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

2018-05-24 10:21钟诚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主要问题

钟诚

【摘 要】本文从教学方法、生源情况、教师水平等方面分析中职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校本教材等方面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在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安排上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策,全面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 主要问题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061-02

中职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首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但是我国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差,他们有的在初中阶段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中职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同行有所帮助。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是“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教师理念仍为“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以自身为主体,与学生的互动较少,难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下课后就忘记所教的知识点,久而久之越学越不懂则越不爱听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在有的学校是基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但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能因为软硬件的缺失而被忽略,而应该在逐步改善设施的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二)中职学生生源情况整体不佳。据不完全统计,中职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之所以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有的原因是初中毕业成绩较差,还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就读中职学校可以免学费且有助学金补贴生活,毕业后能直接参加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这些十多岁的孩子,在中职学校读书以学习技能为目的,他们本身学习基础差,在中职学校要想像重点高中的学生一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难的,且由于他们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足,对学习文字性的概念知识缺乏兴趣,更对冗长而复杂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的耐性,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师队伍中年轻的教师占大部分,实践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这几年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很多中职学校扩大招生,一下子多了很多学生,而与此同时需要更多的教师,但是“双师型”高技能型的教师不易招聘,一方面是待遇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在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不愿意转行,这就出现了中职学校招到的新教师多数是年轻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部分年轻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理论及教学经验也比较缺乏,但是他们又占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大部分,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改进

(一)教学方法改进。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五六岁,过于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即互动性、形象性强的特点,让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可初步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效果等在当前广受学科教师的欢迎,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注意把握“放+演+讲”的过程,不可一味地仅仅进行多媒体演示,如果时长过久,学生可能已经忘记前面所播放的知识,应该着重对小知识点的分段演示和讲解。例如,在键盘知识教学中,可利用一些带动画、声音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再给他们一篇英文短文,要求他们输入,熟练掌握 SHIFT、CAPSLOCK、DELETE 等键的应用。

(二)进行个体化教学,因材施教。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初中,以广西为例,很多地方的农村初中没有配置机房或配置的电脑数量不足,甚至有的初中连计算机课程都没有能力开设,更不用说人人有一台计算机了,这就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小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县城和城市的中学,原来就读的初中开设过初级计算机课程或者他们的家庭曾提供过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机会,这样的两类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先进生觉得中职教师教的早就会了,不爱听不爱学,在课堂里玩手机,久而久之形成厌学的情绪,而后进生又因为短时间掌握不了新知识而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应该因材施教,教师注意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学生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大家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发校本教材。一些学校在选择实训教材时,会选择市面上的教材,虽然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毕竟每个中职学校情况不同,特别是实训的硬软件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以实践技能掌握为目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开发有本校的校本教材,根据本校学生和学校资源而研发,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编写,更有利于在教学中使用和熟练讲授。当然权威的理论教材不可缺,不能完全脱离中职教育规划的教育系统设置。此外,由于教材选择偏重于实践技能,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教材相配套。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进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是不同的,但是教学模式可以基本一致。

(一)實践教学课中提倡“边讲边练”。在实践教学课中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在第二堂课内,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因为实训课安排在机房上课,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一边听一边动手操作,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教的知识。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演示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备好课,事先做好 PPT 演示教学课件,而不是嘴上说,如果光说学生没有看到实际演练,还是不能很全面地理解。“演示—练习—演示”,在此过程中的时间把握和讲授都需要拿捏准确,教师讲课时可以统一控制学生的电脑,先让学生全神贯注地看教师的操作步骤,然后再放开让学生练习,不能听一句就动一下,那样教师在讲下一步时,学生可能还未操作完毕第一步,而错过教师所讲的第二步的操作方法。因此整个过程的把握都应在教师手上,需要教师授课灵活,把握整体教学进度。总之,在一堂课内能充分做到讲练相结合,学生及时从上机操作中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上机反复操作训练。在他们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及时问授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需要学校配置足够的电脑,而不是两三个学生一台,不仅硬件要完善,软件也需要配套更新,且必须维护好学生的课堂纪律,教室有专人维护检修,保证每次课上电脑无意外故障,以免造成学生的上机操作步骤不一致、内容不统一。

(二)课程安排主张“一堂讲课练习,一堂全程复习练习”。根据上述的第二堂课内“边讲边练”,如果每次课都采用此种模式,也无法更好地让学生复习掌握牢所有的知识,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中,需要分开两次课的授课内容,“第二堂讲课练习,第三堂全程复习练习”,需要有一次课间隔地让学生复习练习,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旁边看,如发现学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或者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授课教师,以达到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另外,第一堂课需要对新知识讲解,所以不能全部都在机房,可以适当地在一些课程上安排多媒体教学,由教师先演练,毕竟有的中职学校机房是有限的,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有的课程都在机房上课,可能安排不过来。则可采取此种一堂课讲理论及教师演练,一堂课到机房边讲边练习,最后一堂课学生全程练习复习知识。由此可避免全程在机房上课的设备紧缺问题。需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而需要实践操作较多才可以熟悉的知识点,例如操作性较强的 Windows 命令、Word 文字编辑课,则可以在第二堂课边讲边练习。

由此,学生通过三次课的有序学习,第一次课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掌握操作性更强的知识;第三次课反复练习、巩固知识。教师既传授了知识,也可花较多的时间进行个体化教育,辅导后进同学,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上述的三次课模式教学要注意课程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不可一周一次课,因为时间太久学生非常容易忘记前面所讲授的知识点,应该一周两次课,及时掌握之前所教授的知识。当然,不管在课程教学中哪个阶段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随时发现机房的软件和硬件问题,及时反馈给机房管理员,尽快解决以备下一次课的进行。

四、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个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而当前对中职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由于受到硬件软件的限制,教师入职后的实践水平还需学校方面给予更多的培养支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定期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换岗实训,对教师的待遇仍保留学校原有待遇,再另外给予一定的补贴,由此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才具备长远的培养效果。总之对教师的培养学校需要做到激励与考核科学相并行,才能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

总的来说,虽然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说,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本校的情况分析,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改进。中职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教学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作为中职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教学,并不断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符合本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艳林.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改革[J].今日科苑,2009(6)

[2]马锦荣.中职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與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2012(4)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主要问题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分析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