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兰
[摘要]古诗词赏析有“法”可循,从诗词题材入手,授之以渔,引领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情感、领悟意蕴,有利于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提升,为高效课堂搭建新平台。
[关键词]题材;写景;送别;边塞;羁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1902
随着国学经典的日益普及,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古典诗词是国学经典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以其語言生动精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导读古典诗词重在赏析方法的概括总结,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品对话,与作者神交,感其情,明其意,悟其旨,从中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古典诗词单就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羁旅诗等。题材不同,诗词所营造的氛围、所创设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不同,教学中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也因题材各异而不同。
一、赏析写景抒情诗
赏析写景抒情诗,首先要引领学生品味诗词中独特的或丰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表层含义和蕴含的深层含义(文化含义),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词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为动态图景,读出诗词语言所营造的画面感;其次要分析景物所表现的情景氛围,在描摹图景的基础上读出画面意境的层次感;再次根据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特点,结合写作背景,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诗人眼中,月夜下的春江是灵动跳跃而又温情脉脉的:春江潮涨,海水舔吻着堤岸,拥着一轮明月汹涌而来,月儿似一道闪电,喷薄向上。一时间,江面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整个春江像刚出浴的少女撩去含羞的面纱,裸露出亮丽的肌肤。江流绕过小洲“斗折蛇行”滔滔而去;洲上芳草萋萋,树木葱葱,似雾似霰;月色如霜,白沙似雪,江水共长天一色。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碧海青天的明月为主体,营造出恬静幽美、清新悠远的意境,展现出春江月夜动则活力无限,静则阴柔含情,令人遐想神往。又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通过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天共色等景物,描绘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之景,表达了诗人对雨中美景的喜爱。
二、赏析送别诗
赏析送别类诗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直言“不及”,通过比较对照,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意。②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深厚的友情。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佳节已至,期盼亲人团聚,诗人把酒昂首,问天问月,思绪由月圆引发亲人的团圆,又由月的阴晴圆缺迁移到亲人的聚散分离;情感由恼月不解人意升华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真挚思念和美好祝愿,凸显诗人洒脱旷达的个性。③打破常规写离别。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殷殷劝酒,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三、赏析边塞诗
赏析边塞诗,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明确边塞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挖掘,体察特定景物描绘的特定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其特点是: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塞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蓬草等抒写守边将士的悲凉愁苦;借梦境、白发、挽弓等喟叹勒石记功、壮志未酬的人生理想;借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关山月》等胡乐演奏倾诉久戍边防、思家念亲的凄苦乡愁。抓住典型意象作为赏析的切入点,无疑是解读边塞诗词的一把钥匙。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诗人用如椽之笔,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特有的边地物象为载体,勾勒出一幅万里边塞图。乍看似自然景象的描绘,细究则不难发现,诗人是借征人之所见,浇自己胸中之块垒。驻足边关,回首东望,入目:玉门关外,大漠无垠,天山之上,云海苍茫;入耳:长风卷地,呼啸而去;入情:“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诗人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创造出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意境,表达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操。②掌握边塞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边塞诗词中常有对戍边将士愿马革裹尸、沙场立功的豪情壮志的颂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有对战争残酷、战事频繁的危急战况的描写,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有守边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和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有惊异于塞外风光的绮丽壮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品味边塞诗词的语言风格。边塞诗词多以雄壮豪迈见长,但也各有侧重。有的凸显塞外之地的壮美奇寒,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的吟唱壮志难酬的豪迈悲慨,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有戍边将士对戍边漫漫、归期无望的极度愁怨,如“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只有通过对字句的深刻品味,才能准确领悟其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四、赏析羁旅诗
赏析羁旅诗,主要明确三个方面:①把握情感类别。这类诗有的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岑生的《逢入京使》;有的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有的抒发客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寂愤慨之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②明确表现手法。一是以乐景衬哀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清新明朗的春晨之景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比,反衬诗人惜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二是侧面落笔。如杜甫《月夜》,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忆之深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反衬出诗人思之切爱之深。三是寓情于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烟花三月”的诗意境界,令人神往:三月的扬州,抬眼望去,岸边草长莺飞,花香鸟语;天空一碧如洗,澄澈空明;江面“孤帆远影”,顺流而去。这无疑激发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情,因此诗人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无一丝一毫的孤独感。只有无限关注依恋的目光追随着消失在天际的孤帆远影,化作水天与共的长江巨流,表达诗人对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