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理论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探究

2018-05-24 10:21农积勇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摘 要】本文从语篇理论角度切入,以语篇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课堂导入语的三大特点,即目标明确、语言简短精练、艺术性和可接受性强,论述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主要采用指称衔接、结构衔接、逻辑衔接等衔接方式,提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的衔接要注意语言简洁经济,环环紧扣,衔接手段恰当,教学内容突出。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篇理论 课堂导入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104-02

课堂导入语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短精练的语言。这一段经过浓缩和锤炼的语言,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导入语,把学生从非学习状态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因此,课堂导入语对学生要有强大的吸引力,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课堂导入语的特点

(一)目标明确。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是为新课程的讲授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课程内容讲授这一重要环节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要以新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为要素,要与新课内容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中学语文阅读课课堂导入语的时候,要从作者及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手法、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等多个方面中选择出一个或几个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关注新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每堂课的课堂导入语都是目标明确的,都是围绕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的。

(二)语言简短精练。在 45 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语所占时长一般为 3-5 分钟是最科学的。要在短短的 3-5 分钟内实现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关注课程内容的目的,课堂导入语言不能拖沓,也不能三言两语简单带过,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内容浓缩和提炼课堂导入语。

(三)艺术性和可接受性强。课堂导入语要使用艺术性和趣味性强的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在实际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经常会选择时事热点、名人传记、经典诗文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导入语的艺术性,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不同,课堂导入语在设计上不仅要生动活泼,还要通俗易懂,能够让所有学生接受。

二、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的主要衔接方式

语篇是由句子组成,把在相同情境下使用的相关句子组合成一篇,并能够让阅读者或者听者清楚地区别开语篇和句子的任意组合,这就需要使用语篇衔接来保证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纽带关系。衔接是语篇之中句子之间相互联系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衔接的基本手段,简单分析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衔接方式。

(一)指称衔接。“指称”指的就是某些代词或者名词在文章中的具体称述对象。用来指称事物的词语叫“指称语”,所指称的事物叫指称对象,充当指称语的一般是代词和名词及词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中经常使用到的指称一般是语篇指称、时间指称和地點指称三种指称。以地点指称为例,所指地点可大可小,指示词使用“这里”或“那里”。例如故乡的导入语:“故乡”是个美丽的地方,家乡的人和景时时刻浮现在游子的脑海中。文学家鲁迅先生时常牵挂着他的故乡。他的故乡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座小镇,那里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才辈出。“那里”指前文出现的“浙江省绍兴市”。

(二)结构衔接。“结构衔接是对语篇中某一词语、词组或小句,通过同语篇中的另一个预设结构的比较,会找本结构中的某些未明确出现的词语、词组或小句。结构衔接可以分为替代、省略和同构关系三大类。”课堂教学要兼顾所有学生,所以导入语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省略在导入语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但是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只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占用时间少,要求语言简短精练,所以省略和替代是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衔接的主要方式,经常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出现。

(三)逻辑衔接。逻辑衔接是一种语法衔接,是指句子和段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靠逻辑联系语来连接。“逻辑联系语就是表示多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逻辑联系语一般由连词或者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组成,位于两个句子或两个句群中间,后一句的句首。

三、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衔接的注意事项

(一)语言简洁经济。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要在 3-5 分钟内吸引学生注意力,突出主题,引出教学内容,要求课堂导入语简短精练。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人们经常运用到语言经济原则,偏爱更加便捷的表达方式,以追求高效率的交际效果。在课堂导入语的衔接中经常使用到经济原则。“省略”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重要体现。文章中已经出现过的内容或者已经明确的主题和对象,在课堂导入语中常常被省略,通过省略精简了语言,提高了交际效果。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欲言又止,把要说的话说一半,剩下的一半启发学生来补充,教师和学生用“拼合”的方式把一句话表达完整,既达到了语篇的衔接,简化了语言,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启发。

(二)环环紧扣。使用合适的衔接方式可以有效加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语篇中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深层的教学内容上也密切相连。例如,正确使用指称衔接的方式,指代上下文中出现的内容,使当前语句与教学内容精密相连。通过“拼合”把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话语连成完整的一句话,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设问”等其他恰当的衔接方式,使课堂导入环节跟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向学生抛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是解答问题的过程。选择“信息相关”的衔接方式,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对教学内容的信息加工处理,在课堂之初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

(三)衔接手段恰当,教学内容突出。讲授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导入语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通过课堂导入语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的时候,要采用恰当的衔接方式,使课堂导入语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突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例如,在设计课堂导入语中,选择“重复”这种衔接手段,通过使用同样的结构和词汇在句中反复出现,来突出内容和主题。也可以选择使用“添加”,对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补充说明,来强调内容和主题。

每一个中学生都隐藏着巨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握好每堂课的初始阶段,使用简短精练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位优秀教师应该做到的。要在短短的 3-5 分钟内,成功使用逻辑清晰、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导入语,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并在课前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韩礼德,哈桑.英语的衔接[M].张德禄,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郭启明,赵森林.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5]刘焕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元化.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农积勇(1980— ),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钦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助理,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