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玮
2017年5月16日,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海生物”)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格为11.72元/股。这家来自烟台的生物科技企业仅在2015年5月进行过一次外部融资,领投方为鼎晖投资。两年时间,正海生物顺利完成IPO,鼎晖投资成了幕后赢家。
正海生物是鼎晖投资在医疗领域投出的第9家上市企业,鼎晖投资旗下创新与成长基金的合伙人张海峰是这次投资的主推者。
张海峰是在2013年年初发现正海生物这家公司的。第一次上门拜访时,张海峰就被正海生物优秀的管理水平、丰富的产品线和良好的销售渠道所吸引,“这个项目一定要拿下”。可惜的是,当时正海生物现金流充沛,没有融资需求。张海峰又跟进了两年多,直到2015年正海生物决定在IPO前进行一轮融资,鼎晖投资终于顺利成为领投方。
“人与人之间有时就是一种缘分,往往在见第一次面,甚至简单地吃一次饭后,就能决定是否能成为朋友,并间接影响以后多年的合作。”张海峰回忆道,“对于优秀的投资人来说,见到好项目就像追求好姑娘一样,一旦认准就不能犹豫;但追的前提,一是要有实力,二是要有策略。”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能让我们从中一窥他的投资之道。
这次采访约在上海大宁福朋喜来登进行,张海峰比预定时间提早到了20分钟,原因是一会儿还有位做跨境供应链电商的创业者要见。他现在每天要看两到三个项目,一个月下来要见几十位创业者。
从2014年加入鼎晖投资至今,张海峰一直在做物流消费和医疗健康两个板块的投资,在物流及新零售领域先后投资了每日优鲜便利购、豐巢科技、京东物流、壹米滴答和某通达系快运等5家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则投资了正海生物、南新制药、张江生物、斯丹赛生物、佑康科技、杭州逸曜等6家公司。有趣的是,这两个板块,在投资策略和投资逻辑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从资金配置的角度考虑更像是一快一慢、攻防兼备的一对搭档。
医疗健康是一个未来10年都会稳健发展的产业,鼎晖投资也一直将医疗健康视为战略性投资板块,针对该产业做了非常系统的布局并一直拥有良好的投资业绩表现。张海峰认为:医疗健康行业属于防守型板块,“守江山”的作用非常明显;而物流和新消费领域却是新模式层出不穷,变化较快,投资风险和回报也相对偏高,属于进攻型板块,“打江山”的特点更明显。
张海峰看的医疗项目相对偏传统,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医药和医疗服务。医疗大健康行业里,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周期和投资策略都不尽相同。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医疗领域的许多创业者原来都是做技术出身,甚至是科学家,这样的人和公司想要走出来需要转型并探索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
其实不难发现,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项目都有一个特点——很难跨越时间这道坎。例如研发一种创新药物,包括一期临床试验一年,二期临床试验两年,三期临床试验三年,再加上政策审批的限制,使得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就像是苦行僧,要和时间为敌。
但事事都有两面性,医疗领域的公司一旦做起来,会比其他行业更稳健,现金流也比较稳定,一般不怎么缺钱。因此可以看到,医疗领域的后期项目比较少,更多的是中早期的项目,这也是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见面的前一天晚上,张海峰在上海刚拜访了某通达系快运公司,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已经进入到签约交割阶段。张海峰与物流投资结缘于2011年的“双十一”。彼时他偶然在《新闻联播》里看到快递爆仓的消息,他认为这说明供需不平衡,机会来了。
加入鼎晖投资之后,张海峰带领团队把整个物流行业分成了十几个细分板块,逐一“扫描”了一遍,在一年的时间里看了100多家公司:传统的快递、快运、合同物流;仓储领域的仓储管理、仓储设备、物流地产;运输板块的大车队和车货匹配;配送端的城市配送、落地配、“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其中“最后一公里”又细分为驿站、快递柜、众包;特种物流板块的冷链、大件、农村、跨境等。把这些赛道都扫了一遍后,张海峰及团队最终选择投资了4家公司。
尽管同时要看物流消费和医疗健康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这么多年下来,张海峰早已没有割裂的感觉。医疗大健康虽然有技术壁垒,但好在这个领域的变量很少。入门时很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但项目所在的细分领域基本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而物流和新零售等领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所有的变化又都有其内在规律。“一般一个行业里真正核心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就那十几个人,这些人不断地攒项目,不断地整出新东西来。有时候有一个好的项目出来,很快这些人就把它投了,通过资本的力量来迅速把它做大,剩下其实就是圈外的机构接盘的事。其实,在圈子里混久了,投到好项目的机会是源源不断的。”
