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络载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18-05-21 11:24杨春陈晓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创新

杨春 陈晓旭

摘要:互联网硬性和软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微网络载体的出现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无限可能。文章从微网络载体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微网络载体背景下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运用中存在的不足,探索运用微网络载体创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微网络载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30-04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1] 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中国迈入了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当代大学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他们追求新潮,个性突出而鲜活,富有娱乐精神,希望在娱乐中学习和生活。对于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传统的单一课堂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效果有限,并无法适应现代化高校建设,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目光、前瞻的思想,充分利用微网络载体的诸多优势,使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活力,潜移默化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微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今天互联网高速扩张的时代,“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了技术革新,也深刻改变的了人们的生活常态。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忠实的群体,深度依赖网络,一言一行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网络载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生成、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也改变了传播媒体和舆论生态格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际上,微網络载体就是网络载体的一种具体“微”媒体形式,是伴随着“微”时代发展的产物,以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为支撑,打破时空、地域、人种、文化的限制,承载和提供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综合一体的海量网络信息的传播媒介,帮助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双向互动交流。

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并未真正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体系的分解重塑,这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和关注。直到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他所撰写的《班级生活》中第一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个概念,人们对隐性教育的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萌芽发展。白显良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2]笔者认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下,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情境,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自我感受、领悟和升华,形成内动力,再外化为执行力,以便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值。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如冰山沉于海面之下的那部分,深隐不现而容易被人忽视,却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微网络载体蕴含的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更新快速同步,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也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微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顺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和传输技术的提高,使互联网时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切。信息开放、信息共享使得信息获取日益便捷化和多元化,丰富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微信、微博等微网络载体的发展,几乎集中了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微”潮流,发展新颖独特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微网络载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具体的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学生是学校主体,学生培养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而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了解当今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微网络载体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深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开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现实需求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大学生还不具备分辨和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而这些不良信息又常常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枯燥乏味的内容和被动单一的方式,往往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课外时间的教育缺陷日益凸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通过微网络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师生平等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习惯,是当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寻求发展的新契机。

三、当前微网络载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都能意识到微网络载体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隐性教育在我国起步晚,相对于显性教育发展缓慢,微网络载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教育者在理论知识、计算机技术、观念、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微网络载体中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

现今,微载体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这股“微”风也刮到了高校教育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都有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但由于每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而显得参差不齐。一是对微网络载体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不深。有些高校过于关注本校发生的实事,却忘记了通常由微网络载体首发的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缺少对这些话题的再加工以及背后隐藏的教育资源的再开发;二是对微网络载体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方式单一。直接照本宣科的发布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或视频,过于呆板而缺少新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三是高校微平台建设不够。部分高校因为资金、技术、人力等原因,缺乏收集、整合微网络载体中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造成微平台的信息更新缓慢,页面制作简陋,板块安排杂乱,缺少趣味性、艺术性、合理性;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网络载体的认识和应用普遍落后于大学生。教育者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善利用微网络平台进行思想道德培养,错失及时引导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机。

2.微网络载体的不当使用消减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微网络载体因其内容丰富、新鲜、简练和方式便捷、快速、多样,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并形成高度依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有些媒体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带来冲击。这使得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和政治敏感性,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国内外敌对分子也常利用社会敏感话题歪曲事实,煽动群众,误导舆论,制造人民内部矛盾,混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加上课堂玩手机、手机拍课件、问题找“度娘”、考试手机作弊等“省心、省力”的不互动、不记忆、不思考、不钻研等问题。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微网络载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形式重于内容

高校在运用微网络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形式主义一直存在,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应付式地组织相关活动,却忽略了活动背后所传达的意义。还有一些思政教育者虽然注意到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在活动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使得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活动的娱乐性,体会的也只是浅层的感官享受,很少深挖活动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容。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能通过微平台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在内容的选择上缺少针对性和吸引力,不符合“微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不能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兴趣点。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引用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分享在微平台上,而不去提取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缺乏创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能意识到微网络载体的共享性和公开性特征,却未能充分利用微网络载体的互动性特点,并缺少与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默契,造成沟通障碍,不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

4.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网络环境复杂

我们迎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网络信息扑面而来,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更难把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少挑战。首先,粗俗、暴力、色情、欺诈等信息充斥着网络。大学生好奇心重,易接受新事物,能快速吸收各种网络信息,但由于人生阅历浅、辨别能力弱、判断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被负面的网络信息诱惑,网络诈骗案件接连不断地发生,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微网络秩序还没有规范化。微信、微博、QQ等微平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能以匿名或者半匿名的状态成为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加上关于微平台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约束力薄弱,社会责任感和个体道德感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再次,微网络载体使得大学生现实交往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大学生乐于通过微信、微博交流,而不是在现实中人与人直接互动沟通,限制了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变差,易引发交际冲突和人际信任危机。最后,微网络载体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可以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并不断促使这种网络舆论声势更加壮大,从而在网络世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这种造成网络舆论压力的舆论内容,其形式与内容已经多样化,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4]不加以正确引导,会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混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断通过微网络载体以更快速、隐蔽的方式传输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政治信仰和階级意识。

