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甜甜,肖 靓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的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7%以上时称为老龄化社会。我国自1999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2.0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4.9%;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2.12亿人,比重为15.5%;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2.22亿人,比重为16.1%[1](见表1)。可见,老年人口逐年递增,所占比重更是不断增加,我国已处在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表1 近五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
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指出:“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比城市要大,老年人里多数老人生活在农村。”[2]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住房条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人口流动加快,更多的年轻人出外打工挣钱,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有5000万人。加之生育政策、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更加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尤为必要。
A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辖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6个乡镇,185个村(居),总人口58.3万,县域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通过对安徽省A县的实地调研,随机抽取6个行政村,调查180位60岁以上的农民并指导填写问卷。共回收问卷152份,有效率达84.4%,符合统计学要求。
1.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农村养老方式是指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种方法、手段或途径。现阶段,中国农村主要存在四种养老形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指的是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日常照顾等的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指的是以社区为单位为老人集中提供养老服务的形式,它其实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社会养老指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截至2012年7月底,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超过4亿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自我养老指的是老年人通过自己的日常收入、储蓄、养老金等养老。养老靠自己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也就是说,为了将来能够确保养老靠自己,必须从年轻时起就为自己积累充实的养老资源,养老资源的积累不仅包括养老金,还要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生活照料权和精神慰藉权以及合时的养老价值观[3]。
2.农村养老模式的特征。由表2可知,在社会尚未很好地承担养老责任的现阶段,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比例高达40.1%。也就是说,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都获得基本和可靠的供给[4]。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是同子女共住。即使有些老人与子女分居,但物质基础和日常生活照料也是由家庭成员提供。
其次,自我养老位列家庭养老之后同样占很大的比例。由收入在1500元以下,59.9%的老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生活质量偏低。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收入不高,本该安心养老的老人为了维持生计被迫还要继续耕种土地。同时,出于对子孙的疼爱,留守的老人还肩负着抚养第三代的责任,这些无疑都增加了老人劳动和经济负担。
表2 A县农村养老服务方式抽样表
于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年轻人为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纷纷外出务工。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再则,目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虽然对解决养老问题有重要作用,但是还未完全覆盖农村养老问题,这些都促使老人不得不选择自我养老。
由表3可知,农村老人收入普遍比较低,86.9%的老人月
表3 A县农村60岁以上老人收入分布
1.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是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农村最广泛的养老模式。在忠孝观念文化氛围下,老人的生活保障几乎完全来源于子女供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模式愈加难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首先,在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步降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家庭呈四二一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个人养老负担增大。其次,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促使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在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之后,他们也会选择在城镇买房落户,留守在农村的父母无人照顾。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孝文化、家庭责任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挑战,滋生出一些重利轻义、逃避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行为。此外,社会整体对农村养老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传承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缺乏宣传和引导,造成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漠视。
2.社会养老发展滞后。自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相继展开。近年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虽然对解决养老问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尚未完全缓解农村养老问题。A县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A县农村人口有527881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49492人,2015年A县农村人口有528103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3694人[5]。由数据可知,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游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之外。
最初,社会保障基金主要针对的是居民,给予他们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财政补贴,保证他们一定的生活质量。相比而言,农村社会保障就显得过于空白。就农村养老保险而言,采取完全积累模式,即在个人账户基础上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如果一次性交保费是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取保险金时,每月将能拿到104元;对于现在40岁的人来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1元;对 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将拿不到1元钱[6]。显而易见,这对老人日常生活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有限,这直接导致农村养老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很好的养老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养老院条件相当有限。养老院位于村子中央,临农田而建,只有一栋楼,每两个老人住一间房,房间有独立卫生间和一个小阳台。周围无其他公共设施,老人的日常生活除了睡觉也只能在阳台晒晒太阳。平时照料他们生活的是一个50岁左右的大爷,也没有专门的护工。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现出消极、低落的情绪,称在这里住得并不舒适。
1.重塑家庭养老模式,给予政策支持。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虽呈现弱化趋势,但在农村养老中仍居于主要地位。“对于像中国这样城乡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给予农村家庭以政策支持比起发达地区和国家意味着更高的养老效益,尤其在财政资源有限和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的社会转型期,稳定、扩展或补充而不是抑制家庭养老,也许是一种更为经济和有效的政策选择。”研究分析表明,家庭结构变化、人口流动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弱化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促进作用[7]。家庭结构缩小一方面加重了个人养老负担,另一方面如果独生子女从小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在成年后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和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养老负担也不会和多子女家庭相差太多。人口流动产生的空间距离,一方面增加了年轻人养老的难度,另一方面年轻人获得更高的收入也能间接改善家中老人生活条件。此外,基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有其自身优势,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运行机制上,家庭内部决策公开透明,利益高度一致,表现出高度的奉献精神和利他主义。因此,在政策上对家庭养老给予支持,对缓解农村养老困境意义重大。家庭养老政策支持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与子女多少给予父母一定的现金补贴,使整个家庭直接受益。间接方式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普及老年人护理知识,间接减轻家庭负担。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贫困现状,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给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各地在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的基础之上,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有关机构应切实根据老年人家庭状况、自身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给予不同标准的生活补贴。拓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鼓励公益性组织、慈善机构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贴,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入驻养老行业,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3.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农村养老新模式。谭克俭指出,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现状很不乐观,既有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有运作中的现实问题。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是多种机制的优化组合,因而在建立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时,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机制,而要全面考虑,充分利用和发挥每种机制的优势,一种机制的缺陷可以用另一种或几种机制的优势来弥补[8]。
推进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农村社会养老,形成多层次农村养老模式。就目前的农村实际而言,首先可以加大对家庭养老扶持力度。比起其他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还可以提供日常照料、心灵慰藉等。
这在上文中有具体说明,这里就不加赘述。其次,在对家庭养老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要加快社区、社会、自我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发展步伐,齐头并进共同缓解养老压力。如加大对养老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使更多的老年人能享有养老保险;鼓励老年人集中居住,方便集中照顾,互帮互助;鼓励建立村级的养老自助组织,为老年人服务等。
在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越发严峻。受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呈现出空心化特征。这使原本几乎包揽养老重担的传统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无从保证。
对于农村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必须科学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来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首先,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虽呈弱化趋势,但不可否认它在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方面有着其他养老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于家庭养老模式我们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促使其在现阶段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鉴于我国目前严峻的养老形势,仅仅依靠一种养老模式单打独斗,显然不足以应对养老问题。所以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农村养老新模式是大势所趋。推进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农村社会养老,形成多层次农村养老模式。发挥各个养老模式的优势,齐头并进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切实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分析得尚不细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更深入地分析农村养老现状,提出更具体的优化养老模式措施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6-07-11.
[2]潘跃.让我们的父母享受美好时代[N].人民日报,2013-10-14.
[3]陈赛权.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J].人口学刊,1999,(5):17-23.
[4]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4.
[5]潜山县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潜山县政府网站,2016-04-01.
[6]胡亚云.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理论月刊,2002,(9):87-88.
[7]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7.
[8]谭克俭.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2,(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