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重型牵引车后桥稳定杆前翻故障分析及整改

2018-05-24 03:26徐垒甘林贾大权
汽车实用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板簧吊架端部

徐垒,甘林,贾大权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汽车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22)

前言

当车辆行驶在不平整路面或转弯时,车身将会发生倾斜。为了车身的侧倾量,常在悬架中布置横向稳定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稳定杆会随悬架的状态而运动。为保证稳定杆正常工作,要求其在整个运动轨迹中无死角。

某重型牵引车在通过“双减速带”(如图1所示)时发生后桥稳定杆前翻,稳定杆无法回位而丧失了原有功能。针对此问题,本文章分析分析其故障原因,并对设计标准进行校核和改进。

1 故障分析

1.1 故障发生模式

该重型牵引车驱动形式为6×4,后悬架采用平衡悬架结构,后桥稳定杆的连接形式见图2。

图1 双减速带

图2 后桥稳定杆连接形式

后桥稳定杆支架固定在车架上,其分别与后桥和后稳定杆吊架连接。稳定杆可绕后桥上的C点旋转,稳定杆吊架可绕其与后稳定杆支架的连接点A点旋转,后稳定杆与稳定杆吊架也可以绕两者的连接点B旋转。

以车架为参考,随着后桥向下运动,后稳定杆与稳定杆吊架支架的夹角逐渐增大,当两者的夹角达到180度(见图3),此时后桥中心到车架下翼面的垂直距离,用h1表示。

图3 后稳定杆与吊架连成直线

图4 后稳定杆前翻

后桥继续向下运动,后稳定杆在惯性作用下会继续向前运动,造成后桥稳定杆前翻,如图4所示。

1.2 理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后桥下跳到桥心与车架下表面距离为h1时,就可能造成后桥稳定杆前翻。故通过计算后桥下跳到极限位置(无稳定杆约束的情况)时后桥中心到车架下翼面的垂直距离h2,再与h1比较,就可以从理论上判断后桥稳定杆是否有前翻的风险。

通过对该故障车型悬架的运动状态的计算,可以得出以下数据:h1=461mm,h2=489mm。

两者比较:h1

通过对两数据的比较得知,在理论上该故障车型可能发生后桥稳定杆前翻的故障。

2 整改方案

为避免后稳定杆前翻故障的发生,要求 h1>h2,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整改。

2.1 减小h2

平衡悬架后桥向下运动到极限位置如图5所示。中桥板簧座与缓冲块接触并压缩 1/2,后悬架板簧前端与中桥门框式板簧座内侧上方接触,板簧后端与后桥门框式板簧座内侧上方接触。

图5 后桥向下跳动的极限位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减小后桥向下跳动的高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增加中桥缓冲块的厚度;

(2)增加板簧端部的厚度;

(3)减小中桥或后桥门框式板簧座的高度。

2.1 增大h1

根据图3可以可知,增大h1的方式为:

(1)增加后稳定杆支架的高度;

(2)增加后稳定杆吊架的长度;

(3)增加后稳定杆的长度(图2所示方向尺寸)。

以上三种方式均可增大h1,但第(3)种方式会减小后桥稳定杆的线刚度。

3 方案实施

考虑以上方案的可行性、简便性、对悬架结构的影响等因素,最终确定整改方案为:

3.1 增加板簧端部厚度

后悬架更换刚度相近的板簧,板簧端部从两片增加至 3片,端部厚度从20mm增加到40mm。采用该方案后,后桥下跳到极限位置时桥心到车架下翼面的垂直距离 h2=449 mm。

3.2 增加后稳定杆吊架的长度

后稳定杆吊架的长度从208mm增加到268mm,如图6所示。采用该方案后,后稳定杆与稳定杆吊架支架的夹角成180度时,后桥中心到车架下翼面的垂直距离h1=511mm。

图6 后稳定杆吊架

4 效果验证

按照以上方案对故障车型进行整改,整改后的车辆大批量排产,在通过“双减速带”时均未发生后桥稳定杆前翻的故障。且整改后车辆在市场上也未发生过后稳定杆前翻故障。

5 结论

本次整改首先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后桥稳定杆发生前翻故障的条件,以此为突破口找到稳定杆前翻故障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整改后车辆的验证效果说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王望予.汽车设计[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

[2] 阚萍.汽车构造与实例(下)[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

[3] 王霄锋.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

猜你喜欢
板簧吊架端部
大型水轮发电机绕组端部电晕问题探讨
板簧主片中心运动轨迹试验方法
基于整车综合性能的某板簧车后悬架优化分析
HCSR油船甲板强横梁端部通道开孔分析
岸桥吊具上架转销检测装置设计与应用
弹簧扁钢51CrV4端部开裂原因分析
秦山核电30万千瓦级机组主发电机端部发热改进措施浅析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纯电动客车板簧悬架异响分析及改进
复合材料板簧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