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依拉·依买尔 祖拉提·力提甫
【摘 要】 本文依据新疆旱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现状,提出了新疆旱区工业园的四条规划原则即:要确定工业园区及其水资源耦合区域用水负荷;确定工业园区及其污染耦合区域环境负荷;确定工业园所在区域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及其地理分布;确定工业园区当前和未来生产规模的上限值,加强各类工业园的生产规模上限值管理。
【关键词】 新疆干旱地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节能与环保
一、新疆旱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现状
从新疆地区工业园建设的各种环境条件出发,新疆地区工业园建设必须遵循的总体发展理念是:工业发展规模必须与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规模高度匹配,逐步向生态工业园的模式发展。
我们通过对新疆地区现有工业园的运营调研显示,园区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初期发展规模和速度过快、规划滞后和功能欠缺等方面。在运作上园区企业各自为阵、圈定资源、粗放利用,导致原料资源的浪费。工业园区产业层次低和产业链短的现象较为普遍,循环经济实施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产业聚集度不高,造成能源和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循环利用受阻。重工业园区过于扩张的产业使命使其环境外部效应不断增大;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和区域农业反哺效益十分有限,工农业互惠联系基本脱节。由于资源循环利用环节的欠缺,生产要素资源的约束作用不断显现,园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对其进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优化研究和改造。
二、新疆旱区工业园节能和环保基础能力的规划原则
在新疆干旱和极度干旱区内,节能和环保型工业园的实现决定于两方面,一是工业园内部构造的节能环保建设。二是外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保障。外部资源和环境保障是工业园区实现节能和减排功能的客观条件,工业园的建设必须考虑这些条件的约束,否则就难以实现工业园区未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旱区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科学合理的规划结果能够从客观上赋予工业园节能和环保两型的功能环境和资源基础,保证工业园在运行过程中具备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本区工业园建设中存在的缺乏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现象具有一定的补缺价值。以下对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做出阐述。
1、确定工业园区及其水资源耦合区域用水负荷
此问题作为工业园水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生产规模的测度基础,涉及到工业园生产和其他行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准确性十分重要,用水负荷特征的确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既存、在建和计划中各工业园的生产规模、水资源耗量及其地理分布。其中各类工业园的生产规模是诱发整体水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其做到全覆盖统计,其中包括各类工业园、工业园内所有企业及其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水平、水资源耗量及其强度排序;其完整性要求将政府计划外企业和依托型零星企业纳入行业总体规模和耗水量中。
(2)确定与工业园存在水资源耦合区域的各生产行业生产规模、水资源耗量及其地理分布。此问题是工业园生产与其他行业生产间水资源需求和生产规模协调度的判定依据,对推测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规模在各行业间的科学配置至关重要。
(3)确定工业园区和其他生产行业水资源负荷的未来变化趋势。这个问题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水资源配置能力,要求以工業园和各行业计划发展规模、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节水效益以及当前水资源需求为依据,确定至少在四个计划期、即二十年内(简称参考期)对水资源需求的年度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内容,从而形成工业园区及其水资源耦合区域用水负荷特征、地理分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数据信息库。
2、确定工业园区及其污染耦合区域环境负荷
此问题是工业园建设地环境视在污染量与吸纳空间余度的测度依据,直接关系到环境对工业园生产污染排放的承载规模,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极为敏感的现实问题,要求污染数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此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各类工业园生产排放强度及其地理分布。此问题是推测区域环境负荷的基本依据,要求数据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中污染源的圈定要准确体现现有、在建和规划中工业园的行业属性及其各类产品生产污染物排放种类和强度,并结合季节风向和雪融水流向推定污染物漂移和转移特性及其累计影响效应。要求将所有政府计划内、外的耗能实体作为污染排放源,一并纳入污染统计数据中。
(2)确定其他行业生产的污染排放强度及其地理分布。针对其他生产行业与工业园生产共同形成的污染耦合区域,需要考虑污染强度的叠加效应,特别注意叠加污染对环境承载力的更高要求。此问题涉及耦合区域内总体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科学分离包括工业园在内的各行业对污染的贡献幅度及其转移特性,通过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视在污染强度及其地理分布加以体现。
(3)确定工业园生产和其他生产行业环境负荷的未来变化趋势。此问题关系到环境承载力对工业园的未来发展的匹配能力,要求准确预测参考期内各年度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其相应的环境负荷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内容,构建工业园区及其污染耦合区域环境负荷特征、地理分布和未来变化趋势的数据信息库。
3、确定工业园所在区域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及其地理分布
