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比较研究

2018-05-22 04:54梁之亮
职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青团中职院校

梁之亮

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高职学校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和富有实效的工作,发挥了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促进了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目前,在中高职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推进的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与困难,例如,团员意识淡化、服务能力弱化、组织生活虚化等,导致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传统工作方式逐渐失去了积极效用。因此,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要紧密立足新时期的特点,把握正确的方向,结合中高职学校的特点,不断加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以期建立更长久有效的工作机制。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比较研究寻找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在环境差异、人文状况及团青现状、理念思路、方式载体等多方面的异同;然后针对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可能性及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对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性开展实践研究,包括共青团工作创新实践途径与策略异同,教师教学方法研究,设计主题活动,开展拓展体验活动,进行评价反馈等。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当前,探索和建构新形势下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模式,开拓团工作思路,寻求适合中高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团工作方法,是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迫切任务。“新形势下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比较研究”不仅是单向的研究某一层次的学校,而是在国家提出“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第一次把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工作进行比较性研究,经过分析对比,找准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差异化定位,找准中职学校、高職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融合对接点”,推动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内涵发展,为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从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新思维、新手段与新方法。

三、 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职、中职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迫使我们要积极创新,全面地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观念、方式和机制,使共青团工作开展得到充分协调并发挥实效,进而为新时期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开展“新形势下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比较研究”是必要的。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明确指出了共青团工作“两条主要不足”和“三个根本性问题”。2014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2016年2月26日,2016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课题“新形势下共青团改革创新研究”开题会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举行,开始对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进行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中高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作了深入的研究,如聂微《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积极地从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共青团组织工作、加强团的宣传阵地建设、开展丰富的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学生拓展认证工作、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创新;黄卉在《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提出:在新时期,要做好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把握科学方向,突破创新,不断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建立长久、有效的工作机制。他们在围绕“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去学习借鉴。

四、 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

笔者对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两所在茂名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员状况开展了调查研究。

1.具体研究方法

(1)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抽取部分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员进行调查,了解共青团员新时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市场经济、西方社会思潮、互联网、高等和中职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等对共青团员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影响。

(2)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前人在高职、中职领域关于共青团工作创新方式研究成果,寻找前人在研究时发现的重点、难点,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借鉴快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3)运用比较研究法。把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这两种不同类型层次但又有其密切的内在关联性的学校共青团工作进行比较性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共青团工作思路与模式。

(4)运用经验总结法。把前人在中高职学校实践共青团创新的经验与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糅合,最后得出研究成果。

2.研究各阶段具体措施

(1)第一阶段(2016年3月15日至2016年6月8日) 准备阶段。

第一,制定实验方案,为今后的实验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作铺垫;第二,在两校物色合适人员,组建课题组;第三,确定实验的对象,进行学生现状调查分析;第四,召开课题开题会,动员实验教师必须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来指导今后自己的实验工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2)第二阶段(2016年6月9日至2016年11月9日)探索和实验阶段。

第一,按计划对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收集、分析实验资料;第二,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论文。

(3)第三阶段(2016年11月10日至2017年2月10日)实践与检验阶段。

按计划对课题进行广泛具体的实践和检验,通过实践和检验,得出切实可行并具有普及推广价值的系统理论和操作方法。

(4)第四阶段(2017年2月11日至2017年3月14日)总结阶段。

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总结会,撰写总结性实验研究报告,组织交流,全面总结。

五、 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比较研究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找出两者在共青团工作上的差异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这个范畴,共同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当前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来的,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课题组集合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工作者展开深入研究,寻找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差异。

(1)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状况的差异。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体现于个人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教育部明确指出: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职业教育中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除了注重相应专业技能培养外,还应更注重对于“灵魂深处”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中职学校在人文课程上除了开设德育课以外,其他几乎都是空白,一般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考量人文课程,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除了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以外,还以选修的方式开设一些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考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作品设计、文艺创作等。

二是人文熏陶方面。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中职学校要雄厚,在师资储备上具有多样性,會经常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讲座、中国现代文化类讲座、西方思想文化类讲座、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座、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讲座、伦理道德知识讲座、宗教与神学讲座、人文与社会讲座以及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等。中职学校师资储备相对单一,只有专业课教师、文化基础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体育课教师几类,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内容十分单调。

三是社会实践方面。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善于结合社会实践的背景条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普遍做法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并利用暑假举办“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在16~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学校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学生活动在校外举行,校外开展志愿服务需要多位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数量一般很少。

以上的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差距较大。

(2)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团青现状差异。一是团青比例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高中毕业生;另一种是通过高中职对接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中职生毕业生,高中生和中职生大部分在入读之前就已经加入共青团。当前,高职院校的团青比均达到90%以上。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一种是中途放弃学业后为了职业发展需要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期间一般成绩较差很难通过推优发展为共青团员,所以中职学校团青比普遍较低,一般为30%~40%。

二是团员意识差异。团员意识作为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凝聚团组织力量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团组织战斗力的有效保障,更是共青团组织自身需要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任务。团员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团组织是否能顺利开展工作。课题组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内以访谈的形式对共青团员进行调查研究,访谈主要是通过询问团员们对模范意识和模范带头行为、组织意识和组织归属行为、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行为所包括的内涵和差异来开展。访谈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共青团员意识略高于中职学校共青团员,经过分析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政治立场坚定和政治态度鲜明,组织认知相对模糊而情感认同较高、模范动机不足、牺牲精神欠缺。

