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英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及:“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小故事,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借助故事阅读学习英语并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求既是英语课标要求,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英语阅读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阅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王蔷,2016)。下面结合《新标准英语》(三起)五(下)Module 5 Unit 1 It’s big and light一课,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实践与感悟。
文本中的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根据图片对文字进行推测或阐述。小学英语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谈自己对插图的感受并带着想象进行文本阅读。尤其是在进入文本学习前,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好插图,做好切入文本学习的第一步。比如,执教《新标准英语》五(下)Module 5 Unit 1 It’s big and light一课,在Part One的学习时,师通过交流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自然过渡到What are Amy and Tom doing?学生回答之后,师总结:Oh,we know,Amy is riding a bike.Tom is flying a kite.Look,what’s the kite like? (课件出示文本中的风筝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尝试描述自己看到的风筝的样子。)师总结学生的答案之后再次引导:I think the kite is light.Do you know“light”?学习重点词“light”。然后出示Tom头像:Look,who’s he?Is he happy?Is he tired?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Tom的表情,解读图片学习句子,“It’s hard to fly a kite for Tom.”引出重点词语“hard”的学习 。师总结:I think Tom is too young.The kite is light.But,it’s hard to fly a kite for Tom.最后出示Amy and Sam 头像,让学生观察图片:Are they happy?Is it hard for Amy?通过汇总学生的回答引导:I think it’s nice to ride a bike for Amy.通过观察图片,问题引领,解读图片,学生轻松学习了Part One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是解码、理解以及重构的过程。提问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等(Richards&Lochart,1996)。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进行解码,使他们初步理解和感知文本内容,并进一步理解领悟文本内涵。在执教五(下)Module 5 Unit 1 It’s big and light一课,学习Part Two时,通过设计六层次问题,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学习语言,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整理思考文本主线,并在活动体验中输出语言。
记忆性问题旨在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情况,一般关注的是“在哪里”“是什么”和“是谁”等,这些问题的内容一般都能在文中找到。比如在初步感知Part Two文本前,仍聚焦文本图片,(Lingling提着破损的包)师提问:Look carefully.Guess,what will Lingling do?Ss:...(预设:She will go to buy a bag.)通过图片的解读,此环节大多数学生回答:She will go to school.She will go home.此时呈现文字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匹配。让学生试着在文本的第一段中找到“back to China”。师接着引导提问:I think she willcome back to China.But what happened to the bag?Look at the bag.引导学生发现:The bag is broken.师顺势追问:What will they do?学生在文字中抓住关键信息。Ss:Buy a new one.文本第一场景的内容在师生的交流中轻松地就得到处理,并且很好地切入文本中第二个场景的学习。
理解性问题的答案一般在文本中,但不一定能直接找到,需要自己归纳总结、提炼。在切入第二个场景的时候,师提问:Where will they buy a new one?学习短语“At the Department Store”,接着追问T:How many bags did they see?What colour are they?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观看文本视频,并找出问题的答案。Ss:Three.Black.Green.Blue.接下来,师追问:Which bag do they buy? 学生回答:They will buy a blue one.师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学生回答:BecauseMs Smart says,“Great!We’ll take it.”师追问:Yes,theychoosethe blue bag.Why? (listen to the third paragraph of the text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句型:It’s big and light.It’s got four wheels. 及重点单词“wheel”。拓展:It’s got...wheels.)在教师的层层追问和引导下,学生整体感悟文本,厘清故事脉络,把握主线,并突出对文本重点信息的学习。
应用性问题答案需要整合文本中的知识才能获得,这需要学生自主思考,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整合归类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描述蓝色包的特点,接下来的时间教师放手给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T:We know,the blue bag is big and light, and it’s got four wheels.Whataboutthe black one and the green one? Now please read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text by yourselves.Then,complete the table.(学生自读第二段,完成表格。)
Colour(颜色) Feature(特点)图片(包)图片(包)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之下自主解码、理解以及重构的过程。学生在再次阅读的过程中训练阅读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性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经过自己大脑的筛选、重整,最后进行语言输出。在学生整体了解本课文本的重点内容,掌握语言知识之后,师继续提问:Which bag do you like?Try to describe thebag.Why doyou like it best?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创新性问题在文本中没有答案,需深入思考。比如,在文本学习之后,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have apicnic,which bag will you take?Why?If you want to have a trip,which bag will you take?Why?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问题是连接情境与教材的桥梁。针对文本材料的不同,我们设置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要有梯度、有层次。一是空间上的层次性,即不要设计的问题当中第一个问题在第三段才能找到,第二个问题在最后一句找到,要一步一步,让学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每读完一小部分都有收获,有一种攻关后的喜悦。二是内容理解上的层次性。即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的原则,让问题有效引领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交流、讨论。用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梳理文本信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些文本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文本的文化背景不是太了解,情感体验就会不够透彻。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认知,以此发展学生的文化品格。比如本节课中,Ms Smart和Lingling在选择绿色包的时候,Ms Smart强调了一句:You can put your umbrella there.为什么只提到了雨伞,而不是食品与饮料或者其他。所以在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You can put some food and drinks here.之后提示学生:Why do they must take the umbrella? Because London is a rainy city.顺势介绍伦敦虽是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多雨的城市。知识背景的介绍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地看待问题,启发学生实现积极思维。当然背景的补充可以是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也可以在课中通过质疑进行适合的补充,还可以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深化。
在阅读文本之前,通过解读图片,猜测文本大意,学生带着想象及阅读期待,初读文本。在细读文本时,让学生带着重重疑问再次阅读思考,理清文本内容,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学习。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发展进行梳理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拓展运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形象化加工的过程。比如,本节课在理解学习整个文本之后,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把三个包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呈现的关键信息再次进行语言的输出。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内化,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能顺利地接近并穿越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独立自主学习。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阅读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比如,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T:Ms Smart will buy a new bag for Lingling.We can buy a new hat or a new coat for her.Now let’s choose one for Lingling.Choose the one that you think isthe bestforher.You can talk about in pairs.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做事情,用英语与人沟通,从而达到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文本分析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多关注深层意义,围绕主题,以文本图片为支架来教学,设置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阅读任务,按照“整体感知-厘清脉络-设计支架-撤去支架-真实输出-内化体验”的流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完有所思、有所解、有所得,进而有所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态度,成为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且有思想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