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与产业热点,已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一方面,体育旅游正成为我国大力支持与发展的产业。2016年11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同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2]。另一方面,围绕体育旅游的科学研究日益兴盛。2000年至今,仅2个数据库(Elsevier和CNKI数据库)和一本期刊(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上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文献就多达25 192篇。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还存在理论体系建设不成熟的缺陷。而这一缺陷也导致研究者围绕体育和旅游的关系创造了很多的概念和说法,例如体育主导论(Hinch和Higham,2001)[3]、旅游主导论(Gibson,1998)[4]以及体育与旅游协同论(Weed 和Bull,2004)[5]等等。如果细加分析,则可发现上述有着明显差异的说法与研究者观察体育旅游的视角差异高度相关。这也说明,研究者所选取的视角将会影响理论体系建设的方向。
文献回顾显示,体育旅游作为一个空间性的宏大产品(卢长宝等,2015)[6]有很多的参与主体。综合Reid和Arcodia(2002)[7]、Honari等(2010)[8]、Gammon(2010)[9]和Kaplanidou等(2013)[10]对体育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结果来看,上述参与主体主要涉及“体育旅游参与者、利益管理者如政策制定者和产品设计者、文化资源组织管理者以及当地的社区组织”等等。用更加通俗的说法,则可以将体育旅游的关键主体归为企业(包括各类中介机构和旅游组织等)、消费者和政府(包括各类政府组织或社区等)3大类。由此可发现围绕体育旅游的研究就有了4个基本的视角。它们以消费者、政府、企业以及上述三者的互动关系为中心,并据此构建了相互关联又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出于持续反映体育旅游研究最新成果与构建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需要,不少侧重基础理论建设的研究者也在尝试将上述4种视角及其理论与方法进行调和与整合,本文将其称为“研究者视角”。基于上述简单的分析,本文期望借助scoping review的方法,在较大范围内围绕上述4个基本视角与研究者视角,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从而厘清现有研究的关注点、理论探索的内容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并据此预测未来体育旅游研究的大趋势。
scoping review是一种识别和整理证据的研究方法,旨在快速呈现特定研究领域的关键概念、主要资源和研究类型,从而全面了解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中现有研究的数量、属性和特征[11-12]。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scoping review的中文翻译五花八门,例如概括综述[13]、文献范畴分析[14]和概况性评价[15]等。在本文中,为了避免术语使用上的随意性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混淆,我们将直接使用scoping review这一英文表达方式。
按照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研究流程[11],使用scoping review需要注意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由于scoping review所涉研究话题广泛,因此不能只锁定某一领域的某一特定话题,在研究时需使用较为宽泛的定义,以降低文献遗漏的可能性。第二,需严格按照问题识别、文献检索与选取、文献整理结果等流程逐一展开。
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体育旅游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的现状和未来演化趋势上,因此基于scoping review的要求,本文的检索词既涵盖了“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等概念,也囊括了“赛事旅游、奥运旅游、冰雪旅游”等具体体育旅游方式。在英文文献检索方面,基于用词差异,本文还同时使用了sport tourism和sports tourism作为关键字。
1.2.1 文献检索与控制
(1)检索时间与语种。文献检索显示,2000-2002年是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国内外文献数量明显增多[16];再加上自2000年左右兴起的新经济和体验经济对体育旅游研究与实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文献检索的时间跨度控制在2000-2017年。外文以英文文献为主要检索对象,其他以中文文献为检索对象。
(2)检索源控制。在明确文献获取源头方面,考虑到Elsevier数据库涵盖了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因此以它为数据源,并以“sport tourism、sports tourism、Olympic tourism、event tourism、adventure tourism、golf tourism、ski tourism、leisure sport tourism和leisure sports tourism”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3 546篇文献。此外,在中文文献方面,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源,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年)为检索源,以“体育旅游”“旅游体育”“赛事旅游”“事件旅游”“奥运旅游”“探险旅游”“高尔夫旅游”“冰雪旅游”“滑雪旅游”和“休闲体育旅游”为检索词,共检索出到1 278篇文献。在补充期刊方面,锁定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这一专业期刊,在其官网上检索到368篇文献。
1.2.2 文献选取与筛除
