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贤佩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专家提出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下面,我就以教学《驿路梨花》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進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一方面内容,专家提出了“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一要求。在《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中,有一语言特点容易让读者忽视,那就是文明礼貌用语很多。叶圣陶先生在《给北京语言学会的一封信》中说:“所谓礼诚于中而形于外,果能认真待人接物,出言自当力求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服。”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当“我”和老余在房间里休息、做饭、“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时,来了一位老人,“我”和老余以为,房屋的“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我们对房屋“主人”的感激,用自己的行动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谢。
而老人又是怎样做的呢?我这样引导学生做比较阅读:
(屏显)
课文: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改文:老人笑了笑:“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两个笑字写出了瑶族老人的慈祥和蔼,连用了三个“多谢”,可见老人彬彬有礼,很讲礼貌,对“我”和老余的感激之情表现得非常强烈,老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而改文只有一个“多谢”,就显得平淡多了,不能很好地表达老人当时的情感。这样讲解,让学生领悟了“笑”和“多谢”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并且学生也懂得了待人要有礼貌的道理,思想上得到熏陶。长此以往,他们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与此相似的描写,文中还有一处,“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一处的语言描写可由学生自己来找寻和品读,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品读,进一步理解文章语言——礼貌文明,并且逐渐在日常语言中运用,这就要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以讲读为中心,讲深讲透,不留“盲点”。这种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的语文教学,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气氛,怎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把“发展思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那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联想和想象、比较和归纳、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等,都可成为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
作者彭荆风谈创作《驿路梨花》写作时提到:“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我想这篇课文给读者印象深刻的是记叙的顺序,这一点是值得一提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具体要求如下:(1)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 (2)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3)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记叙顺序的特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我”和老余的见闻来看,是顺叙;从小茅屋的产生和为路人服务的过程来看,是倒叙。这就是本文把顺叙和倒叙逆向相迭的巧妙构思。利用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两种不同的复述,对文章的记叙顺序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得出顺叙与倒叙的特点,这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相信他们能从这一环节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驿路梨花》的另一个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以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她们为主来落笔展开故事呢?为什么不是瑶族老人,或是其他人?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从这群小姑娘的年纪去思考,深入挖掘小姑娘所代表的内涵——未来。姑娘们还小,代表的是未来,如果是写成人,比如写党支部书记,这在《驿路梨花》的特定环境中,可能不会有小姑娘那么活泼感人。而且作品是要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小姑娘都能热心帮助他人,成人如果还不如小姑娘,不是更要感到惭愧吗?这样深入的思考,不仅对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有帮助,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对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语言之美,这需要对语言有较强的感受力。《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有许多环境描写,对梨花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穿插在故事进程中,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重点分析了作品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
首先,让学生感受美。《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小说,小说一开始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群山暮色图:“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像大海的波涛你推我挤,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迷茫的暮色中了。”这一图景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还有对梨树梨花的细致描写:“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这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也把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拂落在我们身上。”宁静的夜晚,淡淡的月光,凉凉的夜风,好一幅恬静迷人的月夜梨花图。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优美的环境,舒缓的语调,烘托了悠然的心情,美景与美的语言相应相谐,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与此同时,《驿路梨花》中还有这样的描写:“这天夜里,尽管外边风很大,很冷,我们却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清秀的、身穿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的哈尼小姑娘在白色的梨花丛中跳跃、歌唱……”小姑娘的歌声清香飘逸,余音绕梁,悦耳动听。作者运用联想,创造了一个温暖的梦乡。整篇文章诗意盎然,充满美感。鉴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文章合适的地方,再符合情境地穿插一处关于“梨花”的描写,使文章自然,充满美感。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想学生经过训练,定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其次,让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提倡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逐渐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人的行为美值得研读。《驿路梨花》这篇小说中“我”和老余发现房子之后,门是从外扣着的,用黑炭在门上写着两个字“请进”,小屋没有锁,任何人都可进,里面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一理想的构建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前人建造小屋,准备好食物与水,房门上写着“请进”,这一切都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过路人或者是那些旅行者呢?他们延续了这一善举,显示了大家质朴的善心和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据此,我组织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中评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并以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说明理由。学生们对此环节有着很浓的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审美意识自然能够有所提升,并且能不断地用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行为更加美丽。
教学中,教师讲授一篇篇课文,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造就具有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教文育人,讓学生学会“读书做人”。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文章题目《驿路梨花》,典雅凝练,源于陆游的经典诗歌《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即梨树之花,一般为纯白色,历代诗人描写其洁白如玉,最常见的是与雪互比。洁白梨花,受人推崇;雨中梨花,尤其妩媚动人,令人怜惜。许多诗人用梨花象征美丽的容颜。“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元好问《梨花》)写出了暮春时节如静女的梨花的寂寞之美。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为哈尼族的小姑娘取名为“梨花”,把哈尼族小姑娘和梨花丛融合在一幅虚幻的画面里,赋予哈尼族姑娘梨花般的美感,真是花美,人更美,二者皆成了人间温情的化身,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文章末尾,当“我”把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与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融合到一起时,“梨花”的作为文章的线索的结构作用就顺利完成了,其象征意蕴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们由陆游诗句的原意,可以联想到“梨花”象征着祖国统一、民族大团结,由课文内容还可以联想到“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社会公德的广泛流传,蔚然成风。
从象征意蕴来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梨花”这一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赞美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驿路梨花》这篇小说的作者彭荆风曾这样说:“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他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雷锋从历史中、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
不论是在以前那样的困难时代,还是如今这样繁荣的时代,我们一直都离不开雷锋精神。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表。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可见,这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一直都没有变,对我们依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而这样的文化,正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传承与理解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学习活动:这篇小说所写的雷锋精神是否让你感动?结合《驿路梨花》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的理解,并说说你将如何传承,请与同学讨论这个话题。这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文章的主旨理解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要落实核心素养,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勇于尝试,要改革课堂,这样才能全力去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