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张素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科研社交网络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基于一定人际网络关系,以学术数据、信息、知识共享与交流为目的而形成的网络社区[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2]。其中,专业自媒体可以称为自媒体的2.0版,它主要由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都较强的那部分自媒体组成,并得到社交网络的资质认证和资源支持,目前已经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推行,并已取得不错效果,比如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头条文章作者、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构建基于专业自媒体的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模式,可以提高学术内容质量和数量、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活跃度、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进而解决科研社交网络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运营问题并没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内几乎没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当前我国主流的科研社交网络普遍存在着优质内容匮乏、用户活跃度低等问题,并陷入经营困境。优质的学术内容是科研社交网络的竞争优势,学术内容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综上所述,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与一般的社交网络相比,科研社交网络在内容上更加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作为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科研社交网络在内容上也兼具其他社交网络的一些特点。
科研社交网络立足于“科研”二字,为用户的科研活动服务,因此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知识性和专业性,进而产生了两个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络的特点:①用户数较少,用户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由于学术内容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较高,导致受众面较窄,用户一般都是来自某个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因此,与一般的社交网络相比,科研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普遍较少。又由于研究领域的差别,不同研究领域的用户之间缺少共同话题,导致用户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②内容的质量更加依赖意见领袖。限于知识背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普通用户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因此,与一般的社交网络相比,科研社交网络的内容质量更加有赖于意见领袖。科研社交网络上的意见领袖通常都是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专家,普遍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他们在科研社交网络上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生产的内容质量也较高,能够对普通用户的科研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科研行为产生较大影响[3]。因此,他们是专业自媒体的重要来源。但意见领袖的活跃度普遍不高,由于他们都是科研专家,科研任务较多,精力大多集中于实际的科研活动,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时长不足,使用频率也不高。此外,碍于身份的权威性,他们也不肯在科研社交网络上轻易草率地发表观点或评论。加之科研社交网络对意见领袖的激励力度普遍不足,导致他们的活跃度持续低迷,进而影响了科研社交网络上优质学术内容的数量。
意见领袖主要影响学术内容的质量,而普通用户则主要影响学术内容的数量。与意见领袖相比,普通用户并非某一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也没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因而他们使用科研社交网络的频率普遍高于意见领袖。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以及因身份相似性而产生的认同感[4],他们在科研社交网络上也更加活跃,更倾向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因此,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数量与用户的活跃度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用户活跃度越高,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也就越高,通过用户间的互动,比如相互评论、转发、跟帖等,可以生成大量内容,不断增加学术内容的数量。另一方面,学术内容数量的增加,又会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价值,提高对用户的吸引力[5],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活跃度,并由此形成一个正向反馈的循环系统。相反,如果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的数量难以保证,则会降低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价值,用户的使用频率也会随之降低,进而导致用户整体活跃度的低迷。用户整体活跃度的低迷,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内容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加剧学术内容数量的不足,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而用户活跃度的长期低迷以及优质学术内容数量的长期匮乏,最终会影响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导致很多科研社交网络的运营变得举步维艰。
自媒体时代的内容运营更加强调专业自媒体的重要性,专业自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的内容运营更加强调专业自媒体的重要性,专业自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主要呈现两个重要特点:①激励性生产,即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进用户的内容生产;②互动性生产,即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生成内容。首先,自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是一种激励性生产,即社交网络通过提供一系列激励措施[6],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包括专业自媒体在内的所有用户的内容生产热情,提高内容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社交网络上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内容。其次,自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还是一种互动性生产,即社交网络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强化用户间的联系和互动,并在用户的互动中完成内容的生产。特别是专业自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内容。专业自媒体在内容生产完成后,会吸引一些用户浏览和阅读,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不仅可以激发专业自媒体的内容创作灵感,促进内容的持续生产;还可以调动用户内容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其在专业自媒体生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生产”,生成大量的评论、点赞、跟帖等新内容。
