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静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剧照。剧中,克里斯托弗养了一只宠物鼠,装在红色笼子里随身携带,该剧在上海站后,北京站将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观众是在一声惊雷似的巨响中意识到演出开始的,那时剧院场灯都还未完全暗下来。“你究竟对我的狗做了什么啊?”一位太太在台上惊呼。小狗躺在舞台中央,身上扎着一把钢叉,旁边还呆愣着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他极力跟邻居太太申辩,自己不是凶手。
这是英国国家话剧院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以下简称《深夜小狗》)的开场一幕。故事主角是15岁少年克里斯托弗,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通俗讲就是自闭症,但也拥有超出普通人的记忆力,比如,知道所有国家及首都的名字,能背出7507以内所有的质数;与此同时,他又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不能与人发生肢体接触,只能专注于非常有限的事物。
这样一个拥有独特世界的少年,决心寻找杀害小狗的真凶。父亲埃德极力阻止,老师雪凡却帮助他继续,并鼓励他把整个寻找真相的过程,像他所痴迷的福尔摩斯小说一样,写成一本书。
舞台设置和它快节奏的视觉效果最初牢牢抓住观众的眼光,因为所有剧情都发生在这个徒然四壁的立体光盒中,场景变化主要依赖近900个LED光点和演员们的台词。但随着剧情推进,人们发现,这个炫目的黑客帝国式舞台,似乎就是少年克里斯托弗大脑的一部分。观众既站在场外,目睹一位自闭症少年可爱又令人心疼的行为方式,又进入到他的大脑里,切身体会他情绪失控、思维混乱,以及慌乱的无助。
很少有舞台剧能制造出具有如此煽动力的沉浸效果,将冷硬科技感和温情家庭戏结合得那么好。这也是这部首演于2012年的作品,在英国一举获得7项奥利弗奖的重要原因。截至2017年10月,该剧已在全球演出超过3000场,此次是它第一次到中国巡演。尤其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此之前,部分中国观众已经通过NT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见识过此剧的面貌。
舞台剧走红前,马克·哈登(Mark Haddon)的原著同名小说在英国就已经是畅销书,甚至可以说它是本“国民小说”,几乎与“哈利·波特”系列具有同等地位。原著出版于2003年夏天,2004年7月,出版社兰登书屋就宣布,这本同时面向成人与儿童的小说卖出100万册了,“可能是‘哈利·波特系列之外,第一次有本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卖到100万册”。同年圣诞,它超越同时期出版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登上英国图书畅销榜首位时,大家都挺意外。题材本身看不出来畅销潜质,而且作者哈登此前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销量都称不上显著。《深夜小狗》是他第一本大获成功的书。
《深夜小狗》在小说和舞台剧两种形态上都能获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故事讲述非常打动人,关于跨越与生俱来的人之差异的理解,以及家庭的责任、逃避与爱。
因为有电影《雨人》和《美丽心灵》这样传播度很高的作品在前,许多人对自闭症已有了解,并激发共鸣。人们很容易自我代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人是自己。
假如这个人是自己,第一次独自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大学,第一次坐地铁,忐忑不安,生怕坐过站。第一次在这个城市坐公交车,发现售票员讲的明明是北京话,却愣是一个字都没听懂。这样的体验,许多人都有过。即便此人不是自己,恐怕也在地铁站里遇到过这样的乘客:他们手里拿着一张地铁卡要出站,却找不到刷卡的地方。此时心里的恐慌,与克里斯托弗所体验的,又能有多少不同呢。
就像哈登所说:“我没有明确在小说里表明他得的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不仅是因为我不想给克里斯托弗扣上这样一个帽子,也是因为,类似的挑战,其实人人都会遇到。”
小说是关于克里斯托弗本人的,舞台剧则更多是关于他们一家。
在追寻杀害小狗凶手的过程中,克里斯托弗意外发现了一摞母亲寄来的信,信中,母亲殷殷相问,为何不给她回信,是不是在生她的气。这些信的存在意味着,父亲埃德几年前告诉他母亲心脏病突发去世的消息,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他母亲分明就生活在伦敦。而杀害小狗之谜也在此时揭开:父亲埃德主动坦白是他杀了小狗。
