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张琳莉
(1.北京大学a.中文系;b.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2.银联国际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进行“条件-结果”式推理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思维活动。相应地,语言中也存在着很多表达这种思维活动的假设性的条件句。假设性条件句可以分为真实的(real)和非真实的(unreal)两类。前者又叫直陈条件句(indicative conditional),表达对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条件-结果”式因果推理①邢福义先生提出,“如果……就……”等假设句表达了假设与结果的关系,而假设实际上是一种待实现的原因。详见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第83页。。例如:
(1)If it rains tomorrow , I will stay at home.由于说话人无法预知明天的天气,因此在说话的时刻,条件小句“it rains tomorrow”是否为真不确定,结果小句“I will stay at home”是否实现同样无从得知。因此,直陈条件句大多是一种前瞻(look forward)的假设句,其条件小句没有确定的真值,它们的前件和后件都可以为真。
非真实的条件句又叫虚拟条件句(subjunctive conditional),表达的是与实际情形相反的虚拟状态,因此又称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例如:
(2)If I were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ocial Security, which I am not, my nightmare would be the early morning phone call from the Department’s press office saying that an eviction is taking place that day.②例句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http://corpus.byu.edu/bnc)。
在例(2)中,说话人并不是英国的社会保障大臣,并且一般来说根本不会在清晨接到社会保障部新闻办公室的电话,即(2)用一个与事实相悖的条件推导出了一个假的结果。因此,(2)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它是一种回顾(look backward)的假设句,这类句子的前件一定为假,后件一般为假。
在印欧语中,真实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可以通过小句动词的时制后移(backshifting)等明确的反事实标记的有无来区分。例如,(2)中的条件小句虽然表达了对现在状态的假设,但是主要动词“be”采用了过去时形式“were”,结果小句也相应地采用了“will +动词原形”的过去时形式“would +动词原形”。明确的形式标记的存在使印欧语能够在脱离具体语境的情况下表达反事实的假设和推理,也使得研究印欧语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反事实条件句的特殊性并进行了很多研究(Jesperson,1933;Quirk et al. 1985;Sanford, 1989;等等)。
汉语由于形态的不发达,因而也缺少专门的反事实条件的形式标记。因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汉语语法研究者对反事实条件句并不敏感。直到Bloom(1981)指出汉语缺乏明显的反事实标记,并由此引发了学界关于汉语有无反事实条件句的讨论(Au, 1984;Bloom, 1984;Liu, 1985;Eifring, 1988;陈国华,1988;蒋严,2000;袁毓林,2015;等),我们对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认识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些对反事实条件句的认识主要着眼于普通话中的情况,对于汉语方言中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依然为数不多,只有邢向东(2006)、强星娜(2011)等人的少数著述涉及这一问题。
本文将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吴语的代表方言——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进行整理和考察,并对其句法形式进行一些归纳和探讨。为此,我们考察了《海上花列传》、《双珠凤》(第一辑)与《描金凤》①为了方便起见,下文举例时将此三部著作分别简称为《海》《双》和《描》。三部著作(约100万字)。《海上花列传》(1994)是清末韩邦庆用文言和吴语写成的方言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均采用吴语白话。《双珠凤》(第一辑)(2011)是苏州弹词传统书目“双珠凤”口述本的一部分,由周慧芳、郁小庭在著名弹词演员王啸泉口述的基础上记录整理而成,基本反映了苏州话口语的面貌。《描金凤》(2013)是苏州弹词的传统书目“描金凤”的演出本,由周克敏等人根据著名演员余瑞君、庄振华的演出录音整理而成,也是对苏州话口语的真实记录。以上述三部著作为语料样本,我们从条件小句的特点出发,对三部著作中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类型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得到了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六种基本句法形式。
