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师资力量、教学状况几方面分析得出了《水工建筑物》课程试训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具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特色的《水工建筑物》课程“1234”实践教学模式: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即1个目标);狠抓两个技能(即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把握三种形式(即认识实习、课堂训练、集中实训);提供四个有力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水工建筑物》课程;“1234”实践教学模式
一、现状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为陕西省水利学校农田水利专业,2000年招收高职学生后改为水利工程专业,是我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建设重点专业群,2009年被列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专业。
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随着水利行业的发展需求及学生生源素质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及学生素質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亟需对此进行改革重构。
二、课程性质
《水工建筑物》是高职高专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含实践)课,课程的功能是以水利工程各类水工建筑物为对象,依其各自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水工建筑物的工作特点、型式、构造及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一般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设计、计算问题,为学生毕业后顶岗参与水利工程及单体水工建筑物的初步设计、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监理、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工程土力与地质”、“工程水文及水力计算”和“建筑材料”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以及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等课程相衔接,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本课程在水利工程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三、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对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具有系统的、丰富的、满足实际需求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现有的实训车间或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有待完善;学生动手能力差,积极性不高等。
由于实践教学体系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优秀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改革思路
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五、改革措施
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即1个目标)
根据当下水利工程专业自主招收学生、统招学生、函授学生不同生源渠道独立成班的现状,结合学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小型水工建筑物进行设计;能够对中小型灌区常见的水工建筑物进行设计;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规范、标准等知识,结合有关力学与结构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设计常见小型水工建筑物,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以总体目标为核心基调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特性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体现“三创”理念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狠抓两个技能(即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制作教辅资料,实施具体教学。根据教学进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及教学内容(包括课堂训练内容),最后编写试训任务指导书,充分体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实际动手技能的训练。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专职结合、工学结合。
3、把握三种形式(即认识实习、课堂训练、集中实训)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专业素养培养的内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螺旋渐进式的形式进行交汇进行,层与层之间的知识点互为依托和补充,同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充,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直至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提供四个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组织需要多方联动,才能够高效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要四个方面的保障:师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试训条件保障。
六、结语
水利工程分院水利工程专业属于老牌一流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教育教学方面均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企业和社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口碑。本文以水利工程专业《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生源的多样化及“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调研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办法,系统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考核指标等内容,提出了“1234”模式,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帮助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专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晏成明,刘亚莲.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2-33.
[2] 张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48.
[3] 郑万勇.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65-67.
[4] 佟欣.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17.
[5] 史志鹏,刘家春,刘志坚.高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5.
[6] 王斌,于晓萍.基于“双元三层”的“1+3+N”技能竞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11).
[7] 于晓萍,王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
[8] 蒋新革,刘国生.高职工学结合“四有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0(12).
[9] 倪永宏,王斌.高职院校“三三三”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基于网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10] 张改红.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简介】
霍海霞(1980.09-),讲师,陕西榆林人,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