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别评价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及应用

2018-05-22 08:40:4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指标评价

王 石 陈 曦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迫在眉睫,创新将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价值开始凸显。自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以来,地方政府陆续对《意见》进行细化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双创”教育逐步引起了高校的重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成为高校的现实期待。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重视宏观教育模式的构建,或者集中于师资队伍的打造,亦或致力于具体的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而疏于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课题组从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入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新模型,以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1 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因素

1.1 评价指标

教育评价指标旨在引导观测者从某个角度来测量教育教学成效,指标设立影响着高校在教育相应领域的投入力度。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现状来看,研究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以不忽视任何细节的方式观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以期达到完整的评价。实际上在评价一个事物时,维度越多越容易出现误差,我们应该抽取关键要素来衡量事物状态,因为关健要素是体现事物本质的观测点,这个关键要素集合就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对评价指标归类简化的方式,可以让评价者“拨开云雾”看清问题,不至于“舍本逐末”。

1.2 评价对象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对象是高校的整体创新创业工作,而非仅针对创新创业教学,也不是只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后两者应该包含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之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多年,国务院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模式或运行规范。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一般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历史沉淀来开展。有的高校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的高校强调创新创业实践,重点培育典型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各类大赛证实工作成效;有的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校企合作上,注重技术转化和社会效应。对于教学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要考虑“时滞性”,评价需要观测5~10年的学生创新创业状态;对于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要重视其客观的教育成果;对于校企合作型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不能忽视用人单位的意见;对于不同类型评价对象,需要构建平衡的指标体系,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1.3 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评价法、定性综合判断法、行为目标评价法、指标评分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相应的缺陷。在教育评价领域,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挑选适合的评价方法,或者优化组合几种评价方法,以实现客观有效的评价。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评价,学术界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而较少采用定性分析法、定性综合法、行为目标法或指标评分法,因为后四种方法更多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评价或教育主体的行为评价。

1.4 评价数据

评价数据是评价对象的采样信息库,它的可靠性决定了教育评价的信度。客观性指标所收集的评价数据是可靠的,主观性指标所收集的数据具有主观性,其信度一般取决于专家打分时掌握信息的全面性和专家打分的公正性。高信度的教育评价对专家的资质有明确的要求,同时要求打分的专家来自于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2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1 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查阅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方式,一类是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进行评价,如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生层面四维指标体系[1],一类是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内容”进行评价,如双创教学、双创实践、双创文化、平台建设和培养效果五维指标体系[2]。这两类指标体系看似全面,但在二级、三级指标设置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加减指标,以得出对自己有利的评价结果,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另外,现有的指标体系设置都是选择一种评价方法来对所有指标进行测量,没有考虑不同指标适用何种评价方法,这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评价始终追求信度和效度的最大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并非要最全面地收集评价指标,而是在科学性基础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指标进行梳理,抓大放小,致力于评价指标的归类简化,以实现评价信度与效度的平衡。在遵循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把不同层面的指标,归类简化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指可直接量化的显性评价指标,包含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三个二级指标。主观指标是指只能间接测量的隐性评价指标,包括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二级指标[3],详见表1。

表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1客观指标 从创新创业教育行为的实施主体角度去观测一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状况,比较全面的方式是按教育的全过程来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取其关键指标,进行量化,本文把这类指标设定为客观指标。

2.2.2主观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4]。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开办企业,进行商业运营。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现实的目标是促成其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创新,职业生涯得到不断升华。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能忽视对学生素质的观测。课题组设立了“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两大指标,并称其为主观指标。

3 构建新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

3.1 两种常用教育评价的比较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领域应用最多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和模糊综合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层次分析法,是多属性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通过适当的标度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进而得出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具体评价方法是将与评价目标有关的因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决策者将复杂问题分为若干部分分别解析,然后将各部分按照隶属关系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再使用两两比较法来判断每个元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AHP对于多层级的客观指标能够较准确地给予评价,但是对于主观指标,由于难以确定各部分的隶属关系,就无法准确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评判事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确定评价的因素集、确定评价集、建立权重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等步骤分别实施。模糊综合评价对于含有主观因素的复杂问题进行模糊化处理,确定各个单一因素针对评语集各等级的模糊隶属度,使得定性指标向定量指标转化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AHP来说,FCE对于客观指标的测量并没有优势。

