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是因为没有“告别”

2018-05-24 05:20刘国信
大众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恋人仪式

刘国信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德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这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最令人心碎的台词,一语道出哀伤无限。生活中,我们也许时时都在告别,与父母,与朋友,与恋人。其实,我们忽略的不是告别,而是告别的仪式。学会“告别”,方能开启新的生活。

我们需要告别的仪式

一个在事业上总有瓶颈,总与上司、领导、权威很难建立关系,习惯藐视权威的人,是因为他在心理上没有与父亲告别。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在内心没有真正推开父母、前任恋人等关系的人,他会一直生活在丧失和哀伤的情绪中。这种情绪会很细微,不刻意关注很难被发现。

它也许不会太大地影响你的生活,但总会一直存在,始终影响你内在精神生活的质量。

所以,我们需要告别,但又不仅仅是告别,而是告别的仪式。仪式可以代偿我们内心的某种丧失,告诉我们新的生活已经开始,它会促使我们完成内心的转变。

三种告别仪式非做不可

家庭里:在内心温柔地推开父母

典型案例:一个40岁的已婚男性,从小就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对他要求很高,处处挑剔,因此他固执地认为父母不喜欢他。结婚后,他又一直对妻子很挑剔,他的周围也充满了女性朋友,婚姻关系几度陷入危机。

这种异性缘非常好的丈夫是众多妻子的烦恼。这样的男人不管是对妻子的挑剔,还是吸引众多女性朋友,都是因为他从未对自己的母亲在内心上进行告别。潜意识中,他一直都在寻求一个用代偿完美母亲形象的妻子。对此,心理学家让这位丈夫与母亲做一个告别仪式:写一封长长的“告别信”(行为主义治疗)给母亲。在书信中,他写下了他小时候的困惑与丧失。这整个书写和整理内心思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告别的仪式。而他母亲的回信,更是让他完全释怀。专家表示,书信和纪念的散文都可以是对父母的告别仪式,真正从内心温柔地推开父母。

而对于年轻人,很多人采用搬出家住、早戀等方式来与父母告别。这虽是一种告别,但无法真正从内心推开父母。最好以父母能够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宣布“我成长的权利”,譬如自己独立地干一件事,让父母看到你已经成人。这才是真正的告别父母的仪式。

工作中:与同事吃一顿告别晚餐

典型案例:一位做到银行高管的女士,因为之前曾在另一家国资银行做大客户经理,最近被外资银行挖了过去,也带走了大量客户,因此与前任上司和同事的关系都显得非常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跳槽后的告别、毕业时与老师同学的分别,都是对于际遇、既得利益的一种告别,很多人采用的是以“唯我”的方式离开,只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因此没有和大家好好告别。虽然看上去无伤大雅,也合平常理,但却会在潜意里影响日后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因此,对于工作和学习中的告别,最好和大家来一次告别晚餐。用来告别的聚餐具有仪式的意义,能让离别变得容易些。聚餐这一形式意味着整个团队参与了告别,这赋予离去的人一种正式感,让他从中获得力量,迈向新的方向。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具有一种象征功能。对于离开的人来说,这个仪式更具有告别意义,告诉别人和自己,“我不是落荒而逃”。

与自己:处理好每一次分离

典型案例:在很多离婚案例中,当事人总是自以为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即使面临婚姻破裂的阶段,他也只是抱怨对方的不是。他们的自我是因他们从未和自己告别。

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告别是与自己的告别,这是舍弃对于自身的悼念。不与自己告别者的通病,就是总是非常自我地活着。对自己的告别除了回观与内省,还需要另一个人的搀扶,因此与自己告别,必须进入恋爱与婚姻这类亲密关系中。不管你的事业有多成功,只要你从未真正恋爱过,没有进入过婚姻,你都还只是个孩子,都还未曾与自己告别。因为,只有在亲密关系中去处理分离与依恋,才是与自己的告别。

是在分离时,将自己从那段亲密关系中剥离出来,在分手时好好地道一声珍重,或是将他送的礼物封藏起来,从此保持不刻意、不暧昧的关系。只要还保持联系,都只能说明你们还未曾真正告别。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分手但未曾好好告别的恋人,该怎办呢?只要这种未告别的情愫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和情感,那就让它与你的生活共生。对待过往的情感,一切的不刻意就是最好的告别仪式。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恋人仪式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如何看待恋人的缺点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影子恋人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