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垦第.弗朗什孔泰大学,贝尔福 90000)
随着对工业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旧工厂演化为另外一种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人们也更加能够欣赏这些“遗产”之美。近年来,工业遗产已经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那些形态各异的废旧器械或构筑物中获得各自独到的美学感知。
只要工业活动没有终结,就会不断有新“遗产”产生。工厂的关闭或搬迁,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这些正在造就人类工业文明的新记忆。事实上,后工业化时代并没有真正的结束,在这期间,一直有新的废弃工业场所在产生。幸运的是,这些旧设备和工业建筑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被直接拆除或毁坏。信息与媒体时代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电视节目、网络和报纸的宣传,是它们走进大众视野的捷径。有了这些媒介,即使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或政策辅助,公众仍然有机会为保留这些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这些遗产的经济价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挖掘,例如作为旅游对象,他们被改造为工业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或创意产业园。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些场所已经成为科学与技术之旅的重要目的地和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场所。虽然工业遗产改造欣欣向荣、成果丰硕,但保护内容仍然有些以偏概全。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演进,工业遗产的分布也越来越广泛,构筑物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不起眼的废旧厂房分布在偏远荒芜的地区。在现有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这些厂房通常是被直接拆除的。尽管那些遗产保护项目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曾经也采取过相似的措施。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有西方学者认为,“如果某个工业旧址没有受到任何保护,无论给出何种原因加以解释都是值得质疑的”[1]。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学界已经提出“不论是对于20世纪初的旧工厂,还是16世纪的废墟,甚至是一座中世纪的城堡,评估与考量应该是平等的”[2]。因为这些工业旧址丰富而全面地记录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轨迹,保存这些深刻而有型的工业记忆应该成为一种公共事业。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很可能是一个非物质技术的时代,我们将会庆幸保存了这些遗产。他们不仅是人类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还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历史的参考基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仅仅是保存和维护具有历史和审美价值的构筑物、场所和设备,然而还有一些其他工作内容重视度不够,具体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内容:①收集和整理已经被遗忘的行业历史遗存,从而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运作机制;②修复废弃的设备以及恢复其使用功能;③记录并保存工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和经验;④通过上述措施来尽可能多地展示过去的生产活动和工作情况。
从整体来看,这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比较抽象,并不是有型的实物。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反映人类工业活动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信息的研究、保存和归档是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因此,收集与整理这些信息资源也应纳入遗产保护任务中。
换一种思维来讲,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件的整理与归档行为。有形的遗存可以被看作是三维的文件,这些物件可能是一栋建筑也可能是一件设备,他们通过自身结构、表面质感和内在材质传递出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历史信息,是记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就是通常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最被重视的部分。然而,除了这些“实物证据”外,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都应该被充分考虑和重视[3]。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遗产,都应被整理归档,并以文件记录的形式呈现[4]。在ICOMOS①ICOMOS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缩写,全名为“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该协会总部位于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委员会。和TICCIH②TICCIH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的缩写,全名为“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成立于1973年。共同通过的“都柏林原则”[5]中强调了现有历史文件的脆弱性,并呼吁查找遗漏的遗产信息。通过有效的调查和研究,使得更多新的历史数据得以保留。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①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工业建筑或历史遗迹,包括用于生产的设备和记录生产的相关文件;②制定综合的清单来记录建筑物、场地、景观、图纸、文件、档案以及相关的非物质遗产,用以确保保护策略的有效性和完整性;③法律和行政框架必须允许官方能够及时干预在遗址地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从而防止建筑被拆除或机器设备、文件及其他相关物件被损毁;④对于某个工业场所或工业建筑的废弃案例,整个过程应该被记录下来并形成文件。特别是在某个构筑物或机器被拆除时,应该充分记录它们的形态、运转方式以及在整个工艺中的地位和作用。必要时,还要做口头的记录,采访曾经从事生产活动的相关人员,将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手写或印刷的书面材料。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很好的遗产信息呈现方式。除了这些已有的资料外,纪录片也可以作为历史证据,而且比书面材料更加生动形象。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观察、测量、采访和分析。这些正是收录遗产信息要做的工作。根据历史学家Catherine Manigand在她文章中的阐述,纪录片的制作要以下几点作为目标∶:①明确生产活动的具体位置;②按照时间顺序,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回放并重现他们的生产活动;③充分理解场地的基础设施和每一个特定结构的工业构筑物;④明确工业活动演进过程中的经济决定因素。
