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在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选用。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0-0156-03
眼部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发生于眼部周围的常见皮肤疾病,当疱疹该种病毒侵入患者眼部周围神经时,且其可诱发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等多种疾病[1]。其中以角膜炎及眼睑炎的合并发生可能性最高,根据临床调查显示,带状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患者占据带状疱疹患者的60%[2],且极易复发,从而使得患者角膜存在瘢痕,轻者使之视力衰退,重者将会导致患者失明。而眼睛作为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视觉接收组织,如果存在异常,将会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随着近年来,带状疱疹性角膜炎发病率的提升,临床对于该种疾病的重视度相对提高[3]。而且,在近年来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该种疾病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反复发作。故而,在治疗该种疾病时,必须要以有效地治疗方案加良好地护理干预策略,方可取得最佳效果[4]。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中,使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效果较好。笔者选取本院相关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眼部帶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眼部带状疱疹合并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且为单眼发病。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7~73岁,平均(43.27±4.98)岁,右眼21例,左眼1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8~71岁,平均(43.16±4.76)岁,右眼22例,左眼18例。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给予常规的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
1.2.1 观察组 给予患者阿昔洛韦注射液0.5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l,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3次/d。同时,给予患者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肌内注射,1次/d,3~5 d后停药,适当给予患者胸腺五肽10 mg肌内注射,弥可保500 μg肌内注射营养神经。然后,采用眼部阿昔洛韦眼药水点眼,4次/d。易贝每2小时点眼1次。
1.2.2 对照组 除不加用糖皮质激素外,其他治疗方案与之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3 d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感消失,结膜充血消失,视力明显提高,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患者3 d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且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感相对缓解,结膜充血现象减轻,视力逐渐稳定化,随访1年复发次数<3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2.50%。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本身是一种皮肤疾病,但是由于其发病部位的差异,也会对患者的各个组织神经产生不同的影响。眼部带状疱疹是指发生于患者眼部周围的带状疱疹病症[6]。该种疾病本身是由水痘病毒感染所致,如果病毒侵入了患者的鼻眼部神经,就可能会导致角膜炎发生。水痘是一种以散在分布的水疱为特征、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长发于儿童。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的聚集性的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该种疾病的存在会使得患者眼部以及面额部,有明显的疱疹,且疼痛感强烈[7]。部分患者会出现全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等症状。同时,患者的眼部神经受到侵袭,导致角膜炎存在。通常来说,角膜炎存在于疱疹出现以后,尤其是鼻尖和鼻翼出现带状疱疹,其基本可以作为角膜炎发生的前兆。患者角膜炎发生后,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1)表层粗点状角膜炎;(2)上皮下浸润及钱币状角膜炎;(3)假树枝状角膜炎;(4)黏斑性角膜炎(mucous plaque keratitis);(5)神经麻痹性角膜炎(neuroparalytic keratitis);(6)盘状角膜基质炎[8-9]。不同角膜炎种类随着病程的延长,对患者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患者角膜炎不及时进行消除,将会影响其视力。严重时,将会导致患者视力消失。可以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对于患者的视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再加上疼痛感相对明显,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就目前而言,临床对于眼部带状疱疹性的认知相对深化。多数临床医疗工作者都能够肯定其发病原因,从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以抑制水痘病毒的扩散为主。这就使得在临床治疗时,过于注重消除疱疹,忽略了角膜炎的存在[10]。从而可能诱发的一系列后果。尤其是当前多数治疗方案的短期效果相对较好。但是,在后续护理措施上没有加以完善,从而使得患者疾病存在反复的現象。而反复发病后,其治疗难度上升,多数患者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得其存在一定的负性情绪。再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反复的发病会使得患者失明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临床主张在治疗该种疾病时,必须要以抑制病毒与消除炎症两个内容为主。即不可单纯的采用一种策略,必须双管齐下,方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视力恢复。常规治疗方案,没有就炎症的解除采用合适的药物,从而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角膜炎,视力功能障碍长时间存在[11]。一则影响患者的心情,二则长期的视力障碍,可能会使得其眼部神经受损严重化,导致治愈后依旧存在缺失。
糖皮质激素作为临床常用的药物,其目前也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中运用扩大。但是,临床不少医学工作者对于该药物的运用存在异议。其认为,糖皮质激素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化,病变范围扩大,皮肤损伤越加广泛,可诱发其他神经受损。为了保证临床工作的开展,笔者所在医院就糖皮质激素治疗眼部带状疱疹性合并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糖皮质激素早期的合理运用联合抗病毒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角膜炎的扩散,并且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消除局部红肿的现象,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12]。在用药的同时,加入胸腺五肽及弥可保注射液,能够使得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周围髓神经恢复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自然,对应的组织功能也会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以常规治疗方案为基础,加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该结果可以看出,糖皮质激素的加入,不会使得患者的病情严重化,能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极少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同时,加入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加入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治疗眼部带状疱疹性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选用。
参照文献
[1]刘蕾,肖伟,陶军,等.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94-2095.
[2]李艳丽,李国平,王炳亮.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141-142.
[3]薛红权.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5):94-95.
[4]李艳丽,李国平,韩勤,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6):133-134.
[5]张永平.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9):33-34.
[6]牟琳,李妍.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46-448.
[7]许冰.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5,36(11):148-149.
[8]桂红.糖皮质激素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690.
[9]许超.更昔洛韦联合加强龙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34(2):117-119.
[10]房传凯,沈明海,赫迪.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对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27):125-126.
[11]李富华.糖皮质激素在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中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4):322-323.
[12]许静.糖皮质激素联合贝复舒滴眼液对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5,28(3):555-557.
(收稿日期: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