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众的高安全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使中国民众形成了高安全感。
【关键词】安全感 国内生产总值 平安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安全感是一面镜子,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中国民众的安全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同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稳定和收入增加有关,同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有关,也同社会保障这一安全网越织越牢靠等有密切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显示,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6.1%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的增速。在经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在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大幅下滑、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也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然而,无论同整个世界经济相比,还是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速仍然是最高的。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而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5%,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也只有4.0%。
自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折算为美元,达到11.2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三大经济体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避免了许多国家因为经济大起大落、增长乏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问题造成的民众恐慌和焦虑,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安全感。
首先,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民众为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而发愁的日子一去不返。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使我国脱离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并继而迈向中等收入国家。2012—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7900美元,远远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缩小。2012—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高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已经达到23821元。
其次,在做大蛋糕和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一世界性难题也正在逐步破解,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高达0.474,2016年已经下降到0.465,下降了0.009,尽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说明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持续数十年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从2009年的最高位3.33倍,持续缩小到2016年的2.72倍,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则从2012年的1.73倍缩小到2016年的1.67倍。
再次,我国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得到应有的保障,不会再发生旧社会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近30年来,我国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贫困人口减半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按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四年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2016年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4.5%。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影响民众安全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方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
首先,就业人员总量平稳增长。2012—2016年,在经济增速换档、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依然“风景这边独好”,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保持了平稳增长,年均增长225万余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每年都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任务。
其次,重视做好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在内的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我国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重要位置,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更是连续14年超过70%,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稳定。通过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外出就业。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从2013年的2.69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人数由1.66亿人增加到1.69亿人。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2013—2016年的四年间,我国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99万人,帮扶22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24.9万人,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清零。
再次,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民“痛苦指数”的失业率指标,保持了持续的较低水平和稳定。2012—2016年全国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数均维持在900多万人,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0%—4.1%之间,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我国的失业率水平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们国家确定的4.5%的控制目标。就业稳定,人心就稳定,社会就安定,民众安全感自然就高。
社会保障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人社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8.8777亿人、7.4392亿人、1.8089亿人、2.1889亿人、1.8451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则比2013年的 8.02亿人有所下降。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国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保障和改善了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仅以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为例,2005—2017年,连续13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了约3倍。
再次,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抵抗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3563亿元,比上年增加7551亿元,增长16.4%;基金支出合计46888亿元,比上年增加7900亿元,增长20.3%。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全体应保尽保的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9年首先在城镇建立,2007年全面走向农村。截至2016年底,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城市约为1480.2万人,农村约为4586.5万人。
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是存在的,对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新世纪之初,中央就准确地作出科学判断,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我国难得的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要做好应对更加复杂严峻局面的充分准备,其中就包括做好应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这十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金融诈骗的打击,加强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等,使我国社会保持了总体稳定。这同一些国家或身处战火、或恐怖袭击频发、或枪支犯罪不断,同一些国家人心慌乱、连夜晚都不敢上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众安全感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早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七个 “更”,充分表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講话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八个“更”。只有下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的要求,民众的安全感才会更有可靠的保障和更大的提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①青连斌:《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人民论坛》,2017年第2期。
②白龙:《依法治国,筑牢社会安全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观察》,《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1日。
③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新实践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6月16日。
④《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7月6日。
⑤《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民生之本亮点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