三是心智成熟的差异。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年龄在16~17岁,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在18~20岁,两者之间学生心智成熟度存在着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差异,中职学校学生年龄还处于青春版叛逆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在共青团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高职学生心智发展已经成熟,行为、思想与成人无异,在共青团工作中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即可。

(3)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理念思路、方式载体的异同。一是共青团工作定位不同。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工作一般是“复制”普通高中的一套模式,忽视了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致使中职学校的共青团工作缺乏特色和创新,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无法凝聚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谈不上服务于中职校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则是“复制”本科院校的一套模式,忽视了高职生的“职业”的特征,致使高职院校的团工作缺乏特色和创新,共青团工作与本科院校雷同,无法突破瓶颈。

二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由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育人目标与就业职场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同时也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但中职学校受困于招生难、资金紧张等问题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慢,更不用说将企业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中职共青团工作中去了。

三是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内容相对单一。许多中职学校团委缺少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有效的内容,把共青团的根本任务仅局限于娱乐青年,只是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并没有站在引领青年成长、建设校园文化和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团的工作。

2.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建议

(1)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加强学习,把握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和脉搏。一是加强共青团干部学习,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学校共青团干部应该加强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学透中央和省市各级关于共青团改革的新要求新思路,认真学习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主动把学校共青团工作放在“大思政”格局中去思考、去结合,在学习中增强做好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引导教育和服务工作。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由于自身的特点,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必然带有“育人”这一根本特征。在育人的过程中如果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组织活动、开展工作就能更多地赢得学生的关注、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当前的学生是“网络一代”,中高职学校团委应及时开通微博,注册微信公众号,组建新媒体工作室,构建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学生广播站、宣传栏、墙报、团刊等多个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工作融通、联动。通过QQ群、朋友圈主动传播“青年好声音”,牢牢把握主导校园舆论动向,引领学生“粉丝”跟团走。有效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吸引力和覆盖率。

三是明确定位,把握脉搏,即“抓基础,强根本,保源头”。中高职学校团组织应严格执行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加大对团员先进性的培养,在团员发展上严格发展标准,规范入团程序,提升学生团员发展的质量;健全团员教育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严格执行“举团旗、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的要求。同时健全完善团校的制度,组织入团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参加团校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团员意识。为了进一步“固本强基”,中高职学校团组织需加强对班级团支部(团总支)的管理,通过“班团一体化”建设理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关系,同时并鼓励班主任之中的党员兼任担任团支部辅导员,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班级团支部(团总支)的工作实效。

四是探索“多重覆盖,细胞到末梢”的基层团建工作布局。当前中高职学校内的团组织架构大多是以“学校团委——系部(专业)分团委(总支部)——班级团支部”的形式建立的,新时期中职学校的团建工作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基层团组织涣散无法凝聚团员核心、团员意识淡薄、班级意识淡化和集体意识减弱等。为此,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团小组,并且将团小组建在社团、建在楼层、建在宿舍、建在实习企业,按照自然班团支部组织功能与在社团、楼层、宿舍、实习团小组的活动功能共同形成“有机结合、适当分离、共促共荣”的工作机制。并设立“每周团员服务岗”和“每周团小组组长监督岗”以及“成员信息卡”,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意见,反映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接受学生的咨询。建立日志和信息反馈体系,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开展工作。

五是科研带动,理论探索,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共青团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单靠团委几位工作人员很难去解决,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去推动问题的思考、解决,通过课题研究解决难题有以下益处:一是经费充足情况下有利于课题研究更加深入;二是打造一支既可以参与开展科研项目又可以参与学生管理的科研型团学工作者队伍;三是课题研究有利于吸引校外的团学工作者加入到课题中来,集思广益促进难题就地解决。这也符合当前共青团改革“问题导向”的思路。

(2)分类指导、分层实施,探索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和品牌。

一是推行素质拓展计划,普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直接参加工作,在强烈目的性的驱使下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校共青团组织很难通过活动去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素质拓展证书”作为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综合成果的凭证和记录,此证书将和毕业证书同作为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参考标准,并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行还能侧重对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活动中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如举办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举办小发明、手工比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精神;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职业礼仪大赛,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奉献精神。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获得素质拓展认证,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核心素养。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拓展学校人文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思想养分,如何打造出适合中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学校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团学工作者首先应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初探,甄选固化、总结提升三步走路径,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以成人礼为平台,教育学生知敬畏、能担当;以传统节日为平台,教育学生爱人、爱家、爱国;以“民俗文化月”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朗诵传统文学作品”为平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三是以专业建设志愿服务队,以校外拓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国家的强盛,也在于精神力量的强大,当前中高职学生素养的现状,主要是没有正确的精神支柱。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体现了崇德向善的高尚道德追求。但是,当前在志愿服务提供者的参与动机上,纯粹道德实践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已不能吸引更多的中高职学生参加,中职学生往往把个人的成才和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希望自身能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能为将来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因此中职团学工作者应具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常态化的管理理念,如畜牧兽医专业建立畜牧兽医专业志愿服务队,为中小型养殖户提供志愿服务;园林专业成立园林绿化修剪志愿服务队,为当地园林管部部门提供志愿服务;电子电器专业成立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为乡镇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等。通过开展志愿活动,使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得以发挥,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志愿服务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团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Z].2016-11-22.

[2]孙利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性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7).

[3]雍华平.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思考[J].职教通讯,2011(19).

[4]胡静.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

[5]聂微.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科技资讯,2010(20).

[6]石陈云.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与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2(3).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猜你喜欢
共青团中职院校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