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管
摘要:宿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思想、生活交往的主要平台,更是习惯养成、能力提升、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对高校学生宿舍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宿舍文明建设成为培育核心价值的鲜活载体,“着力营造温馨环境”“着力构筑人文雅舍”“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不失为新时期高校宿舍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宿舍文明;高校;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151-0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宿舍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思想、生活交往的主要平台,更是习惯养成、能力提升、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宿舍文明是高校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文明”的剪影。它既彰显大学独有的精神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高校精神文明提升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宿舍文明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高校要切实抓好宿舍文明建设,通过宿舍文明建设这一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基本价值遵循,使宿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平台。
一、逻辑契合:宿舍文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使得当代大学生广泛了解、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同宿舍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宿舍文明建设是在高校以及院(系)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提升实效性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贴近生活、接近青年学生。而宿舍文明建设活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载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具有接地气、连人心的务实特点,无形中实现了一种目标契合。宿舍文明建设是一项群众性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能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内化为大学生心灵乃至行动。为什么说宿舍文明建设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第一,学生宿舍生活蕴含着核心价值观。宿舍是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们在这个“斗室”里要完成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处理涉及学习、生活乃至同学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无论是个体方面的安排,还是集体方面的统筹,时刻都反映大学生的个体品格、素养乃至作风。对大学生来说,宿舍是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从微观方面来看,宿舍文明事关学习生活环境的温馨和谐,从宏观方面来说,宿舍文明事关大学文化的承载与高尚品德的塑造。就时间而言,大学生一天中停留于宿舍的比例相对比较多,宿舍不只是他们休息、学习、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更是各种社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得以萌生和成长的土壤。相对来说,宿舍这一特有空间比起教室和其他公共场所,更能让大学生感觉自由和宽松,在他们身上迸发出的许多深层、真实的思想更加容易在宿舍里得到碰撞、交流。大学生在宿舍里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宿舍文明的全方位,内化到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全过程,体现在宿舍里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行为。
第二,宿舍文化建设彰显着核心价值观。就目标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支柱,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一主线,因此,立足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上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内容,找准价值联系的脉络。事实上,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培养是“养成”取代“灌输”的过程,宿舍文化能怡情雅致、滋养身心,宿舍文化能培育人格、寓教于行,宿舍文化能弘扬正气、凝聚认同。基于其特殊属性,宿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真、善、美认知乃至践行产生影响,且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宿舍文化建设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应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充分彰显育人特征,处处涵育核心价值。因此,高校以及院(系)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应从大局着眼立意,从细微之处入手落实,既要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等实际问题,又要解决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等思想问题,把人格品行塑造与能力素质拓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求在学生身上烙印下充满正能量的深层而厚重的人生底色,使学生在这一方“斗室”里深耕厚植文明和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宿舍文化真正发挥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品行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作用。
二、现实困境:多元价值观念导致当前宿舍文明建设面临新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样也遭遇着诸多风险和各种挑战,尤其是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立足于价值观而言,从时间转轴来看,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从国界类别来看,有中国与西方之分;从制度架构来看,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分。随着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碰撞,有的价值观相互之间形成交融,并必然产生不同层面的思想交锋甚至交战,有的价值观形成了对立、分散的局面,从而趋于多元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正面临着失位、失效的挑战。而高校宿舍是社会的窗口,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宿舍文明建设由于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也面临许多问题,既有困扰高校多年的老问题,也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家庭成员主观体验的幸福感就越强。相反,从心理学的社会认知视角来看,一旦某个大学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比较低时,他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自己家庭拥有较少社会资源,这种状况无形当中限制了他的目标追求,阻碍了他付诸行动的机会,生活对于他来说充满着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而对于那些感知到家庭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家庭社会阶层地位相对较高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能够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顺利实现他们给自己设定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在这种优越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己为重心的唯我主义的社会认知倾向。