉、喜爱甚至崇拜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学习和效仿。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能够刺激、唤起学生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更让学生感受思政教育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使思政教学内容丰富丰满。将严肃的、主旋律性质的思政内容与活泼的、民众所奉行的地方特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理论育人与文化化人紧密结合起来。高职思政教育里关于把学生培育成“好公民、好职员、好夫妻、好子女、好市民”等道德教育,关于培育学生的革命历史认知、现有政治认同和未来建设国家的政治教育,都能够被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内容所映射。地方特色文化内在的一些热爱祖国、道德崇尚、人生追求、务实敬业、良好家风等故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以现行“基础”课引人潮汕文化教学为例,潮汕文化的“潮汕名贤文化、潮汕侨批文化、潮汕慈善文化、潮汕红头船文化、潮汕地方红色革命文化”等,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邻近文化,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与高职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符合教育目标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内容,通过科学整理、整合后有针对性地与高职思政教材内容对接在一起,把隐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能够产生教学效果的地方特色文化演变成显性的、具有说服力的、能够起到立德树人效果的思政教学内容。
(二)与思政叙事方式的有效对接。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讲好文化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开展高职思政教育,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文化本身具有“化人”与教育功能,优化教育叙事方式,以故事讲演的方式将地方文化的核心复活,使其走近学生,让学生产生认同与共鸣。文化本身就是故事史,地方特色文化依附于历史、语言、民俗等形物中,需要“文化导游”对其进行故事性的讲演,采用恰到好处的教育叙事方式,讲好地方历史文化故事,调动学生的文化向往,带动文化思考,进而达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并演化为内心的正能量。以“基础”课引人潮汕文化为例,教师在熟悉地方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娴熟地讲述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知之不深的文化故事,例如潮商创业、心系祖国和报效桑梓的爱国爱乡精神,侨批著名人物的诚信守业精神,潮人搭乘红头船外出谋生的拼搏精神,腾讯马化腾的时代创新精神,唐代韩愈为民除鳄的为民精神等等,一系列的名人故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找到“三观”形成过程中需要的精神之钙。
人对事物的认知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对于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追求、法治素养、家庭美德的认知与感悟往往从身边的一个人、一篇故事开始;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顺序一般是故事——规范——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方式以贴近学生实际为着力点,以故事为杠杆,撬起理论这块大石。而叙事方式本身也遵循着故事本身、故事价值、故事与理论教学的联系。
(三)与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扩展学习内容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学生深层次掌握理论精髓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一步。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于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动手操作能力强;课堂静态学习意愿不强,课外实践体验意愿强烈;被动式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积极性较高。所以,地域性高职思政教育主打地方特色文化牌,开展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教学,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效对接,着重做好“平台建设”、“实践展开”和“学生拓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平台建设”指思政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建立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职思政教学实践基地,着力打造实践教学物质基础。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课堂走向课外,创设开阔的教育空间。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暈的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等物的文化形态,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平台作用。以潮汕地区为例,展示I860年开埠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汕头开埠馆”、拥有超过12万份侨批真迹、展示潮汕侨批的“汕头侨批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展示近代潮汕子女漂洋过海出外谋生,艰苦创业的“红头船公园”等,把这些地方开辟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思政教育的历史真实感,增加思政教育的文化厚重感。把思政理论带出课外,让历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文化内涵。
“实践展开”指思政实践教学事物化、具象化。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的特点,必须使思政理论形象、生动、直观,具有亲和力、容易被接受。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教育、校内外体验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政理论教育渠道,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进行学习考察,围绕思政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设计实践方案,有组织有设计地完成实践任务。例如,重走红色革命路线,重回文化的发生地,重构历史文化故事等。以潮汕文化为例,可以带领学生考察“红头船”诞生之地,听当地人讲“红头船”的故事,让学生做好调研记录,结合历史材料撰写心得体会等。
“学生拓展”指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主体性践行,是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理论教育后,针对学习较为熟悉的领域相对独立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学生拓展”超越了原始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升华。高职思政教学的经验表明,单一的教师主导性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反感思政课。让学生出场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体,是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政教育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探索以下的学生拓展。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支持學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赋予学生科研主动权,培养学生在家门口锤炼研究与写作能力。结合党团部门的竞赛活动等项目,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有规划地制订适合学生主持开展的课题等。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用自己的视野去看待地方特色文化,从中汲取优秀文化内涵。实行奖励制度,对于项目研究,在过程开展和成果取得方面都表现突出的,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二是依托校园社团,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如话剧创作与表演、地方特色文化学习沙龙、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围绕一些文化热点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増强文化自信。校园社团是学生的自治管理机构,集中了诸多具有才能与组织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都比较端正,起着学生领袖的榜样。通过他们带领学生进入思政实践教学的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学生自娱自乐中实现教育价值。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尊重学生网络使用的权利和能力,以学生为主,创建若干个地方特色文化宣传网站,科学合法地宣传文化价值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的高职学生可以说是网络的原住民,与网络同生共长。学生们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远远要胜过一般的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让学生们使用自己熟练的工具来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宣扬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中,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与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效对接,立足于提高高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推进高职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1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