事实上,像大部分学科一样,工业遗产保护议题也可以在工商业、金融企业的档案中寻找到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纪录片的制作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纯粹记录一个工业遗址地。但这些存在于其他领域的视频资料已经成为记录工业遗存的重要载体。由这些工业活动所产生的“记录”,不仅是对其自身的历史和技术变化的阐释,而且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政治乃至文化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记录产生于工业遗产的鉴定和研究过程,成为后人最具价值的研究依据。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输以文字或图像为主要呈现形式,并存在于工业活动的每个环节。因此,全面抓取遗产信息,可以从工业活动过程中汲取灵感。捕捉整个生产流程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后人可全面了解各行业的生产行为,这正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任务的所在。而记录工业行为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式考虑,即“某人在某处生产某物。”因此,对遗产信息的抓取可以从生产者、生产介质、生产场所和产品这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要点都被囊括进去。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活动所涉及的重要元素。据此,可以梳理出遗产保护过程的每个部分,防止产生遗漏。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清晰地了解到前几代人的生产活动,从而让他们对工业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有全面的认识,而不单单是欣赏几栋工业建筑或旧设备。这些综合的历史数据是人类工业活动痕迹的最好记录,如果只是被部分保留,那么被忽视的部分可能会被时间删除,这将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
图1 遗产信息的抓取(来源:作者自绘)
在工业考古学的领域中,印刷的纸质文件、图像资料和遗存的工业构筑物一样不可或缺。TICCIH 在阐释工业遗产概念中就提到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工业遗产,并对他们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对于“无形的”工业遗产,其来源除了书籍和图像资料以外,Catherine Manigand在她的文章中提出了共有6类历史资料可予以考虑[6]:①体现出地理地形信息的制图资料;②来自政府或法院档案的税收资料;③来自国家或私人档案的公证书、注册记录和财产基金;④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商业档案资料;⑤图片资料;⑥公共或私人机构制作的纪录片。
以上资料可以丰富工业遗产档案的建立。但筛选这些文档数据,从中抽取出重要且必要的部分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广泛的信息来源中提取精华的部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此,历史学家Hilda Coppejans给出了一些答案。她认为以下几类资料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第一类是企业档案中的文件资料,包括涉及公司营业、融资和投资行为的企划报告、产权证书,工厂的生产规范以及生产计划和总结报告,商务信函以及利于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第二类是生产或建设活动相关的资料,包括新建筑物建设或改造过程中的工程图纸,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记录,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的图纸和购买合同,在制造活动中涉及的文件、专利,工人的就业合同以及为工人提供的福利项目,工人宿舍、食堂和卫生设施的相关情况。除此之外,一些印有抬头的信件、收据或是企业印刷品也传递了重要信息,它们很可能包含反映企业文化的LOGO或标语。产品的样本可以告诉我们当时所生产产品的颜色和质量等信息[7]。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文件也可以被考虑,例如商业展览记录、产品目录和企业年鉴。丰富而强大的信息库可以提供一个内容充实的遗产档案。总的来说,信息与资料的筛选要考虑到它们是否反映出了特定时期的工业文化。
事实上,在后工业化时代,不仅仅是工业活动留下的物质痕迹在逐渐消亡,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也正在被社会遗忘。往往一个公司或工厂在关闭之后,他们有权利自行处理以前的财务记录、生产相关的图纸以及一些技术文件。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资源是被直接销毁的。
尽管一些西方的遗产保护组织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企业宣告破产之初,相关人员就已经及时的采取了文件资料的救援行动,但这样的行动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而这种救援行动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正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所欠缺的。
通过分析西方的经验不难发现,这种保护行动在执行时往往非常紧迫,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初步的调研,救援工作往往是无序而随机的。在庞大而冗余的信息资料面前,保存全部的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选择标准,才能更高效地留存有用信息,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起更完善的信息档案。西方已经有学者呼吁,应对这类“抢救行动”制定出一个系统而科学的方法体系[8]。
值得借鉴的是,一些组织和机构已经实践了许多有价值的抢救行动。不但及时地保护了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文件或档案,同时在后期的资料维护、整理和归档过程中也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组织有些是自发成立的,由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或研究机构等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研究机构和那些工业遗址可能有很大的相关性,他们是潜在的资金来源[9]。这也是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特别值得注意的部分,只有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可持续的保护提供基础和前提。