与此相对,身处较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会自感自己发展的机会较少,目标追求能否成功主要受制于外部因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起主导作用,进而行为的主动性不高,处处显得较为被动。处于家庭社会阶层较低位置的大学生时常会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即使自己的家庭付出了更多、更大的努力,但却没能获得应该拥有的认可与回报,容易形成一种自卑感、失落感,认为自己的家庭在当下社会现实中属于弱勢群体,遇到一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具有密切关联的社会问题时,在应对和处理方面常常处于较为被动的消极状态。大学宿舍是社会生活的剪影,社会生活必然呈现多样化、分层化差异,必然在高校校园、宿舍生活中有所体现。毋庸置疑,生活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费与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学生的生活费是有差距的。正是基于社会阶层分化带来家庭背景的不同,必然带来大学生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生活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同的精神品质。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是宿舍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难题。
第二,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进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平台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于一体,加上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显得形式多样、情趣活泼,能够调动起大学生的多个感官,有时甚至还能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大大弥补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或者无法形成合力的不足。来自新媒体的信息丰富多样,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信息视角,他们从中获得了各类知识,学到了各种技能。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标新立异,追求个性,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迅速,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一支重要群体。新媒体不仅具有开放性特点,而且还具有互动性特点,其参与性得以大大提高,这种现象正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传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目前,QQ、微博、微信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现在很多人对大学生宿舍“卧谈会”仍记忆犹新,住在同一宿舍的几个人晚上卧躺在宿舍床上,从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校园里发生的趣事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爱情,“卧谈会”无事不谈,大家在狭小的空间里,讨论时政热点,交流思想观点,探讨学习方法,敞开心扉,气氛融洽,感情真挚,团结友善,充满温馨,留下了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可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不断普及,相对于在宿舍同学交流而言,很多大学生有时更乐意用手机交流、用qq、微信联系,以新媒体交流占据了在宿舍平等交流的时间。这种交流工具、交流手段的变化折射了大学生交往观、交流观甚至交友观,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久而久之无疑给高校宿舍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影响。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微型公共区域。既然是公共区域,就需要公共区域人员必须遵守必要的公共伦理准则。在公共伦理准则的调节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才能做到协调与统一。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相对较强,在生活中,他们较多崇尚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民主、创新等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性自由,却漠视伦理道德行为的约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过分关注其自身权益,甚至不惜去损害他人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个人“权益”无序扩张,同学之间感情冷漠,不讲法律道德,不讲团结友善,宿舍凝聚力、向心力弱化,有时为了生活琐事,私欲膨胀,头脑发昏,显得不够冷静和理智,与他人发生道德冲突,出现了冷血“权利”过激行为,近几年来震惊社会的投毒案、杀舍友案便是例证。其实,宿舍生活空间虽然不大,但它集合了正常公共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宿舍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大学生宿舍中构建起一个生活秩序良好、活动环境美丽、人际关系和谐的公共生活空间。在这公共空间生活的每个人,都要不断提升对“善”“恶”的认知,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自觉接受宿舍文明公约的约束,化解道德冷漠,消弭各种冲突,承担道义责任,在享有宿舍当中作为“公共空间”应有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作為公共伦理应有的“包容”“妥协”等义务,切不可因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一时鲁莽冲动,采取过激行为而走向歧路。
三、路径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大学宿舍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价值重塑工程。要实现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空气那样融入宿舍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发展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遵循,必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宿舍生活的环境美化、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等不同方面、所有过程之中,渗透进宿舍文明建设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活动场景与心理情境当中,确保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内在与外在相互统一,从而实现文明理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种情境方式呈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宿舍文明建设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触摸到团队、社会、国家等概念,体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及道德品质。
