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运西 衣晓峰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是很高。但值得警醒的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逾2亿,且发病日趋年轻化。近年来,国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虽有改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寒冷省份及高海拔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新近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我国目前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2%。
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负责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介绍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地域和民族差异。从地区差异看,高血压的患病率大体上呈现由南至北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华北、东北地区位列前两名。
根据《第五次全国高血压普查(2011年~201 4年)》已录入并且核查完毕的数据,高血压患病率由低到高的排序为:青海省20.74%,湖北省23.83%,浙江省24.83%,河北省26.21%,云南26.73%,黑龙江省33.88%。
2014年一项针对中国高血压患病率趋势及地区差异的系统性综述及荟萃回归分析,通过筛选获得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表的9篇英文文献及38篇中文文献。在这47项研究中,样本量从1035到153481不等,经年龄标准化的高血压的患病率,在我国东北、中北、西北部,分别为28.3%、30.4%和23.6%;在东南、中南、西南部,分别为23.2%,16.2%和19.9%。
这种高血压患病率的地域差异在加拿大的研究中亦有所显示。经年龄标准化诊断的高血压的患病率,大西洋地区高于加拿大三大地区及加拿大西部。加拿大高血压患病率这种东西部阶梯性变化的形式和其对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是一致的,而且心血管健康的结局,如心脏病(高血压为其首要危险因素),也存在这种东西部地域变化。
根据各项研究,相关专家认为,高血压的患病率在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人群体脂指数高、吸烟率高、钠盐摄入量也高,而南方正好相反。总体来说,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等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田野教授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先后于1958年、1979年、1991年、1999年、2007年、2014年6次在黑龙江省境内进行大范围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跨度近6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8.26%、9.65%、11.87%、17.06%、25.69%、33.88%,呈阶梯状递增趋势。
国际著名杂志《JAMA Intern Med》2016年4月发表了揭示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2.5%,还有39.5%的居民为高血压前期。也就是说,我国七成以上的成年人都在高血压的威胁之下。该研究还显示,我国高血壓的总体控制率不足5%。在庞大的高血压人群中,只有30.5%的高血压患者被医生明确诊断,而在这些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中仅46.4%的患者接受了治疗。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压的控制率仅为29.6%。而且治疗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即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控制率也仅达到13%。
田野教授担忧地说,高血压未控制,患者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成倍增加。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已成为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及幕后“推手”。包括中国13个人群的亚太队列研究发现,诊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关系极为密切,且亚洲黄种人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相关性比白种人更强。
比较而言,欧美国家血压控制状况较好,整体血压达标率在30%~55%,经治疗达标率在40%~70%。在我国,脑卒中占死因的“头把交椅”,为高血压的最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超过冠心病事件的5倍。而在美国,脑卒中仅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死因。
全国第三次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在我国已超过肿瘤跃居第一位死因,具有高死亡和高致残的特点,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攀升。由脑卒中导致的就医、康复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病例150万人,若以每例脑卒中每年治疗、护理费用需2万元计,则每年医疗费用支出高达300亿元。
另外,我国北方高血压人群以体型肥胖者多见,且更多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北方情况和国人特点的最佳高血压诊疗方案及诊治策略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目前各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大多依据西方发达国家防治研究的试验数据,而欧洲指南明确提出该指南只适用于欧洲人群。田野教授建议,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需要通过强化健康教育、促进诊断治疗、优选联合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合理用药等方式,缩短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随着学术界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对不同血压水平的病人进行适当的治疗与管理,已经成为我们心血管疾病工作者争论不休的焦点。”田野教授说。
高血压前期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医学热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美国高血压联盟提出的高血压指南中,指南将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120/80mmHg)、高血压前期(120mmHg~139mmHg/80mmHg~89mmHg)、一级高血压(140mmHg~159mmHg/90mmHg~99mmHg)、二级高血压(T 160mmHg)。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血压药物的情况下,三次或三次以上不同时间测得收缩压(SBP)120mmHg~139mmHg和/或舒张压(DBP)80mmHg~89mmHg。我国在2005年修订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定义血压“正常高值”等同于其提出的高血压前期。
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13.3%~47.4%,其中男性为39.0%,女性23.1%,其患病率和远期并发症使患者平均减寿5年以上。我国15岁以上代表性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达到39.1%。美国的调查结果则显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人,糖尿病人群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近期的一项前瞻性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在一般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病人比例很高,美国、日本和中国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发病率均超过30%,且高血压前期预测心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增高。
田野教授提醒,长期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除容易演变成高血压外,还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病理生理损伤等情况。随着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视网膜小动脉狭窄、颈动脉血管增厚、粥样斑块增多、冠状动脉钙化、左心室肥厚、尿蛋白增高等。且相比于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人群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国际心血管病研究显示,与血压<120mmHg/80mmHg组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患脑血管病的风险在1.6倍~2.5倍,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5倍,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7倍。
一般的高血压前期人群,改善生活方式仍然是首要的高血压防治之法。田野教授推荐的方式主要包括: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情绪,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多吃蔬菜水果等。
(编辑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