在苏州话中,条件句可以用假设连词(“倘然、倘使、假使”等)、否定性连词(“勿然”)和个别副词(“早、真正”)来引导。这些引导词或者本身就表示假设,或者在句中有较为固定的句法位置和搭配,并且一旦满足这些句法条件,整个句子就具有了条件义。它们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情形如下:
1.假设连词+VP1+VP2
苏州话中常用的假设连词有“倘然、倘使、假使、如果、要是、假如”和“只要、既然”等。其中除了“只要”和“既然”只能引导真实条件句(见例3’)外,其余假设连词都可以用来引导反事实条件句。例如:
(3)a.现在读读书解释勿出哉,倘然阿哥勒浪,我可以请教阿哥。而且阿哥俚会详详细细讲拨我听,现在阿哥死哉,对我读书进展,大大勿便。现在读读书解释不出了,倘然哥哥在,我可以请教哥哥。而且哥哥他会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现在哥哥死了,对我读书进展,非常不便。(《双》)
b.看情况,霍兴勿曾逃走。倘使俚要走,抽屉里点银子尽管带仔跑,勿能算偷。看情况,霍兴没有逃走。倘使他要走,抽屉里的那点银子(他)尽管带上逃跑,不能算偷。(《双》)
c.假使倷勿晓得格桩事体,我倒还要告诉倷,既然听壁脚才听见,省得我再讲一遍哉。假使你不知道这件事,我倒还要告诉你,既然听壁脚都听见了,就省得我再讲一遍了。(《双》)
d.倷多说脱,如果我答应,再问倷做啥呢。废话,如果我答应,再问你干什么呢?(《双》)
e.耐看仔场面浪几个人,好像阔天阔地,其实搭倪也差勿多,不过名气响仔点。要是无拨仔名气,阿好做啥生意嘎?你看场面上的几个人,好像阔天阔地,其实跟我们也差不多,不过名气响一点。要是没有了名气,(他们)能做什么生意啊?(《海》)
表1 《海》《双》《描》中假设连词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频率
f.假如勒平时,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有功夫格,现在大打折扣哉。假如在平时,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有功夫的,现在大打折扣了。(《描》)
(3’)a.只要提起霍兴两字,俚就窝心。只要提起霍兴两个字,他就高兴。(《双》)
b.我再有句闲话要搭耐说,既然二少爷来里耐搭,我就拿个二少爷交代拨耐。我还有句话要跟你说,既然二少爷在你这儿,我就把二少爷交代给你。(《海》)
虽然“倘然、倘使、假使、如果、要是”可以引导反事实条件句,但是它们也经常引导真实条件句。例如:
(4)a.格是我还有一句闲话,倘然说出来倷再勿开口,我掉转身来就走。那么我还有一句话,倘然说出来你还不开口,我转身就走。(《双》)
b.倘使明朝去寻,卖婆就要拿霍兴藏起来,或者转移到别人家去,追究起来就麻烦哉。倘使明天去找,卖婆就要把霍兴藏起来,或者转移到别人家去,追求起来就麻烦了。(《双》)
c.伲小姐有个条件,一定要嫁个状元郎,以后倷中状元,伲小姐嫁拨倷,假使倷勿中状元,格末倷休想。我们小姐有个条件,一定要嫁个状元郎,以后你中状元,我们小姐就嫁给你,假使你不中状元,那你休想。(《双》)
d.如果阿哥真正回转来,蛮好。或许是人,是鬼,我亦要见见面碰碰头。即使拨俚捉得去,亦蛮好。如果哥哥真的回来,很好。或许是人,是鬼,我也要见见面。即使被他捉去,也挺好。(《双》)
e.要是我个讨人像实概样式,定归一记拗杀仔拉倒!要是我买的讨人像这种样子,一定一棍子打死了拉倒!(《海》)
f.等歇二佬倌假如要银子末,倷答应俚好勒。等会儿老二假如要银子的话,你答应他好了。(《描》)
仅从《海上花列传》《双珠凤》和《描金凤》三部著作中的用例来看,苏州话中的上述假设连词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频率(表1)如下:除了“要是、假如”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频率较高外,其余四个假设连词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频率均低于25%,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较小①表1中的数据仍需更多语料的佐证。。“要是、假如”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频率相对较高,但是它引导反事实条件小句的用例仍远少于引导真实的条件句的用例。
进一步考察这些假设连词引导的反事实条件句,我们认为其中的反事实义主要来自于语境的支持。例如:
(5)a.倷倘然再勿来,凤姑娘要生病哉。你倘然再不来,凤姑娘就要生病了。
b.幸亏得倷今朝来。倷倘然再勿来,凤姑娘要生病哉。幸亏你今天来。你倘然再不来,凤姑娘就要生病了。
(6)a.耐看仔场面浪几个人,好像阔天阔地,其实搭倪也差勿多,不过名气响仔点。要是无拨仔名气,阿好做啥生意嘎?你看场面上几个人,好像阔天阔地,其实跟我们也差不多,不过名气响了些,要是没有了名气,能做什么生意啊?
b.要是无拨仔名气,阿好做啥生意嘎?要是没有了名气,能做什么生意啊?