此问题是工业园生产规模与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匹配度的测度基础,内容涉及面广、学术难度较大,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之所以单列指标体系的设计,这里考虑了新疆各地州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一般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受需求量变化的影响;二是受三大山脉雪融水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对此需要根据区域特征设计承载力指标体系,剔除波动影响因素、客观反映水资源和环境的实际承载规模。
(2)确定工业园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此问题是衡量行业用水协调度的数据基础;其研究方法与较稳定水资源有一定的差异,需要应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检验各种求解方法,确定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佳求解模式。
(3)确定工业园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这个问题与水资源承载力同等重要,是推算区域生产污染负荷与区域环境承载力之间匹配度的数据基础,需要根据区域环境三个子系统的视在污染强度和发展储备容量确定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具体量值。
(4)确定工业园所在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未来变化趋势。此问题是揭示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匹配度的唯一途径和依据。需要把握各种因素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并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采用准确可靠方法预测区域水资源和生态承载力在参考期内的变化趋势。
结合上述内容,建立工业园所在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规模及其区域分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数据信息库。
4、确定工业园区当前和未来生产规模的上限值
此问题是整体规划过程的核心内容,需要依据上述各项研究内容的结果,确定各类工业园与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当前和未来生产规模。本部分结果的确定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区域水资源对各类工业园承载力规模。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工业园水资源负荷特征的研究和预测结果,采用直接和间接求解方法,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中计算分解其对各类工业园在参考期各年度的承载力份额。
(2)确定区域环境对各类工业园的承载力规模。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据已经确定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工业园环境负荷特征的研究和预测结果,先确定环境三个子系统对各类工业园的承载力规模,然后以各环境子系统不再持续恶化为绝对约束条件,选择其中最低承载力为标准确定承载力下限量值,最终等量确定区域环境对各类工业园的承载力规模。
(3)确定区域水资源和环境对各类工业园的最终承载力规模。此问题的解决需要比较上述已经确定的水资源和环境对各类工业园的承载力规模,并选择其中较小值作为当前最终承载力的上限值,并以此作为综合承载能力。
(4)确定各类工业园生产规模上限值。此部分的使命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各类工业园的生产规模上限值。主要确定过程是:根据本部分第三条的水资源和环境综合承载力结果,结合第一和第二部分确定的工业园水资源和环境负荷特征,以其中较大负荷及其发展趋势为度量标准,与综合承载力规模进行匹配分析,最终确定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各类工业园的当前和未来生产规模的上限值。
5、加强各类工业园的生产规模上限值管理
上述研究已经为各类工业园建立了当前和未来安全运行生产规模上限值,这里提到的“生产规模上限值”是指各类工业园在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容许承担的最大生产规模,只要各类工业园在参考期内各年度的生产规模不超过这个上限值,工业园就处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运行状态,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在這样的生产规模下可以维系循环和自净的功能,各类工业园也能够在此约束条件下发展自身的节能和环保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对节能和环保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都是实际操作中可以实现的,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强调了与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生产力相协调的工业园区容许生产规划,这项资源约束是众多研究结果的经验提炼,无论对当前和未来新疆地区工业园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来源的约束,没有能以干旱地区现有工业园为例,对工业园的结构、工业园生态化程度、生态生产链的延伸程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等重要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在后期进行探讨。我们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工业园、特别是生态工业园,由于其具有的产业集聚和资源集约功能,是新疆工业未来发展的基本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具有的生产和环保同步进行的工业发展模式,非常适应新疆现有生态状况的需要,是今后本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传统生态工业园生态化建设也是本区今后工业园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潜在社会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需要抓紧进行。
【参考文献】
[1] 吐鲁番地区城建局.吐鲁番地区产业规划研究报告,2013.
[2] 田金平.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6.22.2-3.
[3] 工业园项目入园标准及工作流程,2016.
[4] 崔兆杰.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教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1.
[5] 王向丽.生态工业园产业链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2009.5.
[6] 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
[7] 王昆,李玉双.工业园区“生态园”再建设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4.4-5.
[8] 吐鲁番地区电力公司.吐鲁番地区配电网规划,2014.5.
【作者简介】
热依拉·依买尔(1992-)女,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