四、微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将微网络载体运用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情绪,减少戒备心,激发其参与意识,于无形之中化育他们,使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性和吸引力。探索微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

1.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微信、微博为主的微平台以其快速、实时、精炼、互动等特点在大学生中迅速圈粉。微网络载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平台的网络点击量、转发量和关注度,因此,高校应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在依据本校特色和校园文化基础上建立主题新颖而富有个性,内容独特而兼备时效性,页面简洁而易懂的定制版高校微平台。高校之间亦应该相互交流借鉴,分享成熟的经验和优质资源,取长补短。学校各部门应结合自身职能,深度整合和共享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避免内容和形式重复或类同。加强微平台的服务性内容建设,方便大学生获取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等信息。对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娱乐新闻,可以挑选出合适的内容进行二次挖掘形成话题讨论。及时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对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知识进行深度的剖析并形成指导性意见,再将这些文本内容转化成微视频、微电影、音乐、漫画等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他们养成经常浏览高校微平台的习惯,自愿吸收感兴趣的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微平台开展微电影摄影比赛、微直播进社区、微访谈、微音乐、微论坛等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利用微网络载体的快速传播能力和辐射力,通过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对大学生进行感召,使得微平台的功能性和感性并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的。

2.掌握大学生的微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 “互联网原住民”生活在互联网的层层包裹之下,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掌握“微”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体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核心思想。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弱,高校可以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地媒介使用观念,提高过滤信息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高校也应该适当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对待网络,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和提升自我;第二,以网络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巧妙设置媒介议题。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关注舆论并能形成独特见解,对于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以图文、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专门策划相关主题,在学校官微和官博中置顶或者放在靠前明显的位置,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大家广泛讨论,提高学生用户粘合度;第三,培养微网络学生“意见领袖”从而把握网络舆情的引导权。大学生乐于参与社会并善于表现自己,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当大家对某个事件出现倾向性比较明显的的态度时,学生领袖可以让大学生跳出老师和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站在同类的角度,使大学生获得亲切感和信任感,增强说服力,对于把握舆论风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积极培养“红色大V”

“红色大V”是指在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上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已获认证并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最先或较多接触信息,将信息再加工并传递给他人,在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红色大V”一般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能获得较多人的认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严肃而复杂,有意识地在高校中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的教育者,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网络红色意见领袖,是提高高校综合素质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高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微网络载体资源的开放和丰富,“红色大V”与被教育者之间实现了地位平等,他们通过微网络载体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共同语言,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弘扬正能量,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在一些重大事件和舆论热点问题上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把握教育时机,及时给学生们解疑答惑,促进师生对话,维护网络法治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红色大V”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信息技术。高校应该组织“红色大V”们进行微网络载体知识技能培训,聘请微网络媒体技术专家讲解基本的媒体知识、使用技能和紧急情况处理措施,让高校“红色大V”们学会运用微网络载体进行内容制作、排版、发布以及如何处理网络应急情况,提高他们熟练驾驭微网络载体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红色大V”在微网络载体中呈现出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所以“红色大V”应该提高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在微网络载体中发表积极健康的言论,做到言行一致,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4.加强对微环境的监管并健全网络保障机制

“网络社会人际互动的陌生性、流动性、异质性、多元性、隐匿性、符号性、短暂性等复杂社会形态特征使得基于传统简单实在社会的非正式控制难有作为。”[5] 所以,创设健康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需要政府、高校、微网络媒体等多方合力协助,才能保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政府要继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加强行政监管制度。维护网络世界的和谐和安全,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辨识、自我克制和自我管理,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制度的制定,对大学生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运用法律惩治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做到政府相关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统一,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环境的明净。二是高校应建立微平台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微平台进行全时全方位地监控和网络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过滤微平台中出现的敏感词、低俗信息、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病毒等,有效清除这些潜在威胁。对于易引起网络舆情的敏感高发区,要给予高度重视,做好网络舆情预防工作,当负面的、煽动性的网络舆论不断发酵时,要迅速进行干预和引导,呼吁学生理性思考,听取多方意见,防止国内民族分裂主義和国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洗脑,避免网络谣言的进一步扩散。三是微网络媒体公司应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发新的网络环境监管技术。微网络媒体的普及,意味着这些科技公司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微网络媒体公司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检测、防火墙、补丁等技术开发,及时有效地阻止不良信息和病毒的传播,屏蔽不正常的IP地址访问和色情暴力游戏网址链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五、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被赋予更多的“微”时代特点,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网络载体的发展,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正确把握机遇,革新观念,以内隐的形式,尊重的态度,正确引导大学生身心积极健康的成长。机遇伴随着挑战,大学生通过微网络载体反映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需要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这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中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35.

[3]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36.

[4]卜建华.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09.

[5]陈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探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54.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高校创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