(7)a.假使伲爷娘拿我攀亲嫁拨倷,我霍定金心满意足。假使我爹娘把我嫁给你攀亲事,我霍定金心满意足。
b.假使伲爷娘拿我攀亲嫁拨倷,我霍定金心满意足。……但是要我面托终身,我做不到,叫我哪哼回答呢?假使我爹娘把我嫁给你攀亲事,我霍定金心满意足。……但是要我面托终身,我做不到,叫我怎么回答呢?
(8)a.倘使文必正拨俚赶走,丫头肯定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倘使文必正被她赶走,丫头肯定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b.倘使文必正拨俚赶走,丫头肯定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现在看俚浑淘淘,晓得勿灵。倘使文必正被她赶走,丫头肯定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现在看她精神不振,知道没有成功。
(9)a.如果勿通风,唔笃勿要闷煞脱。如果不通风,你们岂不是会闷死。
b.文必正想,倷说得忒过分哉,如果勿通风,唔笃勿要闷煞脱,勿去扳俚错头。①很多学者将现代汉语中的“如果[不是]”等“假设连词[否定标记]”的形式处理为组合性的否定性连词。本文不采取这种处理办法。因为此处即使去掉“如果”,也不影响句子意义,“如果”和“勿”结合得并不紧密。“倘然”等其他假设连词亦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假设连词并不是反事实义的决定性因素。文必正想,你说得太过分了,如果不通风,你们岂不是会闷死,不去找她的岔子。
(10)a.假如踏下去末,书勿好说哉,伲两个人转去哉。假如踩下去,书就不能说了,我们两个人就回去了。
b.危险,险介乎踏下去,假如踏下去末,书勿好说哉,伲两个人转去哉。危险,差点儿踩下去,假如踩下去,书就不能说了,我们两个人就回去了。
我们分别比较(5)~(10)中的a、b两个条件句可以发现,在没有更多上下文或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a组句子理解为是对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的 “条件-结果”式推理,有时这种理解甚至更为自然(如5a、6a、7a)。b组句子之所以具有反事实推理的意义,是因为上下文语境陈述了与条件小句所述情形相反的客观事实。
2.否定性连词+VP
由否定性连词“勿然(不然)”表示条件并引导结果小句,是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例如:
(11)a.耐幸亏勿是讨人,勿然俚也要看勿起耐哉。你幸亏不是讨人,不然他也要看不起你了。(《海》)
b.勿然也勿关倪事,倪就为仔三四千店帐来里发极。不然也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就为了三四千的店账在这儿着急。(《海》)
如例(11)所示,“勿然”所在的条件句通常需要与另一个分句搭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勿然”表达与该分句内容相反的事件或情形,并引导一个结果小句,表达在这一相反情形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当该分句表达的内容是一个客观事实时②当分句陈述事实性内容时,该分句中可以出现有“幸亏、可惜”等标记事实性内容的语气副词,如11a所示。有时则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如11b所示。,整个句子就具有了反事实义。
但是,这另一个分句也可以表达尚未发生的事件或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句子就只能是真实条件句了。例如:
(12)一个人情愿要多条肚肠,勿然要吃亏的。一个人宁可要多条肚肠,不然要吃亏的。(《双》)
比较例(11)和(12)可以发现,表示反事实条件的“勿然”小句位置比较自由,既可以位于事实分句之后(如11a),又可以位于事实分句之前(如11b);但表示真实条件的“勿然”小句只能位于事实分句之后(如例12),不能提前(如例12’)。进一步比较11a和11b,则可以发现位于事实分句之前的“勿然”小句可以挪至事实分句之后,而位于事实分句之后的“勿然”小句却不能提前。比较:
(11’)a. *勿然俚也要看勿起耐哉,耐幸亏勿是讨人。
b. 倪就为仔三四千店帐来里发极,勿然也勿关倪事。(《海》)
(12’)*勿然要吃亏的, 一个人情愿要多条肚肠。
根据我们对三部著作的考察,例(11)中的两类 “勿然”句在《海》《双》和《描》三部著作中的使用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表2 “勿然”小句在前时的条件句类型比较
表3 “勿然”小句在后时的条件句类型比较
一方面,无论“勿然”小句在整个句子中的相对位置在前还是在后,整个句子表达反事实推理的频率都明显高于表达真实条件句的频率。另一方面,当“勿然”所在的条件句位于事实分句之前时(如11b),整个句子只能是反事实条件句。①《描金凤》中“勿然”的用例较少,而多用“否则”。
进一步考察(11b)类句子,我们发现它们往往还含有“事出有因、非出自本意”的意思。例如:
(13)a.勿然是也无啥,难俚说仔覅我帮贴,我倒间架哉!勿曾懂俚啥个意思。不然也没什么,现在她说了不要我帮贴,我倒尴尬了!不懂她是什么意思。(《海》)
b.勿然也勿敢有屈,好像人忒少。阿可以赏光?不然也不敢让你屈尊(加入我们),好像人太少了。可不可以赏光?(《海》)
c.吕老爷,勿然是代末哉,故歇拨俚说仔了,定归勿代。吕老爷,不然我就给您代酒好了,(因为)这会儿被他说了,(所以现在)绝对不代酒。(《海》)
在上述句子中,“勿然”引导的小句往往代表说话人本来的想法、意愿或状态,后一分句所描述的情形出现导致了说话人不得不违背本来的想法、意愿而采取当前的行动(13b、13c)或处于当前的状态(13a)。再结合上文,我们认为当所在的条件句出现在事实分句之前时,“勿然”的性质和作用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里的“勿然”可能是苏州方言反事实表达的一种显性标记。当然,这一点仍有待更多语料的佐证。
除了“勿然”,我们也发现了另一否定性连词“否则”的用例。如:
(14)a.凤姑娘想下头来啥人,看来勿是伲娘,否则老早声音来哉。凤姑娘想下面来的是谁,看来不是我娘,否则(她的)声音早就该出现了。(《双》)
b.一副眼镜荡勒下巴浪,幸亏有绳带牢,否则匣要掉下来哉。一副眼镜垂在下巴上,幸亏有绳子带住,否则也要掉下来了。(《描》)
(14a)陈述了主语凤姑娘认识世界中的事情及其相反情形下的推理关系;(14b)则与(11a)类似,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
“否则”在三部著作中的出现情况如下:②就我们的考察而言,“勿然”在《描金凤》中的反事实用例相当少,而“否则”在《海上花列传》中则没有出现相应的用例。前一种情况可能是说话人的习惯使然,而后者可能反映了两个否定性连词在苏州话中的不同地位。从总数来看,“勿然”在三部著作中共出现了50例,而“否则”出现了32例。这可能是因为“勿然”是苏州方言的固有词汇,而“否则”是共同语影响下的结果。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苏州话中“勿然”具有语法化为反事实标记的可能性(句首“勿然”),而“否则”则暂时没有这种用法。
表4 “否则”在《海》《双》《描》中的出现情况
根据表4,我们认为苏州话中的“否则”只具有单纯的假设义,而非反事实标记。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当“否则”所假设的情形刚好与事实相反时,它所在的条件句才具有反事实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否则”表达反事实条件时大多出现在包含“幸亏”的陈述分句之后,因为“幸亏”本身就预设着所引导小句的事实性。另一方面,“否则”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比例虽然低于“勿然”,但仍远高于假设连词引导反事实句的频率(见表1)。也就是说,整体而言否定性连词具有相对较大的触发反事实解读的可能性。
苏州话中还有部分反事实条件句不仅没有显性的反事实标记,甚至没有可以标示句子假设性质的条件标记。①“仔、末”、否定词和个别副词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条件式解读,但是这种条件义往往是由它们的常用义推演而来的,且这种条件解读并不适用于它们所有的用例。因此,本文不把它们视为条件句标记。