明确文献纳入标准为直接以体育旅游为研究重点的文献。借助具有筛除重复词条功能的程序并结合人工筛选方式,在剔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得到有效英文文献495篇与中文文献491篇,总计986篇。
总体来看,中外文献的研究视角与切入点差异非常明显,国内外研究视角各有特色。第一,中文文献以政府和多主体互动视角为主。第二,英文文献以研究者和消费者视角最多;多主体互动和政府视角的数量不相上下;企业视角最少。第三,国外更注重基础性研究,而国内更关注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且明显忽略了基础性的理论探索。第四,国外研究在政府、消费者及多主体互动等3个视角上虽分布较平均,但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日益突出。而在国内,有关消费者的研究是最弱的。以下将先介绍4大基本视角关注的研究问题,然后再将研究者视角的内容与研究理论探讨部分合并加以论述。
2.2.1 企业视角
总体而言,企业视角的研究数量较少。在国外方面,相关研究内容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主要涉及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细分、活动及员工管理、产品传播策略、配套保险产品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在国内方面,研究内容变化明显:第一阶段为2000-2002年,主要聚焦于市场培育、契机和调研等问题;第二阶段为2003-2007年,着重于市场分析、开发和策略研究;第三阶段为2008-2012年,开始探讨构建管理模式、产品开发以及总结市场发展前景等;第四阶段为2013-2017年,受互联网等新概念的影响,相关研究话题日益宽泛,内容涉及体育旅游品牌打造,具体项目的市场开发、营销战略与投资,以及新理念如“互联网+”对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的影响等。例如,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上,Koc在研究足球队选择地区和住宿设施标准时指出,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开发者要注意将体育活动和市场需求整合在一起[17]。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升级方面,谢卫提出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构建立体化与多层级体系,整合乡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引领时尚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路径及对策[18]。再如,李艳翎和李光从营销战略制定的角度,以冰雪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并指出,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应结合体育旅游产品生命周期,逐步实现从产品营销致胜向品牌营销致胜的转变[19]。最后,在“互联网+”对体育旅游营销模式影响方面,武传玺认为,“互联网+”冰雪体育旅游的营销模式以OTA(online travel agent)、O2O(online to offline)和V2O(video to online)为代表,这3种模式的整合和创新会引导并造就冰雪体育旅游的营销新业态[20]。
综上,目前有关企业行为层面的体育旅游研究主要与营销策略设计有关。在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营销标准作业流程展开。而在国内,大量的探讨既考虑到了企业营销的需要,也考虑到了区域营销或产业营销的重要性。在这个大趋势下,有关体育旅游经营与管理需求的探索不仅在逐渐细化,而且以具体体育旅游类型为切入点的研究正开始变多。此外,各类新兴的理念如“互联网+”等也正在向体育旅游领域渗透。
2.2.2 消费者视角
在所有文献中,消费者视角占比16.63%,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国外,研究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主要探讨消费者图像、参与、动机和风险感知等内容;第二阶段为2008-2015年,在延续动机研究的基础上,一系列与消费者有关的因素,如“需求与价值感知、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如满意度、消费者偏好与体验、体育粉丝文化、消费文化和情感及群体差异”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第三阶段为2016-2017年,消费者动机、满意度与行为意愿研究持续进行,同时受社交媒体的影响,用户生成内容开始被高度关注,也有学者尝试开发系统的消费行为模型。在国内,研究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主要专注于消费市场和消费现状的分析;第二阶段为2008-2014年,在延续消费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决策特点;第三阶段为2015-2017年,聚焦于消费行为、风险感知和消费体验等问题,其中,行为研究涉及跨文化行为、行为的时空特征和行为动机等方面。
在此,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献阐述该视角关注的问题。首先,在消费动机和行为上,Bouchet等基于消费者异质性开发了一个消费体验模型,从自我、空间和人际关系3个维度解释了消费者情感、体验和行为,以及上述维度对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活动选择的影响[21]。Funk 和Bruun针对2005年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机场马拉松的研究发现,国际旅客的社会心理动机(参与和动机强度)差异不大,但非澳洲文化背景旅客的文化教育动机(体验和文化学习)更强[22]。Hungenberg等开发了社会心理动机量表并强调,这些动机会影响消费者的产品承诺和传播渠道的选择。此外,他们还将消费者分为“旅游导向、中立、体育旅游爱好者和体育导向”等4类,并指出旅游导向和体育旅游爱好者更偏好使用外部信息,体育旅游爱好者的忠诚度则最高[23]。其次,在消费行为意向上,Chen和Funk发现,在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重要性和属性评价上,体育旅游者(以体育为首要目的)和非体育旅游者(以游览为首要目的)在住宿设施、历史和文化吸引力,及体育设施与活动方面均存在差异,而目的地形象对再参观意愿有积极影响。据此而言,无论对哪类旅游者,均应做好事件和旅游体验管理[24]。张铁明等发现,消费者有关体育活动项目、基础条件、总体满意度和旅游专业服务的感知是影响休闲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5]。Hungenber等以冰雪旅游为研究对象并指出,深度休闲因素、家庭因素和刺激感寻求对冰雪参与频率和技能有显著影响。其中,深度休闲因素还与消费支出有显著关系[26]。最后,在用户生成内容上,Chiu等通过分析在线评论后指出,比赛气氛、场馆服务和为喜欢的队伍加油打气是赛事旅游中影响消费体验的3大要素。此外,国际旅客对当地赛事的特有文化风格持积极的态度[27]。