这两件事无疑给克里斯托弗带去了巨大的震动。埃德向他解释,他母亲其实是抛弃了他们父子,跟情人一起离开了这个小镇。克里斯托弗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思维线性的自闭症少年,只能看到冰山一角,他看到的“真相”是,父親是凶手;在他头脑里,既然能杀了小狗,可能也会杀害自己。舞台剧第二幕,就是克里斯托弗独自前往伦敦,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去寻找母亲。
剧作家西蒙·斯蒂芬斯(Simon Stephnes)在他改编的剧本里突出了家庭这条线。尤其是父亲埃德,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亲所经历的那种秘而不宣的隐痛,都被这个角色演绎出来。他深爱和普通人世界无法发生交集的儿子,却苦于不善表达感情。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ierce)告诉本刊,他们的确在彩排时探讨过:“埃德是个冰山式的人物,我们能感到他有许多强烈的情绪和秘密的生活,但都发生在水面以下。”
埃德因此是舞台剧中唯一一个被允许拥有“沉默时刻”的角色。通常来讲,斯蒂芬斯对每个角色什么时间点该说什么话有非常严苛的原则。在讨论到埃德这个角色时,金·皮尔斯提醒我:“你看,场景转换和台词速度都非常快,没有喘息空间。但埃德的隐藏内在实在太多,以至于西蒙特地允许他做停顿,做喘息,给予观众发现的契机。”这个父亲角色,某种程度比克里斯托弗更令人怜惜。
克里斯托弗脆弱的一面
当年小说大获成功后,马克·哈登很快就接到若干舞台剧改编请求,其中还包括两位百老汇音乐剧制作人发去的邀约,但他都拒绝了,因为“不相信舞台能呈现得了這位少年大脑中的世界”。不过,他还是对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焕发生命力抱有期待。最后,他等到的合作者是剧作家西蒙·斯蒂芬斯和导演玛丽安娜·艾略特(Marianne Elliott)。
玛丽安娜·艾略特之前执导的舞台剧作品《战马》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也曾来中国演出。西蒙·斯蒂芬斯也是颇有建树的剧作家,曾以《朋克摇滚》获“标准晚报奖”最佳新剧提名。他跟哈登在合作之前就有点私交,哈登说,他们都是“脾气有点暴躁的中年人”,好聚在一起聊聊音乐,吐槽今不如昔。哈登拒绝若干改编申请后就想到,要是改编他小说的人是西蒙,那倒是不错。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哈登在小说中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克里斯托弗的世界。阿斯伯格症候群的一个表现是,没有“设身处地”的能力,哈登选择了这样的克里斯托弗为“作者”,也就意味着在写作逻辑上,小说将放弃对读者立场的考虑,那他如何在一般意义上取悦读者呢?最后,哈登找到了解决办法,他让克里斯托弗成为一位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迷,这样一来,克里斯托弗就不需要去“设身处地”了,而只需遵循这样一个逻辑:我希望像我的偶像那样,寻找真凶,然后记录整个过程。
西蒙·斯蒂芬斯于是沿着这层逻辑,找到了他的改编基础:“在小说里,一度有两个克里斯托弗,一个是角色,还有一个是小说作者,即叙述者。我意识到,这本书是关于‘写作和‘阅读本身的,实际上哈登所有的小说都是关于这两者。哈登作为作家,一直都对‘读者这个定义非常敏感。所以,我决定沿用这层逻辑。”
如何视觉化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是另一个关键问题。最终的舞台设计虽然庞杂而细致,构思精巧,实际上所遵循的艺术原则却非常朴素,那就是“克里斯托弗的好恶”。比如,他喜欢红色、讨厌黄色,热爱质数、科学以及电,厌恶噪声和被触碰。所以,当克里斯托弗去坐火车,头一次出远门,火车站里的嘈杂和喧闹的人群令他极为不安,剧场的灯光就在此时转为黄色。克里斯托弗思维非常线性,所以舞台有许多直线设计,LED灯也常常连点成线,组合出几何形态。音乐同样如此。金·皮尔斯说,他们使用的是五声音阶,因为数字“5”是质数,每个音符的赫兹频率也是质数。
所以,就像小说是克里斯托弗所“写”,舞台剧也努力被设计为克里斯托弗“导演”。如果你看了此剧,或许会同意导演玛丽安娜·艾略特的说法,她说:“这至少是以克里斯托弗会认可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舞台剧。剧中没有任何一处违背他的人物特性,也正是因为这层逻辑,本剧最后做了一些并不那么令观众愉悦的事,比如突如其来的开场,出其不意,把观众吓了一大跳。因为克里斯托弗不会在意剧场规则和观众情绪,他只关心物理规则,他希望人们理解他在做什么,他想要做什么。但方式方法呢?他管不了。观众喜欢吗?他管不了。幸运的是,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