1.V1仔O1+ V2O2
“仔”是苏州方言中的动态助词,通常出现在谓词后表达完成体②有时“仔”也可以表示持续体,例如“骑仔马寻马”(骑着马找马)。。“V1仔O1+V2O2”表示V1动作实现后会产生V2所表示的结果,从而使得整个句子带有一定的假设义。当句中没有假设连词等条件句标记时,也可以用“V1仔O1+V2O2”的形式来表达“真实”和“反事实”两种条件句意义。例如:
(15)a.我倒希望倷阿哥吃酒,吃仔酒,可以解解闷,心里少难过点。我倒希望哥哥你喝酒,喝了酒,可以解解闷,心里少难过一点。(《双》)
b.耐一个姑娘家,勿曾出歇门,到上海拨来拐子再拐得去仔末,那价呢?你一个姑娘家,不曾出过门,到上海被拐子拐了去的话怎么办呢?(《海》)
c.当然俚是勿晓得格匣。晓得仔杀忒俚头匣勿敢踢。当然他是不知道的。知道了杀掉他的头也不敢踢。(《描》)
(16)a.我做仔沈小红,也勿去打俚哚,自家末打得吃力煞,打坏个头面,原要王老爷去搭俚赔。倒害仔王老爷,阿有啥趣势?我要是沈小红,我就不去打她们,自己打得累死,打坏的头面,还是要王老爷去给她赔。倒害了王老爷,有什么意思?(《海》)
b.我勿晓得耐名字叫啥;晓得仔名字,旧年就要来叫耐局哉。我不知道你名字叫什么;知道了名字,去年就要来叫你的局了。(《海》)
c.拾着物事要还。拾着仔要还,还拨我囡唔。捡到东西要还。捡到了要还,还给我女儿。(《描》)
例15中的“V1仔O1+V2O2”表达的是真实条件句意义,而例16中的“V1仔O1+V2O2”表达的是反事实条件句意义。这两类条件句在三部著作中的出现情况如表5所示:
“V1仔O1”表达反事实条件有两种情况:一是“V1仔O1”本身表达了一个与客观规律相悖因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16a),其中的“V1仔O1”往往只限于“做(仔)别人”或“死(仔)”等少量动词短语,并且它们一般不能进入“V1仔O1+V2O2”格式构成真实条件句;第二种情况是“V1仔O1”出现在一个表达已然事件的陈述句之后,二者对同一事件或情形进行相反的描述,在形式上往往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如16b)。由于陈述句表达的是已然的事件事实,因而与之相反的“V1仔O1”就获得了反事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V1仔O1”表达真实条件时,它与前面的分句一般不存在这种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立关系(如例15)。
也就是说,结合V1或“V1仔O1”与前句的关系,我们可以对条件句“V1仔O1+V2O2”是否表达反事实义进行确定。这种反事实义并不来源于构式“V1仔O1+V2O2”(或其中的动态助词“仔”)本身的性质特点,而是来源于条件小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或语境内容。
2.副词+VP1+VP2
首先,在表达已然事件或既成状态的谓词性成分前加上“早晓得(早知道)”可以构成一个反事实条件小句,随后的分句表达的是在这种反事实情形下,说话人会采取(而实际上没有采取)的行动。例如:
(17)a.早晓得是华铁眉,倪一淘见见蛮好啘!早知道是华铁眉,我们一起见见挺好啊!(《海》)
b.早晓得小阴伤要逃走,搭俚认啥断命亲眷。早知道小鬼要逃走,和他认什么亲戚。(《双》)
表5 《海》《双》《描》中“V1仔O1 + V2O2”结构的反事实条件句比例
c.早晓得格样个颜色,送拨我也勿要着。早知道是这样的颜色,送给我也不要穿。(《描》)
(17’)a.早晓得(末)倪一淘见见蛮好啘!
b.早晓得(末)搭俚认啥断命亲眷。
c.早晓得(末)送拨我也勿要着。
“早(晓得)”在三部著作中的使用情况如下(见表6 ):
表6 《海》《双》《描》中“早(晓得)”使用情况
从它在三部著作中的出现情况来看,“早(晓得)”参与构成的一定是反事实条件句。在这类条件句中,说话人在说话时刻之前对“晓得”的宾语所表达的情形并不知情,因而没有采取结果小句所表达的行动。整个句子通常带有较强的遗憾、懊悔的情感色彩,与此对应的是结果小句中常常出现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如17b)。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下“晓得”的宾语还可以省略,形成(17’)中的紧缩句形式①17’中的“末”是暂顿语气词,可以表示委婉、和缓的语气,也可以省略。,并且保持意义不变。