综合来看,相关研究已从描述消费者行为特征,逐步发展到从心理和文化等角度解释消费者行为动因,再到洞察数字化消费行为等层面上。尽管国外研究很早就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动机、风险感知和体验,但是国内直到近两年才有类似的研究。此外,还应看到,相关研究正沿着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体验营销框架和旅游消费行为框架在不断被细化。其中,有关体育运动本身的消费动机、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探讨,以及把消费者的休闲与体育运动偏好加以区分的做法,正在成为研究体育旅游消费行为的主流思潮。
2.2.3 政府视角
政府视角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角度,占文献总数的32.86%。在国外,此类研究主要围绕体育旅游对目的地尤其是对当地经济和社区居民及产业发展的影响加以展开。近年来,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研究重点也从经济影响转移到社会影响之上。此外,也有少量文献探讨了与体育旅游发展有关的政策、立法和生态可持续等问题。在国内,此类研究第一阶段为2000-2002年,开始探讨体育旅游业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为2003-2006年,重点关注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产业开发的经济价值及前景;第三阶段为2007-2014年,主要从产业发展战略等层面上探讨了产业集群、体育旅游经济圈、区域营销等产业发展模式对体育旅游的影响,以及体育旅游产业收入的影响因素、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提升及路径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12年奥运会及2010年亚运会前后,研究还集中在体育赛事对旅游产业发展和举办城市的影响之上。第四阶段为2015-2017年,除了继续探讨产业发展路径外,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问题渐成重点。此外,随着健身体育产业的出现,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体育健康项目开始受到关注。
例如,在经济影响上,Daniels借助中心区位理论解释了赛事举办地的特征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他发现,大城市所获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小城市的两倍,且小城市还要承担更多的机会成本和环境费用[28]。第二,在社会影响上,Weed指出,尽管体育旅游的经济意义源于其社会和文化价值,但是只有经济意义得到了重点关注[29]。为此Wise和Peric专门开发了测量社会条件和社会影响的概念框架,以明确体育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社会整体和政策的影响[30]。此外,Kim等还借助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所在地居民对大型体育旅游赛事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感知社会影响量表。该量表涵盖了“经济利益、社区自豪感、社会发展、交通问题、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等6项指标[31]。第三,在产业发展上,卢长宝等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了以“需求-市场”“资源-品牌”“关联-创意”“产业链-项目”为关键节点的产业链双向延伸的长效对接机制[32]。李荣日(2012)借用旅游功能和区域旅游结构理论分析并归纳出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支撑体系有8个子要素——生态资源、资金、人力资源、技术和服务技能、区域综合软环境、关联产业、行业管理和政策法规[33]。第四,在利用区域营销等手段促进体育旅游发展上,韩敬全等基于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规划以及当地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的特点,提出了河北省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包括制定有效的促销体系、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和加强品牌开发等具体策略[34]。
综上可知,与政府相关的研究主题明确且较为集中。一方面,虽然国外文献看到了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意义,但他们并没有就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做出明确的分析。而国内研究则沿着服务政府经济建设的思路,就打造体育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了各种方法。另一方面,从政府职能来看,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和经济驱动力,如何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新的研究重点。
2.2.4 多主体互动视角
