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素侠
故事课是小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课型,故事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将以冀教版《英语》教材中高年级英语故事教学为例,探讨在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在阅读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故事设计一些阅读前的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观察插图和预测故事都可以巧妙切入主题,唤醒学生头脑中与新文本有关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故事学习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铺垫。
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基本方式之一。本套教材中所有的故事都配有插图,它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的直观再现和补充,这些插图色彩明快,人物形象生动有趣,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阅读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插图,对故事基本信息有大致了解。
本套教材中的故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经典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故事。比如:“Helen Keller”,“Making the Mark”。这类故事生词多,但是因为故事著名,配上插图学生都能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的意思,不影响阅读。另一类是趣味型,故事人物特别,情节有趣,内容紧密联系单元教学主题,再现单元重点,是单元教学的有效回顾。比如:“Maddy’sFamily”,“TheSnowman”。这些插图都很直观,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是谁?有什么特点?他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在读图过程中自然走进故事。
例如四年级下册Lesson 6 Little Zeke一课,从课题解题开始,白板展示第一幅图,用图片介绍: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Can you see a girl?
This is little Zeke.Little Zeke is on the girl’s hand! Is little Zeke big?
因为Little Zeke非常小,他站在小姑娘的手上,这种故事的开场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仔细地观察接下来的插图。
预测建立在读图的基础之上,在阅读前对故事中可能讨论的问题进行猜测和推断。带着预测去阅读,目的性更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使阅读过程变得更有趣味(王蔷,2006)。按顺序展示故事中所有的插图,让学生先整体观察故事图片,体会感知故事大意,之后自由表达或者同桌讨论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例如,五年级上册Lesson 18 Billy Bee一课,学生观察插图后,预测提出了这些问题:
What’s wrong with the queen bee?
Is the queen bee thirsty?
Do the two bees get water?
How fardothetwobees fly?
Do they take a bus?
Do they take a train?
有的问题和故事内容相差甚远,但学生思维活力凸显,预测的目的已经达到。
阅读中要遵循“整体感知语篇—局部细致分析—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再次整体呈现故事”的教学过程。这个环节的活动要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故事、理解故事,促进立体式思维,同时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经过听录音,跟读、自读之后对故事有整体感知,但不一定能厘清故事脉络,或者是对部分重要内容还没有彻底理解,教师帮助学生对故事内容抽丝剥茧,构建思维导图支架。然后品读,局部细致分析,把相关信息系统组织放入导图,并理解语篇的主要信息,形成完整的导图。
例如,六年级上册Lesson 12 Be Safe on the Way一课,故事内容是四个小朋友在车站等校车时谈论如何注意安全,重点内容是如何注意安全,其中运用了本单元部分重点词汇和语法,“四会”词汇有 Ms.,driver,always,sometimes等,语法是使用频度副词。根据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围绕主题How to be safe on the way? 结合频度副词always,often,sometimes构建导图支架,梳理出故事框架:
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导图,故事的重点内容就条理清楚地呈现出来。最后给导图留白,学生有机会加上自己的观点,有个性化思维展示的空间。最终的导图如下:
为了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教师要巧设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故事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故事并思考,培养学生多维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
(1)通过提问,检查对故事的理解
通过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是教师最常用的反馈手段,也是必用方法。这些问题要能反映出故事主要内容或主要思想。比如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等内容。
例如四年级下册Lesson 24 The Diffos一课,故事内容紧扣单元重点,谈论最喜欢的颜色、衣服、食物和活动,故事中小狗的出现和孩子们的活动都增强了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能概括故事大意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What’s the Diffos’favourite colour?
What do they like for breakfast?
Do they like fish with ice cream for dinner?
What does Debbie like to do?
What do David and Debbie like to do in the library?
(2)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有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故事结尾揭示主题。揭示主题往往就是一两句话,对于主题句的理解还需要在文本中去探寻有效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多角度印证主题句,加深印象,使主题句丰满。
例如五年级上册A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一课,故事结尾的主题句是So don’t always listen to others.Sometimes you need to try it by yourself.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Is the cow lying?
Is the squirrel lying?
Does the mother horse know about the river?Is she a good mother?
设计这几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奶牛和松鼠都没有说谎,奶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出的结论,而小马的妈妈知道河水的具体情况,她是要让小马自己独立做事,要让小马体验得出So don’t always listen to others.Sometimes you need to try it by yourself. 这几个问题支持了主题句,引起学生多角度思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这个结论,同时德育也落到实处。
为了巩固对故事的理解,读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表演或者复述故事等活动,学生就有机会输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展示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感受,不再是简单的文本搬家。
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和同伴们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这样就有一个思维碰撞和统一的过程,能引起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达到思维拓展的目的。比如让学生谈学习故事后的收获,或者谈自己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评价等,这些都能有效促进拓展思维。
复述或者表演故事是对故事内容有条理的再现,需要学生将故事阅读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或重新组合,然后输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复述或表演更顺利,教师可以做一些合理的铺垫来降低故事难度,比如把故事直接创编成会话,让学生结合创设的情境、板书、思维导图等有效提示来复述或表演,学生就比较容易做到,从而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