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

2018-05-22 03:16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2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胃肠道胃肠

(开封市中心医院五福路院区,河南 开封 475003)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据统计,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为(1~2)/10万[2],主要发生在中老年,KIT阳性的胃肠道间质瘤通常表现为梭型细胞形态,而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有PDGFRA 突变可以是上皮样或混合型。目前,胃肠间质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没有明确的肿瘤标志物预测其预后。本研究通过分析胃肠间质瘤组织中CD133、CD34、DOG-1表达水平,探讨三者对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组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其中男83例,女67例;肿瘤发生部位:直肠7例(4.67%),胃68例(45.30%),十二指肠13例(8.67%),空回肠42例(28.00%),结肠8例(5.33%),胃肠道外12例(8.00%)。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采样前未经过其他治疗包括放疗及治疗胃肠间质瘤;18岁以上;无其他重大疾病史。排除标准:有严重基础性疾病;1个月内有大手术或大出血;年龄≤75岁。

1.2试剂与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的抗体CD13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1100),抗体CD34(单克隆抗体 150),抗体DOG-1(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1100),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免疫组化的具体方法[3]:将载玻片放入烤箱中,60 ℃ 1 h,室温冷却载玻片;二甲苯浸洗3次,每次10 min;梯度乙醇水化,依次为100%、85%、75%,每次3 min;蒸馏水浸洗3次,每次3 min;将玻片浸入盛有500 mL 0.01 mol·L-1柠檬酸盐溶液的烧杯中,保鲜膜覆盖,微波高火加热至沸腾,调整至解冻温度,12 min;室温冷却,蒸馏水浸洗3次,每次3 min;体积分数3% H2O2浸洗10 min,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馏水浸洗1次,3 min,PBS浸洗2次,每次3 min;100 μL体积分数10%羊血清室温封闭10 min;取100 μL各种抗体加在组织上,4 ℃过夜;将玻片从冰箱中取出,复温至室温;PBS浸洗3次,每次3 min;取100 μL二抗加在组织上,37 ℃孵育,30 min;取100 μL稀释的DAB显色;苏木精复染,温水核反蓝,生物胶封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对视野中的组织切片染色情况进行定性判断。

1.3判断指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阳性细胞数≤10%记为阴性[4],其中CD133蛋白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D34蛋白表达于细胞质,DOG-1蛋白表达于细胞质[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3种肿瘤标志物相关性分析用Speraman等级分析,检验水准α=0.05[6]。

2 结果

2.1胃肠间质瘤组织中3种肿瘤标志物CD133、CD34、DOG-1蛋白的表达1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切片结果显示,CD133、CD34、DOG-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2.00%(63/150)、38.70%(58/150)、84.70%(127/150)。见图1。

图1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

A: HE染色(HE,×200);B: CD133蛋白阳性表达于细胞质(S-P,×200);C: CD34蛋白阳性表达于细胞膜(S-P,×200);D: DOG-1蛋白阳性表达于细胞质(S-P,×200)

2.2CD133、CD34、DOG-1蛋白表达与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不同年龄患者CD133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肿瘤部位(小肠、胃、其他)患者CD133、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浸润程度(浆膜、浆膜外、肌层)患者CD133、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风险分级(极低、低、中、高)患者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3。

表1 CD133、CD34、DOG-1蛋白表达与GIST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表2 CD133、CD34、DOG-1蛋白表达与GIST患者肿瘤直径及部位的关系

表3 CD133、CD34、DOG-1蛋白表达与GIST患者浸润程度及风险分级的关系

2.3CD133、CD34、DOG-1蛋白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DOG-1与CD133以及CD34的表达均成正相关(r=0.573、0.368,P<0.05),而CD133与CD34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CD133、CD34、DOG-1蛋白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PDGFRA突变,KIT突变的胃肠间质瘤通常表现为梭型细胞形态,而PDGFRA的突变可以是上皮样或混合型[7],这些基因的突变伴随着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会导致多种分子事件的发生。

CD133是一种质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20 000,由865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蛋白,基因定位于4p15.32,主要在细胞膜及细胞质中表达,是人类造血干细胞的生物标志物[8],CD133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很有可能是肿瘤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并且在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干细胞中表达[9]。此外CD133蛋白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能够增强其生殖能力,因此,在多种恶性肿瘤中CD133表达过高会直接导致肿瘤患者预后效果不佳及生存率低[10]。CD34属于钙黏蛋白家族,选择性表达于人类的造血干细胞中,并且会随着细胞的逐渐成熟而表达量逐渐减低直至消失,CD34在60%左右的胃肠间质瘤中阳性表达,是胃肠间质瘤检测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11]。

DOG-1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胃肠间质瘤的新的特异性标志物,由DOG-1编码,是由8个跨膜区域组成的、钙调节氯通道蛋白。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中,DOG-1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到100%。

本研究对上面所述的3个指标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切片结果显示,CD133、CD34、DOG-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2.00%(63/150)、38.70%(58/150)、84.70%(127/150)。不同年龄患者CD133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肿瘤部位(小肠、胃、其他)患者CD133、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浸润程度(浆膜、浆膜外、肌层)患者CD133、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风险分级(极低、低、中、高)患者CD34、DOG-1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OG-1与CD133以及CD34的表达均成正相关(P均<0.05);而CD133与CD34之间的无相关性(P均>0.05)。这就提示DOG-1可能与CD133和CD34之间协同促进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12]。

综上所述,CD133、CD34、DOG-1蛋白均高表达于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其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最高,并且这3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刺激作用,共同促进了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珏基,丁克峰,陈丽荣,等.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6):340-342.

[2] LEE IL, LIN PY, TUNG SY, 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luminal gastric subepithelial tumo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J]. Endoscopy,2006,38(10):1024-1028.

[3] 杨继洲, 肖兰, 邬攀. 胃肠间质瘤62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 2010, 25(2):188-189.

[4] 曹雅静, 范嫏娣, 刘素香,等.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J]. 中国肿瘤临床, 2004, 31(15):878-881.

[5] 何苗, 范晶, 林劼,等. DNA甲基转移酶与甲基化CpG结合结构蛋白2在胃肠间质瘤的表达[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4):469-471.

[6] 文翠菊, 路潜, 丁玥,等. 癌症症状群方法学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7):645-647.

[7] AGARAM NP, WONG GC, GUO T, et al. Novel V600E BRAF mutations in imatinib-naive and imatinib-resist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8,47(10):853-859.

[8] 欧阳洋, 欧阳植庭, 廖国庆,等. 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附术后5年97例报告[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10):974-977.

[9] 付华辉, 侯英勇, 潭云山,等. 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J]. 实用癌症杂志, 2007, 22(6):586-588.

[10] 陆江阳, 梁延杰, 王晓红,等.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与电镜研究[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1, 8(1):17-19.

[11] Wang L, Vargas H, French SW. Cellular origin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study of 27 cases[J]. Arch Pathol Lab Med,2000,124(10):1471-1475.

[12] 胃肠道间质瘤中国专家组.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9, 12(5):536-539.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胃肠道胃肠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