这类文献占比达到22.92%,间接说明了体育旅游管理的复杂性。总体来看,国外研究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结合体育旅游的特点,从宏观层面上就“安全及风险管理、赛事旅游体验设计、多主体角色划分及利益分析、多主体互动效果、体育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开展了重点的研究。第二,结合具体赛事旅游,从执行层上探讨了“体验设计、政府和企业赞助,以及政府、企业和目的地居民互动”等问题。在国内,此类文献不仅强调了体育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而且较多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旅游。综合而言,可以看到以下发展脉络。首先,在2000-2006年间,讨论主要集中在体育资源界定和评价、资源开发理念、影响因素与可行性分析等问题上。其次,在2007-2013年间,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的讨论。最后,在2014-2017年间,集中探讨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布局和空间特点、文化资源开发及其与旅游的融合,以及生态文明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在此,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献来阐明该视角关注的重点。第一,将各类主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并进行了分析。Gammon(2010)指出,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和产品设计者是体育旅游的主要构成[9]。Todd等(2017)指出,事件旅游包含了5类主要利益相关者——组织者、参者与、出席者、支持者和提供者。其中,组织者包括事件职员、志愿者和社会成员;参与者和出席者不仅支付了门票费用,而且比重最大;支持者包括发起事件旅游的基金组织和支撑委员会,如当地旅游组织和赞助商[35]。第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及需求差异。Honari等认为,不同主体对体育旅游的看法存在差异。其中,参与者、利益管理者和文化资源组织管理者均认可体育旅游投资会对居民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只有参与者和利益管理者认为体育投资会带动就业[8]。Kaplanidou等发现,供给端和消费端均重视有效的赛事管理和服务传递,但供给端更看重经济效益,而需求端更注重事件的社会和心理利益[10]。Wäsche指出,尽管跨部门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私人部门和所在地旅游组织在旅游项目中占主导地位,且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不够密切[36]。第三,围绕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探讨多主体的互动与分工。卢长宝等结合价值共创理论探讨了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与对策[6]。
综合来看,多主体互动视角不仅反映了体育旅游管理的复杂性,而且指出了不同主体之间形成合力的重要性。尽管可利用利益相关者等概念将不同主体分为多种形式,但从总体上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三者互动仍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就已有研究而言,除了关注不同主体的诉求差异外,结合体育旅游的服务性质,并根据体育旅游多产业互动的事实,整体打造体育旅游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及体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体育旅游的新兴属性让很多学者沉溺其中并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剖析,最终诞生了针对体育旅游概念界定、研究概念框架和理论探索等基础性研究。由上文可知,这类尝试属于研究者视角的范畴。以下将从3个方面展示这类视角的文献整理结果。
体育旅游有sport tourism和sports tourism两种称呼,由于sport一般指体育的社会制度,而sports更多指代活动集合,因此sport tourism成为广为接受的称呼[29]。然而Weed(2005)也认为,为了体现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应使用sports tourism来描述体育旅游[29]。而Gibson则指出,可以让两种说法同时存在[37]。
在定义上,主要有以下3类观点。第一,从旅游学视角出发,强调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4]。第二,突出体育旅游的“体育”属性,强调体育是体育旅游的基础、根本特征和内在动力[3][38-39]。第三,强调体育旅游是一种由人、活动和地点交互生成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现象并指出,体育旅游是一种协同现象,而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结合[5]。综合来看,上述3类定义在关注点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体育和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的成分差异。就这一问题,也有学者通过体育旅游(sport tourism)和旅游体育(tourism sport)两个概念加以解释。他们认为,体育旅游的首要目的是参与体育运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次之;与之相反,旅游体育中体育是次要因素[40-41],而旅游则是主导因素。从这个角度看,休闲体育旅游属于旅游体育。然而也应看到,随着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体育的主导作用愈发明显[3][6]。Rheenen等在对比了1993-2014年各类体育旅游定义后提炼出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应关注的5个关键要素——时间、空间、体育驱动旅游、体育旅游者参与经历和经济驱动旅游,并强调指出“体育驱动旅游”是各类定义与研究提及最多的要素[39],这也说明体育驱动是体育旅游的关键。