苏州话中的“早”只有在条件句前件的主要动词为“晓得(知道)”时才能表现出假设义,并且“早晓得”这一组合只能引导反事实条件句,不存在“早+晓得”出现在真实条件句中或“早”单独引导任何条件句的用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晓得”可以被视为苏州话中反事实条件句的显性标记。
其次,苏州话中的副词“真正”也能出现在条件小句的句首位置②在很多情况下“真正”出现与否不会影响到小句的合法性或条件义的有无,但有时删去“真正”会大大影响小句的合法性(如18b和18c)。我们认为,句首“真正”的句法功能可能正处于向连词转化的过程中。事实上,“真正”在《海上花列传》中尚未出现在句首引导反事实条件句的用例,在真实条件句中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且这些小句中还都包含有显性的条件句标记。到了《双珠凤》中,以“真正”开头且不包含条件标记的用例就有所增加了。这或许可以成为“真正”逐步虚化的一个佐证。,引导真实条件句(18a)或反事实条件句(18b、18c)。例如:
(18)a.格末我坐末坐,真正传染着疥疮,我要掘脱唔笃爷格祖坟。那么我坐归坐,真正传染到了疥疮,我要挖掉你爹的祖坟。(《双》)
b.有句闲话叫开口勿见四两肉。其实是说说罢哉,真正开仔口要少脱四两肉,伲说书热天一回书说下来,人呒不,只剩一副骨头哉。有句话叫开口不见四两肉。其实是说说罢了,真正开了口要少掉四两肉,我们说书的每天一回书说下来,人没有,只剩一副骨头了。(《双》)
c.今朝阿哥转来,跳跳蹦蹦快活得来,真正阿哥死脱,伲个阿琏勿知要哭得哪哼伤心。今天哥哥回来,(阿琏)蹦蹦跳跳很快活,真正哥哥死了,我们的阿琏不知道要哭得如何伤心。(《双》)
在这两种条件句中,“真正”的意思都可以解读为“如果真的”。由于“如果真的”的会话涵义(implication)是“(至少现在)不是真的”,因而容易虚化为专门的反事实标记。这两种以“真正+VP1+VP2”形式出现的条件句在三部著作中的使用情况如表7所示:
表7 《海》《双》《描》中“真正+VP1+VP2”形式出现情况
我们发现,“真正”引导条件句时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真正”引导的条件句往往是对前一语句或分句的补充说明,一般不能脱离语境独立表达推理关系。在内容上,它表达的或者是在前句基础上进行的假设(如18a),或者是在与前句内容相反的情形下进行的推理(如18b、18c)。“对前句进行补充说明”这一功能导致了“真正”句是否表达反事实推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句的内容。例如:
(18’)c1.今朝阿哥转来,跳跳蹦蹦快活得来,真正阿哥死脱,伲个阿琏勿知要哭得哪哼伤心。今天哥哥回来,(阿琏)蹦蹦跳跳很快活,真正哥哥死了,我们的阿琏不知道要哭得如何伤心。(《双》)
c2.阿哥勿晓得阿转得来,真正阿哥死脱,伲个阿琏勿知要哭得哪哼伤心。①对比例句由笔者自拟。哥哥不知道回不回得来,真正哥哥死了,我们的阿琏不知道要哭得如何伤心。
c1中“真正”前的语句表达了一个真命题,“真正”后的条件内容与该命题内容相反,因此“真正”引导了一个反事实条件句。c2中“真正”前的语句不知真假,其后的条件内容同样无法确定真值,因而它引导的是一个真实条件句。也即随着语境的变化,同样的一个“真正”句既可能是一个真实条件句,也可能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因此,我们认为“真正”虽然可以引导反事实条件句,但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反事实标记②表7显示,《描金凤》中“真正”只用来引导反事实的条件句。但是全书中“真正”引导条件句的情况仅一例,因而我们暂时不能认定“真正”只能表达反事实意义。。
3.否定词+VP1+ VP2
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是与事实相反情形下的推理,因此,表达反事实义最直接的方式是对事实进行否定。苏州话中可以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否定标记有:呒不(没有)、勿曾(没有)③“呒不”用于对体词性成分的否定,“勿曾”是对表达动作或变化的谓词性成分的否定。、勿(不)。它们可以出现在条件小句的句首,引导一个反事实的条件句。例如:
(19)a.今朝的事体,倷阿要谢谢伲,呒不伲两家头帮忙,倷官司亦要吃哉!今天的事情,你要不要谢谢我们,没有我们两个人帮忙,你就要吃官司了!(《双》)
b.钱厾珓一看,凭良心讲,格个女婿几化好,我真个拆滥污。勿去攀拨格读书人几化好。钱厾珓一看,凭良心说,这个女婿多么好,我真是把事情搞砸了。不去(把女儿)攀亲给那个读书人多好。(《描》)
c.勿曾拜末覅说起,拜过仔就勿要紧。故是倪明明白白正经事体,无拨啥对勿住人个场花。没有拜过(姐妹)的话就别说起,拜过了就不要紧。这是我们明明白白的正经事情,没有什么对不住人的地方。(《海》)
例19中除了c句之外,结果小句都以肯定形式出现。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否定词+VP1+VP2”式反事实条件句中的VP2(即结果小句)都以否定形式出现。这是“否定词+VP1+ VP2”可以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特点。通过考察《海》《双》和《描》三部著作,我们共得到了51例以“否定词+VP1+ VP2”形式出现的反事实条件句,其中结果小句表达否定意义的有23例,占45.1%。这些结果小句既可能通过显性的否定标记来表达否定义(“勿+VP”或“呒不+NP”),也可能以反问等蕴含着隐性否定的句式出现。例如:
(20)a.总是耐自家勿好,耐到新街浪去做啥?耐勿到新街浪去,俚哚阿好到耐栈房里来打耐?总是你自己不好,你到新街上去干什么?你不到新街上去,他们能到你住的客栈里来打你吗?(《海》)
b.文必正哈哈一笑,想我亦勿是老虎,为啥看见我就逃呢?倷勿逃倒呒啥,唔笃逃,我倒要看看来。文必正哈哈一笑,心想我又不是老虎,为什么看见我就逃呢?你不逃倒没什么,你们逃,我倒要来看看了。(《双》)
然而,“否定词+VP1+ VP2”表达的并不都是反事实条件句,例如:
(21)a.耐也多少吃一口,阿好?耐勿吃,耐无娒先要急杀哉。你也多少吃一口,好吗?你不吃,你妈妈先要急死了。(《海》)
b.我勿去,俚笃拿我拉拉扯扯勿等样的,还是识相点,去吧。我不去,他们拿我拉拉扯扯的不好看,还是识相一点,去吧。(《双》)
c.倷勿去,和尚要勿开心格。你不去,和尚会不高兴的。(《描》)
事实上,这种“否定词+VP1+ VP2”被用来表达真实条件句意义的情况更为多见。如表8所示:
表8 《海》《双》《描》中“否定词+VP1+ VP2”使用情况
因此,我们认为“否定词+VP1+ VP2”虽然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常用形式,但否定词显然不是反事实条件的显性标记。
4.VP1+末+VP2
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有时也会以“VP1+末+VP2”的形式出现。“末”是苏州话中的暂顿语气词,它通过延长句中某些词语或分句的最后一个音节来表示对该词语或分句的强调,以便考虑后面要说的内容①详见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第106页。。“末”作为暂顿语气词常与假设连词、时间副词“早”等可以表示假设义的成分搭配使用,共同出现在反事实条件句中。例如:
(22)a.双玉末陆里要人教!倘然是倪教个末,单有教俚做生意,无拨教俚噪个啘!双玉哪里要人教!倘然是我们教的话,只有教她做生意,也没有教她闹的呀!(《海》)
b.要是无拨末叫无法子。像四老爷,就年势间里多下来用用末也用勿完啘。要是没有的话叫没办法。像四老爷,就是一年里多下来的(那些)用用的话也用不完啊。(《海》)
c.早晓得耐要去上俚哚当水(末),倪倒勿如也说是清倌人,只怕比仔陆秀宝要像点哚。早知道你会上他们的当,我们倒不如也说是清倌人,只怕比陆秀宝要更像一点。(《海》)
d.有仔客人(末),倪也勿叫耐吃酒哉;为仔无拨了,来里说啘。有了客人,我们也不叫你喝酒了;就是因为没有(客人),才在这儿说(叫你来喝酒)呀。(《海》)
e.勿然(末)去也无啥,故歇拨耐猜着仔,定归勿去。不然的话去也没什么,这会儿被你猜着了,就绝对不去了。(《海》)
f.耐勿是吃醋末,教我到对过去做啥?你不是吃醋的话,让我到对面去干什么?(《海》)
(23)a.双玉末陆里要人教!是倪教个末,单有教俚做生意,无拨教俚噪个啘!
