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温燕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说每天推开窗就是新闻,因而,华盛顿的各界人士容易对很多事情视若无睹,更不会轻易被打动。但在5月中旬的“中美关系40年”论坛上,嘉宾的发言却很是让与会者动容。
《环球时报》记者曾聆听亲历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谈判的人士谈当年的美方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最后阶段,她表现出绝不后退一步的强硬气势,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她身上;朱镕基总理曾评价她的强硬是“得寸进尺”。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巴尔舍夫斯基是位历史性人物,她与中国加入WTO直接相关,她胸前永远佩戴着“WTO”徽章。然而在这场论坛上,她没有提往日辉煌,而是分享了一段温馨故事:在中国加入WTO后不久,一次她在北京街头被民众认出,有一家三口要求和她合影。这家人都不会说英文,合影后那位年长的父亲示意她先不要走。就这样等了好大一会儿,直到有会讲英文的人经过,这位父亲握着她的手通过翻译说:“感谢您给了中国加入WTO的机会,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巴尔舍夫斯基讲完,会场一片寂静,大约七八分钟后,掌声响起——这在华盛顿智库的会上是不多见的。
这场论坛的主办方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该智库每年举办多达2000场论坛,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这次是记者参加的会当中,到场人数最多的。华盛顿几乎所有与中美关系相关的人士在此相聚,记者遇到的专家学者均表示“期待已久”。
中美建交40年,故事太多,可以说,每个人都留存着自己的特殊记忆。CSIS总裁兼CEO、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翰·海默在致辞时回顾40年前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的前夜:那是1978年12月15日,也是星期五,华盛顿是个大晴天。美国政府决定:次日将开启中美双边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公之于众……
中美关系“回头看是过去,向前看才是未来”,这是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与克林顿时期的美国防长威廉·科恩午餐辩论时的一致看法。在主旨演讲中,共和党参议员丹·沙利文提到,他的家乡阿拉斯加州在最近的20年已成为全美与中国经贸往来最多的州;科恩则讲述中美军事热线历经10年开通,现在双方交流顺畅。
这些发言让记者想起有幸专访过的多位美国知名外交家及前官员,比如1971年随基辛格访华后作为尼克松总统首席翻译,参与尼克松与毛泽东主席历史性会谈的查尔斯·弗里曼先生(中文名傅立民),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包道格,他们都提到中美两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应寻求共同利益。记者印象更深的是专访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时他的一句话:中美关系如同曲别针,易折易弯但不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