遗产的保护除了要留意这些多种多样的可以提取的文档信息之外,还应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学科交融在一起的领域。因为,在场地认知过程中,涉及了地理、历史、技术、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甚至是地质学以及植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0]。工业遗产保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活动。跨学科的特征体现于,既能够很好地甄选机器设备又能够深度解读场地,在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使旧的工业区得到有效活化。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共同协作和研究。然而,学科的交叉也提供了一些挑战,当看待同一个问题时,不同领域的视角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跨学科团队来负责遗产的抢救与甄选工作。
这样一个服务于遗产保护工作的跨学科团队可以由机械专家、考古学家、计算机领域的专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图书管理人员、档案工作者以及从事遗产研究领域的工作者组成。而在当今中国大多数的后工业城市中,这样的团队并不存在,遗产的认定、保护和开发由多个职能部门来执行,责任不明、利益划分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建立一个跨学科团队是必要而紧迫的。
遗产保护学家Maurice Daumas提出,跨学科的研究,可有效地融入到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中。不同领域的共同协作有助于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标准用来做场地研究,从而建立起完备的工业遗产档案,甚至是国家级别的信息库[11]。对于这些档案和数据库,将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管理,以实现合理高效的调用。在某种情况下,这些档案文献学家的重要性将被凸显出来。例如对一些大型工业建筑的去留问题,决策往往需要具有时效性,只有及时找到他们的新功能和用途,才可以挽救它们。Marie Nisser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遗产数据库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当这样一个框架被构思出来之后,档案文献学家在为遗产保护工作时就可以更加清晰而严谨地剥离出次要内容[12]。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构想尚未完全实现。因为,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学科的交融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所以,对于文献档案学家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多样化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整合、分类与调用,从而更好地运用于遗产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城市大数据已经开始影响城市的规划和未来发展。工业遗产源于城市的演进过程,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所以,工业遗产信息化和模型化也未尝不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方向。如何建立起信息模型、开发合理的调用方式以对庞大的遗产数据库进行管理?如何保证这些信息在调用过程中的高效性?遗产档案该以何种形式建立以及他们的保存时间?谁来维护这些遗产数据库的自动化搜索?哪些组织和机构可以支持遗产数据库的建立?这些问题都将是未来工业遗产保护议题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现有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和已完成的保护案例中不难发现,有形遗产的保护与复活实践已经趋于完善。但对于某些案例,档案与记录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工业活动见证。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钻井平台,他们大多位于遥远的海域,有些已经运行多年,不能继续运转或被保留,又很难呈现给公众。对于这样的情况,研究、收集、处理和存储这类遗产信息是留存这段工业记忆的唯一途径。当然,这类工业遗产还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这样的纪录片将成为遗产数据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建立将是一种很有效的遗产保存工具。
从长远来看,无法保留的工业遗迹需要被记录下来。系统而全面地收录这些遗产信息,不仅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更需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跨学科的团队应该像历史学家一样,战斗在工业遗产保护的第一线。更重要的是,这些无形的历史信息不仅可以为日后的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指导,还可以让后人不断探寻人类工业文明的轨迹,审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存在令人遗憾和无法挽回的毁灭性行为,进而阻止它们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ANDRIEUX J Y.Les plus beaux lieux du patrimoine industriel[M].Paris:Michelin,2011:368.
[2] NIJHOF E,SCHOLLIERS P.Het tijdperk van de machine[J].Industriecultuur in België en Nederland.Brussels,1996(22):177.
[3]安晓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2):125-129.
[4] TRINDER B.Industrial archaeology:a discipline?[M].[s.l.]:LancasterCarnegie Publishing,2012:28.
[5] 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EB/OL][2017-11- 08].http://ticcih.org.
[6] MANIGAND C C.Les sources du patrimoine industriel[M].Paris:L'Inventaire g é n é ral,1999:12.
[7] BUCHANAN R A.Industrial archaeology in Britain[M].London:Pelican,1974:28.
[8]KATRIEN,VANBRABANT,HANDELSCAT ALOGI.David J Reclame als bron voor de geschiedenis van de technieken[J].Erfgoed van Industrie en Techniek,2007(1):2-11.
[9] CHRISTINE D,CÉDRIC P,INDUSTRIELLES Q.Comment g é rer les collections d' un mus é e de l'industrie?[J].L' invitation au mus é e, 2011,25(1):13.
[10]CRULJ.Bilan de 40 ann ées de sauvegarde du patrimoine industriel en Wallonie(1975—2015)[J].Des Usines et des Hommes:[s.n.],2015(6):31.
[11]Soc ié té Nationale de Crédit a l' Industrie,Crédit Communal de Belgique[R].Bruxelles,1975:80.
[12]DAUMAS M,DAUMAS M.L'archéologie industrielle en France[M].Paris:R.Laffont,198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