“投资的本质是经营信任。”张海峰说。这里的信任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基金层面的信任。鼎晖投资的基金是四年投资期、四年退出期,加上可以延长的两年,一共是十年期。LP(有限合伙人)把钱给到GP(普通合伙人),此后十年时间,LP只是每个季度拿报表看一看,对投资项目的具体细节其实了解并不深,这就是LP对GP的信任。基金的本质是代客理财,是信托关系。
第二个是团队层面的信任。投资的核心是项目风险和项目收益的发现和平衡,并以此来作出决策。在项目一线做详细尽调的往往都是投资经理和分析师:作为合伙人,张海峰需要看很多项目,他必须选择信任项目团队的能力和品质,并且尽可能把每个项目作为实操的培训案例,让团队获得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投资。
投资行业本身是“门徒制”,所有的项目都是非标准化的,而团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师父的能力和理念会影响徒弟的成长速度;好的徒弟又可以在自身特点基础上发展创新,突破师傅的能力边界,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次采访的地点是酒店大堂,张海峰指着正好经过的一个年轻人说:“他就是我们团队新加入半年的投资经理,之前在高盛做二级市场,很努力也很优秀,已经参与完成了好几个项目,而且很快就完成了从二级市场投资到一级市场投资的思维转变。有时候培养出一个好徒弟会比投出一个好项目带来的满足感更大。看到年轻人不断成长可以让你在内心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的信任是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信任。投资说到底就是投资人把钱给企业家,是投资人对企业家的信任,投资人最大的权利其实就是不投。
而企业家引进一家投资机构,意味着把一定的影响力甚至否决权交付给投资人,成为公司股东后的投资人的任何战略决策都会影响这个企业的发展。为什么融资时要你的钱而不是别人的?这个其实是企业家对投资人的信任。
张海峰最近几年投的项目都有一个特点: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和创始人见面时就敲定了。“投资人最终投的其实是自己”,这句话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决定投一位创业者,是因为投资人和这位创业者是同一类人,二者有相同点或者强互补性,和谈恋爱差不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长周期看,投资人的长期业績以及投对一个创业者的成功概率,跟投资人自身的阅历、经历和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终其实是投资人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徐育斌是丰巢科技CEO,他与张海峰就算是上面所说的“一见钟情”。2016年下半年丰巢准备启动融资计划,张海峰就找到了徐育斌。当时,就在丰巢的会议室,张海峰邀请了鼎晖投资的三名投委会合伙人一同出席,与丰巢团队进行投资会谈。这是少有的决策程序,而鼎晖投资基本就是在那个会议室中确认了投资决策。
关于用“脑”投资还是用“心”投资,张海峰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需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首先要做到用“脑”投资。但同时,逻辑性太强的投资人往往又投不出伟大的项目,尤其是早期项目,有时不是单纯靠脑子去决策,而是靠“心”去决策;“心里舒服”有时是决策时需要参考的重要标准。
张海峰认为,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有觉得别扭或者担心的事,不仅肯定会发生,而且总是会比预想的提前发生。对企业存在的潜在问题,好的团队有可能会在企业高速成长中逐步去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但如果团队的能力和格局一般,或者企业成长速度慢了下来,所有潜在的问题都会提前暴露甚至被放大。
在谈话的过程中,张海峰数次提到“降维打击”这个词,这也是他认为的行业投资的关键。
所谓“降维打击”,本质就是趋势投资的理念,需要投资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去作行业研究、项目开发和投资决策:宏观维度就是产业发展的周期大势;中观维度就是具体的行业板块和细分领域;微观则是具体项目,好人、好项目、好交易是具体项目评估的三大原则。
要做到“降维打击”,在选择微观项目投资时,要从中观的行业板块角度进行系统地扫描研究和分析判断,把该项目的上下游需求、竞争对手格局都搞清楚再出手;而在选择中观研究的板块时,则需要从宏观的产业周期大势去分析、筛选和评估,并对行业研究体系进行立项。
张海峰认为,做VC和做PE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VC需要盯住行业里关键的人去攒事,需要对大势有个判断,挑最好的赛道、模式和团队果断布局;而PE是一定要投“头部”的公司,要投核心竞争力已经冒出来的、商业模式能够真正成立的、经营稳健的公司。
PE的项目回报不可能特别高,比较稳,一定是需要算精细账的,所以做PE要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要真正做好介于VC和PE之间的成长期投资,两头都得具备,既要用前瞻性的眼光看人,又要具备后端的运营数据分析能力。
但无论是VC、成长期投资还是PE投资,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趋势,趋势是所有投资人都需要敬畏的力量。再好的产品、模式或团队,放到逆势而为的、衰退的行业或者格局已定的板块中,也是很难有机会成功的;而投资人如果能从顶层宏观趋势的角度去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行业,并进行系统深入的开发,往往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