自媒体的主体是普通大众[7],因此自媒体时代的内容传播以用户为中心,而不再是传统的以信息为中心,更加重视对用户的有效组织,强化用户之间的关联,重视“用户网络”的建设,而不再是传统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并认为“对用户的有效组织”比“对信息的有效组织”更重要。社交网络通过提供用户间可自由“关注”或“订阅”等功能,建立用户之间的关联,形成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形成“用户网络”。因此,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是多对多的网状结构[8]。通过“关注”或“订阅”功能,被关注用户生产的内容便可以自动推送到所有关注者那里,形成“用户主动关注+消息自动推送”的内容传播机制。此外,自媒体时代的内容传播还呈现出同步式互动传播的特点,内容的传播与反馈是同步、即时的[9],并通过用户间的互动,比如转发、转载等方式,实现内容在“用户网络”中的多级传播以及更广范围的传播。
自媒体对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运营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潜在影响,它可以直接提高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并间接提高用户活跃度和使用频率,从而使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专业自媒体可以直接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质量和数量。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生产方式属于激励性生产,即科研社交网络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高专业自媒体学术内容生产的积极性。由于专业自媒体生产的学术内容质量普遍较高,通过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专业自媒体学术内容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加科研社交网络上的学术内容数量。此外,由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生产方式还属于互动性生产,专业自媒体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学术内容生产积极性,还可以充分调动用户生产和传播学术内容的热情。专业自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内容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内容,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专业自媒体可以间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及其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专业自媒体本身具有较高的活跃度,通过与用户的高频率互动,可以调动用户使用科研社交网络的热情,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并激发用户进行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此外,由于专业自媒体可以直接提高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并形成在学术内容分布上的马太效应,因此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价值以及内容的学术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用户而言,科研社交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为解决科研活动中产生的信息需求,用户会转而通过科研社交网络满足自身的科研信息需求,比如检索和浏览专业自媒体生产的学术内容,或者直接与专业自媒体取得联系,通过咨询等互动方式进行交流讨论,这些都会不断提高用户的科研社交网络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
专业自媒体对科研社交网络商业价值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用户和内容是科研社交网络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科研社交网络而言,用户的注册数、活跃度和访问量以及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都是衡量其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其包括广告收益在内的收入。由于专业自媒体的存在,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活跃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会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此外,专业自媒体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用户流量和学术内容的商业变现方式,比如广告位出租、广告植入、专业自媒体的付费问答、学术内容的付费阅读全文、学术内容的打赏等,这些都会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运营收入,完善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并彻底改善其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
由于专业自媒体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运营模式,设计出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运营能力。
学术内容运营模式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依据科研社交网络的学术内容特点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内容运营特点,在科研社交网络的用户中打造出一批专业自媒体,并充分发挥专业自媒体在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发挥专业自媒体在生产优质学术内容方面的主体作用。以此为基础,带动更多的普通用户阅读、生产和传播学术内容,提高科研社交网络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使用频率,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从而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学术科研需求,又促进了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用户与科研社交网络的“双赢”。
基于用户、内容和商业价值之间的生成关系(用户生成内容、内容产生商业价值),设计出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运营模式。结构和要素是学术内容运营模式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该模式中,核心要素包括用户、内容、商业,三种要素依据生成关系按层级分布,核心层是用户层,中间层是内容层,最外层是商业层。由于整个模型在结构上近似于一颗层层剥开的洋葱,因此称为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见图1。
图1 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
5.2.1 用户层的设计