综上,可以将体育旅游中体育与旅游的关系总结如图1所示。事实上,根据体育与旅游要素的比例可以组合出5种服务类型。一是纯粹的旅游,如普通观光,不包含任何体育项目;二是附加体育的旅游项目,如前往瑞士旅游时参加当地的滑雪项目,但主体内容还是观光。休闲体育旅游就是该类项目的一个重要分支;三是体育和旅游比重相当的混合供应物,如武夷山景区漫步项目;四是附加旅游的体育项目,如参加冲浪顺带体验当地风光和文化;五是纯粹的体育如登山运动,不包含旅游成分。整体来看,体育要素权重越高,与体育相关的专业性需求就越强,而这也就是Chen和Funk(2010)[24]将消费者分为体育旅游者与非体育旅游者的依据;反之,则旅游成分越多,休闲性越强,而这也就是Hungenber等[26]提出的深度休闲概念的理论依据。
图1体育与旅游的关系
Figure1Therelationshipbetweensportandtourism
概念框架是基于理论和证据驱动而提出的关于某领域的研究框架,它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包含了研究者的个人假设、认识信念与经验知识,目的在于明确问题的意义,定义相关概念,确立理论和实证基础,选择适合方法以支撑数据分析和解读[42]。简而言之,概念框架虽为相关话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架构及理论内核,但它并不等同于理论。目前,有关体育旅游研究的代表性概念框架主要有以下3个模型。
3.2.1 体育-时间-空间模型
在Leiper[43]提出的吸引物系统模型的基础上,Hinch和Higham[3]指出,体育旅游的概念框架应包含“体育”“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他们不仅保留了将体育视为旅游吸引物的观点,同时更为深入地阐述了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第一,体育是体育旅游中的首要因素,要重点关注体育对时空特征的要求以及体育是否会影响旅游的性质;第二,空间涉及体育活动的位置选择,以及体育及其参与者对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域的影响,反映了特定体育活动对物理资源的依赖及其对旅游景观的影响;第三,时间反映了体育旅游的持续期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季节性因素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波动,以及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发展演化。有关这一维度的深入探讨对发展可持续旅游尤为重要。
3.2.2 活动-人-地点模型
Weed和Bull(2004)[5]以体育旅游两个要素——体育和旅游为切入点,分别提炼出体育的两个关键要素——活动和人,及旅游的关键要素——参观惯常环境外的地方,指出体育旅游是活动、人、地点三者的交互结果。他们强调,体育旅游聚焦于三者的交互,强调现象的协同性质,而不依赖于任一要素作为首要因素。其中,活动形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主动和被动、竞赛和休闲3类;人包括竞争对手、参与伙伴和主办方3类。
3.2.3 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
Gammon和Robinson[40]从消费者兴趣、动机和活动类型出发,提出了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并藉此界定了体育旅游的边界和类型。一方面,他们以体育和旅游两个要素的交互为出发点,区分了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两个概念,并指出在体育旅游中,体育是主要动机,旅游要素则强化了整体体验;反之,在旅游体育中,度假或观光是主要动机,主动或被动参与竞赛或休闲活动是次要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以软和硬为标准,将体育旅游者和旅游体育者各分为两类。体育旅游“硬”的定义为主动或被动参与到竞争型体育活动中;“软”的定义则为主动参与到休闲活动中。而旅游体育中“硬”的定义是将竞争性或非竞争性体育视作假期的次要强化因素;“软”的定义则认为某些形式的体育或休闲活动是附带发生的。根据他们的观点,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不仅有营销和经济价值,能够帮助体育旅游经营者更好地区分和管理供应物,还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为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动机和兴趣提供了依据。
3.2.4 研究框架的比较分析
上述研究框架虽视角不同,但均认同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两个产品交融的结果,体育和旅游都是关键要素,三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和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相对关系的探讨上。第一,在研究理论基础上,体育-时间-空间框架视体育为吸引物,是基于旅游学的研究;活动-人-地点模型虽不考虑体育和旅游的主次问题,但详细讨论了体育与旅游核心点的结合与互动,是基于体育与旅游交互点的研究;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界定了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的学科界限,是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提出的。第二,在研究视角上,体育-时间-空间框架从产品供应视角出发,强调多主体的互动;活动-人-地点模型从消费参与的角度出发,强调消费者的体验,为企业和政府打造体育旅游提供了新的视角;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将产品供应和消费者参与结合起来,反映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第三,在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的关系上,在体育-时间-空间框架中,体育旅游从属于旅游,但体育在体育旅游中占主导地位;在活动-人-地点模型中,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二者不分主次,要协同看待;在体育和旅游顾客模型中,体育旅游和旅游体育在关注的核心上有本质区别。
由于体育旅游属于年轻的学科,因此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而这也是许多研究者呼吁在该领域投入更多精力的重要原因[44]。当前,有关研究主要采用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来解释该领域内的各类问题及各类变量关系。