现有的教育评价的缺陷还表现在,评价体系中指标数量较多,对大量收集数据进行多次运算,导致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可以称之为“复杂性误差”。为了提高评价信度,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时将评价指标进行归类简化,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测量不同类型的指标,即客观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主观性指标运用模糊综合法。

3.2 “差别评价模型”的内涵与特征

这里所指的“差别评价模型”,即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归类简化,形成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两个一级指标和五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对于客观指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于主观指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并保证测量过程的逻辑性、测量结果的客观性。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客观要素的测量,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归类简化”的原理,在准则层保留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三个因素,指标层保留关键性要素,以降低测量的“复杂性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客观要素的测量,采用模糊综合法。首先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再设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集合,最后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表2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4 创新创业教育“差别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直属院校,学校比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建立了创业学院,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并开设“SYB”选修课,学院逐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并在各类创业大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现运用“差别评价模型”分别对其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质量以及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4.1 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客观指标

4.1.1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用三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可以降低指标间的比较次数,减少指标重要性判断的模糊性。其具体步骤如下:

再次,利用指数函数构造一致性判断矩阵M=(mij)n×n,其中mij=e(dij);

最后,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值Wij。

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准则层具体数据如下:

一致性判断矩阵

WA=(0.148 77,0.289 77,0.561 46)

同样,可以计算出指标层各因素的权重:

WA1=(0.455 06,0.167 41,0.101 53,0.276)

WA2=(0.455 06,0.167 41,0.276,0.101 53)

WA3=(0.455 06,0.101 53,0.276,0.167 41)

4.1.3确定综合评价值 评价从指标层开始,经过准则层,最后达到目标层。先由指标层各个评价因素建立评价矩阵,得到评价向量Bi=Wi·Ui,再将每个Bi看成一个因素,构成评价矩阵U,得到准则层评价向量X=W·U。

指标层综合评价数据如下:

B1=WA1·U1=(0.455 06,0.167 41,

B2=WA2·U2=(0.455 06,0.167 41,

B3=WA3·U3=(0.455 06,0.101 53,

目标层综合评价数据如下:

X=WA·U=(0.148 77,0.289 77,

4.2 用模糊综合法(FCE)评价主观指标

4.2.1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二级指标具体数据如下:

同样,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各因素的权重,如下:

WE1j=(0.289 77,0.561 46,0.148 77)

WE2j=(0.289 77,0.561 46,0.148 77)

4.2.2确定评语集 按照评价目标的优劣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判断,即评语集V=(V1,V2,V3,V4,V5),本文将评语定义为五个等级{差(<60)、较差(60~70)、中(70~80)、良(80~90)、优(>90)}。

4.2.3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根据10位专家的调查打分,得到三级指标层模糊评价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三级指标层模糊评价计算结果

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4.2.4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法则,其综合评价模型H=W·R,由此计算出:

HE1,j=WE1j·RE1=(0.288 485,0.338 684,0.372 831,0,0)

HE2,j=WE2j·RE2=(0.227 169,0.401 031,0.327 169,0.044 631,0.053 79)

0.012 003 507 45,0)。

4.2.7确定综合评价值 根据X=HE·K,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X=77.760 84。

上述结果表明,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客观指标(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综合评价值为75.461 988 5,处于[70~80]之间,属于中等级。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观指标(创业需求和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77.760 84,处于[70~80]之间,属于中等级。从评价结果来看,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被测评的指标中,教育输入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指标,教育过程也非常重要,学校在这些方面成绩一般,需要不断改进。在对学生能力和意愿倾向主观指标的测量中,结果处于良好的状态,说明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待提高。

5 结论

课题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别评价模型”,利用两种常用评价工具的各自优势,分别测量“双创”教育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通过差别评价实证分析,认为该评价方法是一种能体现信度和效度的量化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该评价方法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其一,从应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差别评价”的基础是指标体系的归类简化。否则,此方法只是增加评价的复杂程度,导致复杂性误差。如何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归类简化,其标准仍然具有主观性,需要通过多次实证分析来促成其客观科学。其二,本文主要针对一般高校特点构建评价模型,由于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上存在差异,两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法会有不同的要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艳飞,童晓玲.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2):137-140.

[2] 舒福灵,赖艳,景玲,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探究[J].教育探索,2012(1):75-76.

[3] 王石,田洪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7(5):45-47.

[4] 葛红军.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析[J].江苏高教,2015(5):98-10.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指标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KPI与指标选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