用户层的主要设计任务是构建一个以专业自媒体为中心的“用户网络”。根据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用户层是该模型的核心层,主要由专业自媒体和普通用户构成。专业自媒体是所有用户中生产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都较高的那些用户,他们是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引擎”,在“用户网络”中处于中心节点的位置。用户层设计的关键就是在用户中打造一批专业自媒体。为此,科研社交网络首先需要制定出专业自媒体的准入条件,并将符合相关标准的用户遴选出来,依照双方意愿签署相关合作协议,给予相关资质认证,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使其完成从用户到专业自媒体的转变。普通用户通过相互关注或订阅的方式建立彼此的信息关联,搭建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形成并不断完善“用户网络”。科研社交网络按照“用户主动关注+消息自动推动”的信息传播机制,强化用户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学术内容可以更加畅通地在用户间传播,提高信息流动效率。为了强化专业自媒体与普通用户的联系,科研社交网络可以打造“粉丝效应”,塑造专业自媒体的人格化魅力,普通用户通过关注或订阅专业自媒体的方式,逐渐成为专业自媒体的粉丝。通过打造“粉丝效应”,普通用户紧紧围绕在专业自媒体的周围,并与专业自媒体进行包括信息交流在内的各种互动,见图2。
图2 用户层的设计
5.2.2 内容层的设计
内容层的主要设计任务是建立一个以信息的有序化为中心的“学术内容网络”。在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中,内容层是中间层,是在用户层的“用户网络”基础之上形成的“学术内容网络”。“学术内容网络”是以专业自媒体生产的学术内容为中心,并包含了所有用户生产的学术内容的信息网络,它突出不同学术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通过合理的信息组织和排列,呈现给科研社交网络的所有用户。在学术内容的组织上,科研社交网络需要根据用户多样化的科研需求,提供多种学术内容组织方式,不仅可以按照学科或主题进行组织,还可以按照内容生产者进行组织,从而形成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分布的马太效应,便于用户进行查找和检索。在学术内容的呈现上,尤其是用户的首页设计上,应突出显示学术内容的生产者,将用户已关注或已订阅的内容生产者的学术内容,按照时间等顺序进行排列并呈现给用户,形成从“内容生产者→内容”的信息呈现方式,而不再是原来的按照内容主题进行排列,这是自媒体时代内容呈现的重要特征,已经在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网络的用户首页上得到广泛应用。在专业自媒体生产的学术内容的基础上,普通用户通过多种互动方式进行学术内容的传播和“二次生产”,比如转发、评论、跟帖和点赞,不断增加学术内容的数量,完善“学术内容网络”。
5.2.3 商业层的设计
商业层的主要设计任务是构建一个以专业自媒体及其学术内容的商业价值开发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中,商业层是最外层,是在用户层的“用户网络”以及内容层的“学术内容网络”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商业生态系统”。一直以来,商业模式设计的不成功一直都是制约科研社交网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充分挖掘专业自媒体及其生产的学术内容的商业价值,不断丰富学术内容的商业变现方式,从而形成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用户和学术内容是科研社交网络的核心资源,也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比如用户活跃度是衡量其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科研社交网络的广告收益。商业层设计的关键是“内容付费”。回顾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内容付费”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比如用户付费阅读全文、用户对内容的打赏、用户付费提问等。在未来,内容付费方式的创新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并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这些内容变现方式看似无章可循,但本质都是基于专业自媒体及其生产的学术内容。此外,商业层的设计任务还包括对专业自媒体的物质激励措施的设计。专业自媒体应参与科研社交网络的收入分账,并根据其生产的学术内容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等量化指标建立专业自媒体的物质激励制度。
运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科研社交网络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学术内容运营功能。在用户层的功能设计上,围绕专业自媒体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专业自媒体的身份认证功能、身份识别功能、粉丝互动功能等。围绕普通用户设计的功能主要是为建立用户间的信息关联,并形成信息传播的渠道,比如用户间可自由单向关注或订阅的功能、关注后可自动推送消息的功能。在内容层的功能设计上,为促进学术内容的生产,科研社交网络应提供简便易用的文字编辑工具以及丰富的互动功能,比如评论、跟帖、点赞。为促进学术内容的传播,科研社交网络可提供学术内容的转发、转载、分享链接、API功能等,实现学术内容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在商业层的功能设计上,为充分挖掘专业自媒体及其学术内容的商业价值,科研社交网络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变现功能,比如用户付费问答、学术内容付费阅读、学术内容打赏、学术内容的广告植入、出租专业自媒体主页的广告位。为方便用户支付,科研社交网络需接入当前主流的支付工具,简化支付流程,并兼顾支付的安全性,优化用户的支付体验。
科研社交网络应在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基础上,明确学术内容运营的目标、过程及结果,以确保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运营模式的顺利运行。
5.4.1 运营目标
学术内容运营的直接目标是不断增加科研社交网络上优质学术内容的数量,最终目标是实现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科研社交网络首先应充分发挥专业自媒体在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高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生产效率。同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专业自媒体与普通用户的互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提高普通用户的活跃度及其参与学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术内容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对科研社交网络而言,用户和学术内容均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用户活跃度的提高以及优质学术内容数量的增加,能进一步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增加营业收入并改善经营状况,从而最终实现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4.2 运营过程
“洋葱模型”在学术内容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和资金的流动,信息流与资金流互相关联,在用户层、内容层和商业层之间有序流动。
(1)信息流的运行。在信息流的运行方面,信息流的主要渠道是用户层的“用户网络”,通过构建起的以专业自媒体为中心的“用户网络”,专业自媒体生产的学术内容可以有序地流向其他用户。在信息流的流动机制上,主要利用“用户主动关注+消息自动推送”的信息传播机制,只要关注其他用户,便会自动接收其生产的学术内容。在信息流的流动路径上,信息流的起点是专业自媒体,优质的学术内容由用户层的专业自媒体生产并流向了内容层,成为内容层的“学术内容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流从用户层流向了内容层。通过“用户主动关注+消息自动推送”的信息传播机制,这些学术内容可以被自动推送到用户层的其他用户那里,信息流又从内容层流向了用户层。学术内容被接收后,这些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跟帖或转发等互动方式,对其进行“二次生产”或进一步传播,生产出的新内容再次流向内容层并成为“学术内容网络”的一部分,信息流又从用户层流向了内容层。同时,这些新内容也可以被更多的用户接收,并进行进一步生产和传播。因此,信息流在用户层与内容层之间持续流动,学术内容的数量持续增加,见图3。
