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描写寄深情

2018-05-22 10:36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残荷莲叶风骨

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高尔基的《海燕》由“海燕”联想到“无产阶级革命者”,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情感的写法,就是状物寄情。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借助对某一物品的描写来象征某种精神或抒发某种感情,在写作中往往巧妙运用联想手法。但更多的时候,联想以“神似”居多,所以写作过程中既要捕捉住“物”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内在的“神”。在描摹物时,不必面面俱到,要抓住能体现其“神”的个性特征来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深情,突出其内在的“神”。

范文示例

残 荷

你,看过残荷么?

如果是深秋或者初冬。寒冷的风中,有一片残荷,几乎是支离破碎,几乎是失去了所有可取悦人的颜色。完全是一副惨落的表情。那荷叶凋零得七零八落了,以枯萎的姿势倒在池塘里。那莲蓬也不那么饱满了,怕冷似的、缩成,小小的一团。

没有了夏天的热烈,荷正盛开时,那种凌驾一切的气势。她们努力盛开,虽是自身光芒,却也是为了索取。索取那眼前的夸奖。你看你看,这荷开得多灿。说到底,莲是霸气的,是不顾一切的。

我一向对那些太过盛开的花朵持有警惕,而对那些小小的花朵或者不开花的植物持有过分的喜欢。不张扬,是做一朵花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最好的姿势。但是,盛开的莲花太肆意。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任群芳妒地开着,要多妖娆有多妖娆,要多华丽有多华丽。

然后,秋来了。然后,她在冷风中受尽了伤害,她的心,也一点点凉下去了。先是形变了。不再是盛大的开放模样。那荷叶小了很多,那莲蓬不再圆鼓鼓了,呈現出一种枯萎的样子。

又一场冷风。又一场苦雨。

……

已经不是秋了。到了冬。

残荷,呈现出一片残落的形象。历经了风霜、打击和伤害,她看似寥落了,其实却有了铮铮的骨。那有了骨骼的神经,远比一朵盛开的莲花更有味道。

她盛开时,只是妖媚和跋扈;她枯萎时,才真正有了风骨和气象。

残荷,以一种不让人怜悯却让人心生敬意的姿态出现在画家笔下。如果一个画家只会画盛开的荷,而不能画残荷,那只能是一个心灵还不丰满的画家。或者说,他的审美还没有到凋零的状态,而人生的时光,还太光耀太丰满。那样的人生,也是寡味的。

就像这朵曾经不忧亦不惧的莲,假如她没有受过冷雨凄风,假如她还是一直粉艳艳地盛开着,纯洁而无知地开着,她只是宫廷画中那无趣且带着稚气的一朵傻荷。现在,她老了,她枯了。味道和气象却出来了。

年轻时,只顾着一味地盛开盛开。那饱满的大荷花呀,看着是纯洁是壮丽,可是,不会对她有敬畏,她单纯得纯粹。那样的纯粹,有什么味道呢?

把自己活成一朵残荷,不为懂得,只为慈悲。当人生远离了那些浮华、喧嚣与热烈。远离了人群的热闹、名利、趋炎附势,人生,是往回收的。收的姿势当然不会如盛开一样夺目;甚至,无人在意。

可是,荷,抽筋扒骨了。没有了灼灼夺人之姿,却有了硕硕风骨之态。

翻看杨绛、张爱玲、杜拉斯、陆小曼晚年的照片……这一朵朵残荷,有了隐忍却更让人心动的风骨,那是光阴赠予她们的味道——历经岁月摧残,饱经人世的风霜,脸上的光芒,却更加灼灼。

有友为我画荷。我只要残荷。那盛开凌厉的强势之莲花,不属于我。

那有了风骨的荷或事物,才是我的——它们在时间并不光滑的隧道里与我一一相认,我看着它们,它们看着我,找到最本质的共同属性:清醒自知、坚忍饱满、铮铮傲骨、自在淡然。

(作者雪小禅,选自《那莲那禅那光阴》,有改动)

写作借鉴

文章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

作者重点抓住了残荷的风骨来写,借助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对比手法,反复描摹,突出了残荷的低调、不张扬;采用对比手法,用盛开的荷花的美艳、霸气,反衬出残荷的低调、不张扬,在强烈的对比中,对残荷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由残荷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物,并点明“那有了风骨的荷或事物,才是我的”,水到渠成地赞颂了残荷所象征的精神。

文章要描写的对象是“残荷”,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盛开的荷,这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残荷的低调、不张扬,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残荷的喜爱之情。

佳作亮相

莲之爱

隋晓颖

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人喜欢娇艳芬芳的玫瑰,而我却独独喜欢洁净素雅的莲。

清清碧水之上,炎炎烈日之下,举目望去,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亭亭如盖的莲叶像一把把绿伞撑开在水面,又似一个个玉盘,将红白粉嫩的荷花托在掌心,白如玉,红若霞,不禁让人想起《采莲曲》中江南女子灿烂的笑脸。微风过处,一波波的绿浪从远处翻滚而来,朵朵荷花在流动的波浪中快乐地摇曳,空气中流淌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挨挨挤挤的玉盘下,是调皮嬉戏的鱼儿,不时有几条跳出水面,涂抹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鱼戏莲叶间”的图画。

莲,不仅盛开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更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画卷中,盛开在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千百年前,周敦颐为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感动,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莲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位有着铮铮骨气的文人朱自清,在那个“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去向月下之莲寻觅心灵的慰藉,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最终倒在了莲池旁,永远与莲相依相伴。朴素的生活里,人们把“出水芙蓉”视为自然之美的象征,用“并蒂莲”象征夫妻的恩爱和美,以弄莲小儿图表达祈求子孙兴旺的愿望。在神话世界里,那一段一段的藕节竟能合成一个哪吒;人们最崇拜敬仰的菩萨,坐的也是“莲花宝座”。

人们爱莲,不仅仅因为它素雅的外表,也不仅仅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亭亭玉立的莲花,给人以美的享受;那碧绿如盘的叶子,可以制成清热药物;那清香且富有营养的莲子,供给人们熬成解暑的粥;那永远坚守在淤泥中的藕,可以做成上等的美食。

我爱莲,爱它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更爱它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她的美丽娇容,更爱它的淡淡清香;爱它的柔情似水,更爱它的洁身自好……我爱莲,更爱那些如莲般洁净素雅、默默奉献的人!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点评

作文结构条理清晰,开篇用简洁的语言点明对莲的爱;接下来,分三层具体对莲展开描写并赞美,篇末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小作者从莲素雅的外表、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等三个方面入手,对莲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在此基础上托物言志,抒发了对如莲般洁净素雅、默默奉献的人的喜爱之情。

猜你喜欢
残荷莲叶风骨
残荷听雨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残荷
残荷新爱
风骨
风骨
荷花
你的美,我懂
江南
和旧时的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