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雨晴
说起青岛,大部分人会赞誉这个滨海城市盛产的啤酒和海鲜,而就在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青岛“电影之都”的称号。青岛和电影渊源颇深,1930年,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在青岛,一直以来国内影视作品都热衷于在景色宜人的青岛取景。这个城市海洋风貌外加山峦背景,理想的户外拍摄光源和大片尚未开发的自然空地,和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尽管如此,电影产业基础薄弱的青岛距离“电影之都”仍有很大差距。半年后的今天,这个中国北方城市有了一个全新起点。4月28日,耗时4年零7個月,总投资500亿元人民币的青岛东方影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建成。
在刚刚投入使用的占地2.4万平方米的东方影都大剧院,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行业老板以及从业者,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东方影都的建设改变了青岛的城市定位,推动青岛把影视产业作为了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
在王健林看来,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东方影都也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青岛东方影都的建成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它填补了中国重工业电影产业的空白,必将助力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他说。
和王健林一起启动东方影都的合作伙伴,有老朋友也有新盟友。站在舞台中央,他面前是“东方影都”四个光亮醒目的灯箱Logo,右边是合作伙伴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左边则是山东省副省长于杰、青岛市市长盂凡利以及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围奇。
除了各方代表的讲话致辞,建成仪式上还播放了几个略显煽情的短片,回顾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
王健林曾经登上过美国主流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者》的封面,那是在2016年底,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表现突飞猛进,跃居世界第二。
市场急速生长背后,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起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放映等完整工业化体系。
青岛影都至少先从硬件上,拉近了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距离。在影都的工业园区,由英国松林电影制片厂担任设计顾问,按全球最高标准建成的52个高科技摄影棚,包括全球最大面积的10000平方米摄影棚,超出于好莱坞主流商业影片的配置。
“中国电影在荧幕上最缺的就是想象力,这不光是用特效实现出来的,实拍也很重要,只有一个足够大的摄影棚,才能实现中国电影更大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工业化体系最重要的价值。”从北京赶来参加活动的乐创文娱董事长兼CEO张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你能想象吗。三年前这里还都是一片泥地。”张昭说,他和张艺谋在那时就在黄岛的泥地里,开始了《长城》的拍摄。
2015年,开始有少部分大片到尚在建设期的青岛东方影都拍摄。作为《长城》的制片人之一,张昭在回忆起《长城》的拍摄经历时说道,当时可以拍摄长城场景的外景地选择不多。加之好莱坞创作者对气候环境要求严苛,他们只得选择到当时刚刚奠基完成的青岛影都开工。
剧组拉来了100多个集装箱,垒起来围成一个临时拍摄场地,“晚上探照灯在头顶悬挂,一阵风刮来,我们都觉得集装箱可能随时会倒下来。”张昭说。
《长城》的后期工作,均是在好莱坞制作完成的。在张昭看来,中国电影过去普遍质量不高,正是因为没有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的搭建,在国内创作大片极其艰难。
“我觉得青岛影都的落成将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张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近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被不断刷新。在票房奇迹的背后,是出品方正在尽最大努力去整合全球产业资源,让中国电影能够达到“大片”水平。而东方影都给这种努力带来了新的平台。
在硬件上,青岛已经和好莱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青岛东方影都的建设耗时4年零7个月,总投资金额为500亿美元,包括占地166公顷的影视产业园。在万达的规划中,这片产业园最终会有52个高科技摄影棚建成,目前一期已竣工摄影棚30个,二期在建摄影棚10个,包括世界最大的1万平方米的摄影棚、室内室外合一的水下摄影棚、影视服装道具加工厂以及各类先进的后期制作工厂等。产业园的外景地与街市毗邻,配套建设欧陆风情和老上海风韵的取景街。
这也让东方影都从定位上与横店等国内其他影视基地区分开来。但一个全新的拍摄基地、电影之都,产业链配套远不成熟。为了吸引国内外剧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和万达、融创各出资50%设立了总额50亿元人民币的影视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人驻东方影都拍摄的影视作品给予制作费用20%~40%的补贴。青岛市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对在东方影都注册经营的影视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营业收入10%的补贴。
目前,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宁浩导演的《疯狂外星人》,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以及科幻片《流浪地球》等剧组已经陆续人驻青岛影视产业园区。
硬件配套设施更像是一片土壤,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生根发芽,还需要无数成熟的工业化作品支撑。“如果只拍爱情题材,只拍家庭伦理故事,想工业化、产业化(是很难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拉到大棚里也不知道拍什么。”导演陈思诚在这次青岛影都的工业化论坛上分享说道。
近几年中国年产故事片在700余部左右,2017年达到了798部,制片领域的投资主体甚至多到2000多家,但持续出品电影作品的企业不过500家。“很多公司一年甚至两三年也就做一部电影。赔了就死掉了。”一位业内人士说道。但相比可以年产出大量电影作品的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中国的电影制作公司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规模化程度不够高.距离工业化更尚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