图3 信息流的运行
(2)资金流的运行。在资金流的运行方面,资金的流动效率主要取决于用户活跃度、优质学术内容的数量等因素。在资金流的流动方向上,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动方向刚好相反,主要从学术内容的消费者流向学术内容的生产者。在资金流的流动方式上,资金流主要作为信息流的一种经济反馈,即当信息流从学术内容生产者流向学术内容消费者之后,学术内容消费者会对其做出一定的反馈行为,包括付费阅读全文、学术内容的打赏、用户付费提问等,此时资金流便会从学术内容消费者流向学术内容生产者。在资金流的流动渠道上,主要借助用户层的“用户网络”,并通过商业层的“商业生态系统”,确定学术内容的付费形式和支付方式。在资金流的具体流动路径上,起点是学术内容的消费者,在其接收学术内容之后,会根据商业层的“商业生态系统”决定是否付费以及确定付费形式并进行支付,此时资金便会从学术内容的消费者流向学术内容的生产者,见图4。
图4 资金流的流动路径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社交网络之一,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00万,注册用户主要来自硕、博士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人员[10]。通过网络调查和实际使用体验发现,小木虫在学术内容运营上的核心理念依然还是“以信息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学术内容运营的主要特点是将学术内容按照其学科或主题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列,形成不同的信息板块,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庞大和完善的学术内容网络。
小木虫在学术内容运营上的主要优势是“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并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形成不同的信息板块,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也较强。小木虫学术内容运营的主要问题在于运营理念上依然认为“对信息的有效组织”比“对用户的有效组织”更重要,没有把握住社交网络“用户大于内容”和“互动大于创作”的内容运营精髓,没有突出用户的重要性,用户之间没有形成关联性较强的“用户网络”;没有突出互动的重要性,在用户互动的激励和功能设计上存在诸多不足。总之,小木虫并没有顺应自媒体时代内容运营的发展趋势,导致用户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信息板块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新内容较少,内容的学术性和质量也难以保证。由于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均难以保证,进而导致小木虫对用户的吸引力也随之变小,用户的使用频率减少,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学术内容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既有问题,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小木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顺应自媒体时代内容运营的发展趋势,小木虫应构建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运营模式,即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以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用户层的模型和功能设计上,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500万注册用户的潜力,从中遴选出一批生产学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都较突出的核心用户,并针对这些用户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打造出一批由核心用户组成的专业自媒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用户间可自由单向关注或订阅的功能,强化用户之间的信息关联,形成一个以专业自媒体为中心的“用户网络”。在内容层的模型和功能设计上,为促进学术内容的生产,应围绕专业自媒体和普通用户设计和提供一系列功能,包括专业自媒体的身份认证功能、文字内容编辑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用户互动功能等。为促进学术内容的传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用户主动关注+消息自动推送”的信息传播机制,并提供一系列功能实现学术内容的高效传播,比如内容转发功能、内容评论功能、内容阅读信息统计功能等。为优化学术内容的呈现,应在内容呈现上进一步突出学术内容的生产者,并在用户首页上增加根据内容生产者进行学术内容排列的功能。在商业层的模型和功能设计上,应充分发挥专业自媒体及其学术内容的商业价值,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内容付费形式,不断丰富小木虫的内容变现功能,比如专业自媒体的付费问答功能、学术内容的打赏功能、学术内容的付费阅读功能等。在支付方式上,除可自建支付平台外,还应接入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优化用户的支付体验。
科研社交网络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工具,应在用户的科研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相反,很多科研社交网络在运营上举步维艰,无法有效支持用户的科研活动。由于专业自媒体在内容运营上的诸多优势,同时也在一些社交网络上取得了成功,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专业自媒体的学术内容运营模式,即学术内容运营的“洋葱模型”。但任何一种理论上的模型都应接受实践的验证,在“洋葱模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科研社交网络的具体类型及其用户特征,对模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此外,模型也需要在学术内容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激励措施、互动方式、学术内容呈现等方面,从而不仅实现“洋葱模型”与既有学术内容运营模式的有机融合,发挥学术内容运营的传统优势;同时还能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科研需求,提高科研社交网络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并最终实现科研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来稿时间:2017年6月)
参考文献:
1.张素芳,张晓晓.科研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36-41.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4-138.
3.THELWALL M, KOUSHA K.Academia.edu: social network or academic network?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4):721-731.
4.CHIU C M, HSU E.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3):1872-1888.
5.王曰芬,贾新露,傅柱.学术社交网络用户内容使用行为研究——基于科学网热门博文的实证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6(6):63-72.
6.周艳.解析互联网媒体的内容运营和广告营销新模式[J].现代传播,2011(12):105-109.
7.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25-27,30.
8.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20-22.
9.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109.
10.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EB/OL].[2017-03-15].http://much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