第一,在消费者视角下,主要采用消费者行为、营销与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例如,借用行为理论解释体育旅游的活动与交互,用认知心理理论解释体育旅游者的价值、态度、需要、风险感知和动机,用体验模型研究体育旅游者的情绪和行为。第二,在企业视角上,主要涉及到管理学、营销学、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第三,在政府视角下,主要采用社会学、旅游学、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理论。例如,Daniels所用的中心区位理论[28],Kim等所用的社会交换理论[31],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时间-空间框架[3]就与空间经济学有一定的关联。而李荣日所用的“旅游功能理论”和“区域旅游结构理论”就属于旅游学理论[33]。第四,在多主体互动视角下,主要采用了管理学、区域(政府)营销等理论。例如,利益相关者就是管理学的范畴[7][35],构建体育旅游品牌就属于区域营销的范畴。
在986篇文献中,定性研究有748篇,占比75.86%,定量研究只有238篇,占比24.14%。一方面,国外定量研究相对较多,占比达35.35%,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通过消费者调查、访谈或在线评论收集消费者数据,以分析消费者动机、偏好、参与和行为动因。第二,不同主体的互动,如体育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互动、赞助问题、企业与消费者互动以及风险管理等。第三,定量分析已有文献,并提出新的理论架构。第四,探索体育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定性研究占比87.17%,定量研究仅占12.83%。其中,定量研究法以调查法为主,多用于如下几个领域。第一,通过消费者调查获取数据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消费特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第二,产业发展分析,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模式及效率、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和体育对旅游业的影响。第三,体育旅游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第四,资源开发,主要指资源的现状调查及评价。第五,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和企业行为,主要包括细分市场的现状分析和产品开发等。
定量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数据收集来检验变量间的关系或构建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调查法,指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利益相关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例如,Barbieri等基于开放式问卷,用在线调查法收集消费者关于体育旅游体验的数据,由此提取出影响旅游体验的要素[45]。第二,访谈法,指通过访问和交谈的方式从利益相关者处获取所需信息。例如,Shipway等通过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体育旅游者关于旅游体验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育旅游体验模型[46]。第三,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法,旨在通过利用已有的网络数据如用户生成内容获取数据信息。例如,Chiu等通过收集旅游网站上的在线评论,借助电脑程序进行文本分析,来提取影响消费体验的关键要素[27]。第四,历史数据分析法。比如,Lasanta等借助30年的数据分析了滑雪旅游发展对当地人口和生产活动的影响[47]。Hritz和Franzidis对706个已完成的调查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冲浪旅游的经济影响[48]。第五,多种方法的结合,指采用两种或多种方式获取所需数据。例如,Lucrezi等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潜水旅游行业与环境、经济和政府等外部要素的交互关系,借此发掘影响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49]。
第一,考虑到体育旅游是一个复杂的宏观性产品,所涉范围广泛且内容众多,因此在整体研究方向上,从4个基本视角和研究者视角系统审视这一热点问题,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研究者围绕不同主体,借鉴不同学科体系及其理论,逐步构建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创造了条件。此外,有关4个基本视角的文献梳理也证实了,不同视角的研究的确需要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研究者既要慎重对待差异,根据确定的研究对象选择适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也要灵活整合各种理论而不必拘泥于大一统的格局。当前,促进多视角地开展体育旅游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第二,注重学理探索并形成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虽然中西方在体育旅游功能价值及学术价值探索上存在差异,外文文献更多关注学理探索,缺乏对政府视角的探讨;而国内研究更多聚焦于体育旅游的功能价值,注重研究体育旅游中产业发展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问题,但又缺乏理论支撑。但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研究趋势已逐渐明朗。从提升旅游品质及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服务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区域品牌构建等问题的研究将大行其道;从改善体育旅游品质及强化消费者参与、体验与休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视角将受到充分关注;从强化服务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作为体育旅游主导者的企业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从多主体互动的角度来看,只有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积极互动,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将国内外研究整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凝练和总结,并据此讨论体育旅游的发展问题。