第一,着力营造温馨环境。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一方特有园地,它也是大学生接受各种知识、提升各种技能、陶冶各种情操的隐形课堂。就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学宿舍演绎的青春故事,记录了他们成长历程,也是他们一生磨灭不掉的青春印记。就大学而言,宿舍的文化建设水平、文明建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大学的精神气质。因此,高校要从营造温馨环境入手,努力打造整洁优美、和谐友善、向善向上的“大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同样不同的宿舍也有自己独特的“舍风”,“舍风”对每个成员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在共同的认知认同过程中,逐步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追求、道德品格和文化品味。要将宿舍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必须加强宿舍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一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发挥高校传统、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熏陶作用。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宿舍物质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经费,宿舍设备较为齐全,使学生宿舍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可是,对宿舍的文化建设各高校的思想认识还有差异,重视程度不一致,采取的措施也不够具体细致。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宿舍文化育人的功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或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书画比赛等活动;或打造以宿舍文化节为特色品牌的宿舍文明建设活动,开展以“团结友善、文明和谐”为主题的文明宿舍评比创建、宿舍文化节、社区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文明、体味文化;或打造“朋辈小屋”,在大学生宿舍楼里开设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宿舍区同学提供朋辈之间的心理咨询服务;或建立“拾光之家”,尽可能将学习、活动、阅读、发展辅导等功能集于一体,为宿舍区同学提供便利;或在宿舍开辟自习室、读书角、艺术走廊等场所,建立学生公寓楼内的文化空间;或利用每年的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等等。这样,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意识,启发他们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深刻感悟“家”与“国”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着力构筑人文雅舍。宿舍不仅是学生住的地方,也是一个文化聚合,是学生修身立德、怡心养性的精神家园。宿舍虽小,它承载的育人使命与责任可不小。高校要用心构筑人文雅舍,使学生宿舍具有人文气息和雅致怡静、励学敦行的特点,努力在“小宿舍上作出大文章”[5]。学生宿舍承担着学生自我成长和开展朋辈教育的重要使命,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每一个成员以平等的身份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里,以包容的态度明晰个人的权利边界,以宽广的胸怀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宿舍公共管理,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人文雅舍”是一种功能与价值的统一,既能满足宿舍成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涵养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高校必须善于从小处入手,遵循大学生特有的发展规律,发挥好大学生在宿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继承并发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宿舍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按照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打造特色鲜明、包容多样的宿舍文明集群,彰显学习型、整洁型、友善型等各具特点的文化品质,而不能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追求整齐统一格局。教育需要在显性和隐性的统一中才能最大限度体现价值,需要在大学课堂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推进以宿舍文化为代表的校园隐形文化建设。古人说:“扫一屋,方能扫天下。”正是在宿舍这个斗室里,心怀天下的学子从“扫一屋”开始,传承优秀文化,延续文化血脉,在学习传承中不断提升,步入更宽更广的人生舞台,在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践行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人生追求。
第三,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对宿舍文明建设除了温馨环境营造和人文雅舍构筑之外,还应体现在高校要一以贯之的制度设计上。高校宿舍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性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建立完善完备的保障机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文明秩序需要法治保障,宿舍文明建设也要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展开。要在学校依法办校的宏观架构之下,培养大学生日常文明习惯,既体现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宿舍管理相关规定的强制性,又发挥大学生主体文明习惯养成的自觉性。要实现刚性管理和柔性引导的统一,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宿舍管理制度的设计之中,订立宿舍文明公约,实施文明宿舍年评制度。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利益调节与精神引导相统一,让符合友善准则的行为得以充分褒扬,让违背友善准则的言行受到全面贬抑。[6]要发挥大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意识,构建“自主-互动-共享”式的宿舍文明创建模式。让学生自发策划“宿舍文化月”和宿舍文化节,让学生自发组织感恩宿管阿姨的“宿管节”系列活动,开展“爱心大市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大学生生活区域有针对性地建设健身娱乐、职业生涯、就业创业、心理辅导、交友沟通等功能区,推进辅导员进驻宿舍制度,把辅导员办公室建在社区里,每天至少有一名辅导员、一名助理辅导员和一名党员干部值班,主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交流,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发挥辅导员管理、教育和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校长午餐会制度、听证会制度、座谈会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信息發布会制度等,丰富和完善学校民主管理体系的构建,使文明宿舍管理更加民主和科学。当前,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由原有的一校区办学变为多校区办学,校内大学生生活、学习、服务等功能区呈现集中性、自主性等特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基于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专业交叉等方面自主选择,实现宿舍入驻的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建设有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学生成长社区。在学校政策支持、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相关部门合力保障的基础之上,打造大学生学习、生活、科研共同体,实现宿舍社区最大限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宿舍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环节[N].光明日报,2016-06-23(2).
[5]小宿舍里做出大文章[N].光明日报,2016-04-14(2).
[6]陆林召.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9):34.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