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山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用即真理。——〔美〕威廉·詹姆斯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巴 金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名言材料作文题。两则名言放在一道作文题中,互相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或互为补充。
我们来分析这两则名言。第一句话中“有用”可以理解为对我们实用、有利;“即真理”,表明态度是肯定的、赞扬的。第二句话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是靠吃米活着的,不吃米会饿死,所以米对我们很重要;第二个层次,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还要靠追求、靠精神活着。这里“米”可以理解为物质。两则名言联系起来,讨论的共同话题是:物质和精神哪个更重要。另外,两则材料又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生活中我们既要摄取物质食粮,又要摄取精神食粮。由此,作文立意有三个角度:1.物质和精神,物质更重要;2.物质和精神,精神更重要;3.物质和精神对我们都很重要。
准确立意是写作的前提,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但是,立意审准以后,在行文时可以巧用一些渲染技巧来增加文章的文采,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如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说理。在议论文中,为了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可采用比喻说理。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大量运用比喻说理。为了使议论文语言更具气势,可采用排比论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用到排比论证,使得说理有排山倒海之势。另外,为了使说理深刻,还可在行文时运用引证法,使得说理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
原文在线
赏花品果两相宜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不同的事物,人们往往态度也不同。正如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同样难以回答。于我而言,我既要物质生活,也要精神追求,正所谓:赏花品果两相宜。
(用俗语开篇,形式较为新颖。)
哲学有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和意识相辅相成。物质给人继续前行的动力,意识则给人指明扬帆起航的方向,二者缺一不可。
(从哲学角度阐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偏离了文章主题。)
《管子》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没有物质的支持,任何精神上的追求都将是空中楼阁。总会有人在你梦想环游世界时提醒你水电费又该交了,也总会有人在你向往诗意生活时冷冷地告诉你:生活还得脚踏实地。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一个馒头显然比一本名著更重要。
(本段换取事例论证会更有说服力。)
穆罕默德曾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但如果我们只有一块或者半块面包呢?生活的大树需要物质营养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精神追求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引用论证后建议加入时事素材,会更有说服力。)
周星驰在某部电影里曾说过,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两样!马云也曾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即使身为普通人,也要以物质为垫脚石,努力去触摸天边的那一轮圆月,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查尔斯一样。努力之后即便一无所获,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一生没有虚度。”
(此段语言优美,思想深刻,但是谈论的话题是追求梦想,与论点有偏差。)
物质是果,精神是花,虽各有不同,却都生长在生活的大树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辛勤浇灌,让它们绽放出各自炫目的光彩。
问题诊断
首先,这篇文章的思想较为深刻,能比较全面地理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值得肯定。但是说理缺少例证,缺少与热点时事的联系,显得比较空洞。这也反映了当下许多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写作文像是做问答题,文章缺少现实意义。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意识。
其次,文章语言较为流畅、准确,但是缺乏修辞修饰,为了增强文章的语言感染力,可以巧妙运用修辞来渲染文采。
最后,文章结尾可以稍加变化,可改为:一味地追求物质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层层深入的说理论证会使论证更有力,更严谨。
精耕细作
赏花品果两相宜
◎冯振华
一棵鲜花盛开的树与一棵硕果累累的树,你更喜欢哪一棵?答案因人而异。正如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同样难以回答。于我而言,我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同等重要,正所谓:赏花品果两相宜。①
如果生活是一条船,那么物质支持便是船上的生活用品和汽油,而精神追求则如船上的指南针。前者是人继续前行的动力,后者则指明扬帆起航的方向,二者缺一不可。②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样,没有物质的支持,任何精神追求都将是空中楼阁。作为人,作为一个生命,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一个馒头显然比一本名著更重要。
某记者曾经上街采访老百姓:“你幸福吗?”一个农民工不愿意回答,记者强问,他只好应道:“我姓曾。”对于一个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来说,生活的艰辛、收入的微薄、生活的困苦,是日日萦绕心头的难题,你问他“幸不幸福”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他实在觉得太过遥远。③
穆罕默德曾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物質固然重要,精神同样不可或缺。对金钱和利益充满执念,势必沦为物质的奴隶。38元一只的天价大虾拷问的是人性,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问题奶粉、电信诈骗、食品安全……世俗社会里,总有人对物质趋之若鹜。他们对物质的执念,损害了别人,伤害了自己。④
用一块面包换水仙花的人是睿智的。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把自己捡破烂挣得的100元零钱捐给地震灾区,赢得人们的尊重;香港富豪邵逸夫,在大陆捐建数百所逸夫楼,受到人们的赞扬;“兰小草”王珏每年从小诊所的收入中拿出2万元,默默地捐出,获得世人的敬仰。邓稼先抵制物质诱惑,坚持回国效力,千古流芳。认为精神胜于物质的人是可敬的,认为物质重于精神的人是庸俗的。物质不论多少,只要精神常在,你生活的世界将会处处春暖花开。⑤
物质是果,精神是花。没有了果,生命何以延续;没有了花,世界将是多么单调。我们要做的就是辛勤浇灌生命之树,让物质和精神都绽放出炫目的光彩。
①首段亮明观点,语言优美、简洁,立意切合题意。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恰切地说明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点明文章主旨。
③引用名言,并举了采访路人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物质非常重要。
④增加了典型事例,穆罕默德的引言才会显得更具说服力。
⑤将拾荒老人、邵逸夫、“兰小草”的事例,以排比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彰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升格总结
文章立意准确,切合题意。比喻论证说理生动具体。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说部分先说追求物质,再说不可只追求物质,还要有精神追求。文章旁征博引,引用《管子》和穆罕默德的话,为文章增色不少,不仅使文章论证有力,更加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