第三,囿于体育旅游自身的复杂性与新颖性,有关体育旅游核心范式的建设仍需长期努力。一方面,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结果,相关研究势必会形成多种新的理论体系,如体育旅游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空间管理等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体育旅游的边界、本质问题和定量研究会被强化,从而为学科范式建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结合文献回顾来看,未来应加强以下问题的探索,第一,强化基础性研究。该领域尚未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系统厘清体育旅游的本质、研究架构和理论基础,并据此构建出属于体育旅游的管理体系和理论基础。第二,加强定量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社交媒体等工具,量化体育旅游对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影响,从而为科学地平衡各主体利益,以及提升体育旅游体验、产业效率和社会影响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第三,关注新兴事物及新出现的理论对体育旅游的启发和帮助。当前,应着重关注“互联网+”概念对体育旅游商业模式、产业变革与消费体验及参与模式的影响,高度关注共享经济和体育旅游的结合,关注DIY式的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掌握大规模定制、价值共创及精益管理在体育旅游中的应用,从而为企业与政府管理好体育旅游产品及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吕途. “体育+旅游” 新兴产业迎来机遇[N]. 中国商报,2017-01-05(P03).
[2] 王辉. 国家旅游局 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N]. 中国体育报,2016-12-23(001).
[3] HINCH T D, HIGHAM J. Sport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3(1):45-58.
[4] GIBSON H J. Active sport tourism: who participates[J]. Leisure Studies, 1998, 17(2):155-170.
[5] WEED M, BULL C. Sports tourism: participants, policy and providers.Oxford:ElsevierButterworth-Heinemann, 2004.
[6] 卢长宝, 郭晓芳, 王传声.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 体育科学, 2015,35(6):25-33.
[7] REID S, ACODIA C.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stakeholder in even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2, 7(3):20-22.
[8] HONARI H, GOUDA M, HEIDARI A,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viewpoints of tourists, interested manager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rganization managers regarding sport tourism-driven job and income creationin Mazandaran-Ira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2):5659-5663.
[9] GAMMON S. Sports Tourism: participants, policy and providers (Second Edition)[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10, 15(2):181-184.
[10] KAPLANIDOU K, KERWIN S, KARADAKISK. Understanding sport event success: 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sport event consumers and event providers[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3, 18(3):137-159.
[11] ARKSEY H, O'MALLEY L. Scoping studies: toward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5, 8(1): 19-32.
[12] PHAM MT, RAJIC A, GREIG J,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scopingreviews: advancing the approach and enhancing the consistency[J]. Research Synthesis Methods, 2014, 5(4): 371-385.
[13] 王婧婷, 袁长蓉. 基于循证的概括综述及其方法学简介[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8):103-105.
[14] 黄苗, 顾莺. PARIHS模式核心元素衍变与发展的文献范畴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 33(20):1-5.