b.无拨末叫无法子。像四老爷,就年势间里多下来用用末也用勿完啘。
c.晓得耐要去上俚哚当水末,倪倒勿如也说是清倌人,只怕比仔陆秀宝要像点哚。
d.有客人末,倪也勿叫耐吃酒哉;为仔无拨了,来里说啘。
同样,“VP1末VP2”也可能是一个真实条件句,其性质主要取决于VP1的真假,而VP1的真假则主要取决于语境。例如:
(24)我总归赤心忠良去寻,寻着末马上领得来。我总归赤心忠良地去找,找着了马上(把他)领过来。(《双》)
跟其他条件标记不同,“仔”“勿”和“早”“真正”是构成反事实条件句意义的必有成分,而“末”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表示停顿,突出前面的成分是句子的话题。当句中有其他可以表示假设义的成分时(如例22),在分句尾加“末”可以使句子的语气更为委婉、和缓。也就是说,“末”并非句子语义的必有成分,通常情况即使被省略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或合法性②此时,这些条件句是否表达反事实推理主要取决于句中其他假设性成分的功能或语境,与“末”的假设功能关系不大。。但是在少数情况下,条件小句中也可以不出现假设连词、时间副词“早”、时态助词“仔”等成分,此时“末”就成为了句子的必有成分,一旦被删去,句子就不能成立(如例23)。再如:
(25)a1.李漱芳个人也忒好哉!做仔倌人也无啥要紧啘,为啥勿许做大老母?外头人是瞎说呀,我做李漱芳末,先拿说闲话个人拨两记耳光俚吃。李漱芳这个人也太好了!做了倌人也没什么要紧啊,为什么不许(她)做大太太?外头人是瞎说呀,我是李漱芳的话,先给说闲话的人两记耳光吃。
a2.*李漱芳个人也忒好哉!做仔倌人也无啥要紧啘,为啥勿许做大老母?外头人是瞎说呀,我做李漱芳,先拿说闲话个人拨两记耳光俚吃。
因此,暂顿语气词“末”与假设连词、时间副词“早”等成分类似,也可以参与反事实条件句的构成,形成“VP1末VP2”的句式。但是一方面“末”并没有参与句子反事实语义的构成,另一方面“VP1末VP2”可以被用来表达反事实条件句。因此“末”不是一个专门的反事实标记。
我们对《海上花列传》、《双珠凤》(第一辑)和《描金凤》三部吴语著作中的反事实条件句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六大类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基本句法形式。这些基本句法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经常在同一个反事实条件句中搭配使用。特别是句中有假设连词作为条件标记时,它们所引导的条件小句也经常采用“V1仔O1”或“否定词+VP1”的句法形式。而“末”作为暂顿语气词可以标示话题③根据Haiman: Natural Synta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条件小句就是话题。、表达和缓委婉的语气,更是可以比较自如地与另外五种句法形式结合。
另一方面,除了句首“勿然”“早(晓得)”能惯常地触发所在条件句的反事实解读外,其余的基本句法形式表达反事实意义大多需要语境的支持,并且它们在表达反事实义的频率上有所不同。其中,否定性连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又使它们所在的条件句在表达反事实义上有较高的可能性,而其它条件句形式表达反事实义的可能性则相对较低,且差异并不显著,如图1所示①图1基本根据反事实条件句的六大基本形式类表达反事实义的频率,进行了排序和比较。但是,由于“VP1末VP2”多与其他形式重叠出现,因而图1没有将这种形式纳入比较范围。此外,由于“副词+VP1+VP2”和“否定性连词+VP”两大类的内部差异较大,因而图1对这两种句法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和整合。:
图1 不同条件句形式表达反事实义的频率比较
可见,苏州话的反事实条件句虽然可以有多种句法表现形式,但是比较缺少专门的反事实标记。换句话说,从句法层面上来看苏州话中存在着许多可以表达“反事实”这一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但是很难说苏州话中存在着“反事实”这一语法范畴。
当然,本文的考察主要基于《海上花列传》《双珠凤》和《描金凤》三部受书面语影响较大的苏州话著作。事实上,对苏州话反事实条件句的认识仍有待对更多口语语料的考察。比如,强星娜(2011)、袁毓林(2015)等已经发现,苏州话口语中还存在着诸如“蛮好”“好日脚哉”等反事实句标记。但是,我们在上述三部著作中没有发现相应用例,因而没有将它们纳入讨论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0-18.
[2]韩邦庆.海上花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蒋严.汉语条件句的违实解释[M]//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蒋严,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强星娜.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标记表达的类型[J].中国语文,2011(2):155-163.
[8]王春辉.“假设性等级”与汉语条件句[J].汉语学报,2010(4):59-69.
[9]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邢向东.移位和隐含:论晋语句中虚词的语气词化[J].语言暨语言学,2007(4):1025-1041.
[11]袁毓林.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J].中国社会科学,2015(8):126-144.
[12]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丁邦新,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
[13]周良.双珠凤:第一辑[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14]周良.描金凤[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
[15]Terry Kit-fong Au.Counterfactuals:In reply to Alfred Bloom[J].Cognition ,1984,17(3):289-302.
[16]Alfred Bloom H. Caution-the words you use may affect what you say: a response to Au[J].Cognition,1984(17):275-287.
[17]Eifring H. The Chinese counterfactual[J].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8(16).
[18]Jesperson O. 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3.
[19]Hai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0]Liu L G. Reasoning counterfactually in Chinese: Are there any obstacles? [J]. Cognition, 1985, 21:239
[21]Randolph Quirk, Sidney Greenbaum, Geoffrey Leech, Jan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Beijing: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89.
[22]Sanford D H. If P, Then Q: Conditional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reasoning[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