[15] 卞薇, 陈慧, 宋国敏,等. 概况性评价简介[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17(4):488-493.
[16] 刘英.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J]. 经济地理,2012,32(5):165-170.
[17] KOC 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Turkish tourism market: the case of football tourism [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5, 10(3):165-173.
[18] 谢卫. 环都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多元升级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3(4):46-50.
[19] 李艳翎, 李光.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企业营销战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50(4):12-19.
[20] 武传玺. 互联网+冰雪体育旅游的营销模式与发展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17,(5):121-125.
[21] BOUCHET P, LEBRUN A M, AUVERGNE S. Sport tourism consumer experiences: a comprehensive model[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4, 9(2):127-140.
[22] FUNK D C, BRUUN T J. 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7, 28(3):806-819.
[23] HUNGENBERG E, GRAY D, GOULD J,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motives underlying active sport tourist behavior: a market segment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6: 20(2), 81-101.
[24] CHEN N, FUNKD C. Exploring destination image, experience and revisit intention: a comparison of sport and non-sport tourist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10, 15(3):239-259.
[25] 张铁明, 吴畏, 谭延敏,等. 游客感知视角下休闲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1):26-30.
[26] HUNGENBERG E, GOULD J, DALY S. 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predicting skiers' skill,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nd spending behavior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3, 18(4):313-336.
[27] CHIU W, BAE J, WON D.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baseball games in Korea: an analysis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using Leximancer[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7, 21(1):33-47.
[28] DANIELS M J.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r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332-347.
[29] WEED M. Sports tourism theory and method-concepts, issues and epistemologies[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2005, 5(3):229-242.
[30] WISE N, PERIC M. Sports tourism, regeneration and social impacts: new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the case of medulin, croatia[M]// Tourism in the Cit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31] KIM W, JUN H M, WALKER M, et al. Evaluating the perceived social impacts of hosting large-scale sport tourism ev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21-32.
[32] 卢长宝, 于然海, 段奕君.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 体育科学, 2011, 31(9):27-33.
[33] 李荣日. 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支持体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8):21-25.
[34] 韩敬全, 龚伟娜, 王晓强. 论河北省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J]. 河北学刊,2014, 34(2):197-199.
[35] TODD L, LEASK A, ENSOR J. Understanding primary stakeholders' multiple roles in hallmark event tourism manage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59:494-509.
[36] WASCHE H.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in sport tourism: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5, 18(4):542-554.
[37] GIBSON H. Sport tourism and theory and other developments: some reflections[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17, 21(2):153-158.
[38] 杨强.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 2011, 47(5):90-100.
[39] RHEENEN D V, CERNAIANU S, Sobry C. Defining sport tourism: a content analysis of an evolving epistemology[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16, 21(2):1-19.
[40] GAMMON S, ROBINSON T. Sport and tourism: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3, 8(1):21-26.
[41] PIGEASSOU C, BUI G, XUAN J. Gleyse. Epistemological issues on sport tourism: challenge for a new scientific field[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003, 5 (2) :18-27.
[42] 仇晓春. 概念框架的内涵与建构--以教育技术研究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0):20-25.
[43] LIPER N.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3):367-384.
[44] HINCH T, HIGHAM J, MOYLE B D[J]. Call for Papers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The Big Questions Anniversary Special Issue on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C]// Call for Papers. 2015.
[45] BARBIERI C, HENDERSON K A, SANTOS C A. Exploring memorable surfing trip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8:277-280.
[46] SHIPWAY R, KING K, LEE I S, et al. Understanding cycle tourism experiences at the Tour Down Under[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6,20(1):21-39.
[47] LASANTA T, LAGUNA M, Vicenteserrano S M. Do tourism-based ski resorts contribute to the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A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Spanish Pyrene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1326-1339.
[48] HRITZ N, FRANZIDIS A F. Exploring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surf tourism market by experience level[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6, 5:1-6.
[49] LUCREZI S, MILANESE M, MARKANTONATOU V, et al. Scuba diving tourism 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 Perceptions by the scuba diving industry in two Marine Protected Area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59:38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