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建构

2018-05-21 11:24房广顺司书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主体责任制度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房广顺 司书岩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以及科学和社会实践属性,要求高校党委必须担负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责任。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通过制度化构建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构建,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改进和创新现有制度,使主体责任制发挥出解决问题、彰显价值的制度效能,通过制度的硬约束促使高校党委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的自觉行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6.009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6-0038-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特殊而又极端重要的课程。对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培养学生的核心任务,指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立德树人的一般价值作用,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还承载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等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提出,要“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保证,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务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做好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构建,通过硬性的规定对主体责任进行规范,确保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持續发力,不断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价值。

一、制度化是落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走制度化道路。一方面,制度化是社会事物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属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也要求进行制度化建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高校党委,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质决定了制度化是高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必然选择

制度是制约人与事关系的规则,使人的行为在规则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制度一旦确立就不能随意变动,它要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行为活动准则。因为,制度本身体现了集体意志,具有集体认同性。为了维护这种集体意志,制度既具有鼓励性和惩戒性的特质,也包含了文化和道德的内在共识。制度是制度化的终点,制度化是制度建立的过程。制度化是以制度确立为标志的对事物的普遍制度要求与规定,是对制度的趋向、选择和设计。制度趋向就是由事物到产生制度意识这一过程,这是制度形成的主体认知过程,它反映的是主体认识到建立制度的必要性;制度选择反映的是制度建设的方法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制度,是照搬和复制其它制度,还是主动创建制度,它体现的是制度化的道路和方向;制度设计是制度的建设和确立,即对制度的各组成部分、各环节的组合与联系,以建立成型的制度。主体责任是在职责规定的范围内确认责任主体,该主体具有职责范围内的决定权,享有规定的权利,履行规定的义务,接受规定的监督,同时承担失责后果。主体责任的重点在主体,主体责任是要进一步明确主体,具体到人或组织,使权、责、事具有明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防止有权力而无责任承担者,或有事项对应的职责而权力主体模糊不明的状况。主体责任制一般由这样几个要素构成:一是主体的职责范围或权力范围,二是责任目标(责任对象),三是责任的监督和追究主体,四是主体的权利或保障因素。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构建,就是围绕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进行的制度趋向、选择和设计,即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地位和问题现象,确立以高校党委这一组织以及具体的党委成员为主体的责任制度设计,通过具体的制度化构建推动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持续发力,培养起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意识与价值认同。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应有的功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价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属性要求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必须制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固有的属性是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制度化的内在要求。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政治属性,要求党委履行政治领导主体责任必须制度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的具体的课程体现,其课程内容反映的是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理论逻辑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关乎学生能否认同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道路逻辑与价值追求。毛泽东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重要的政治属性,对其建设和发展就是一项政治责任,这就要求高校党委担负起政治领导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对一代一代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长期性的政治特征,决定了必须通过制度化来保证高校党委履行政治领导主体责任。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党委履行思想领导主体责任必须制度化。马克思主义把每一时代的意识形态当作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同时也强调意识形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4]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高校党委必须担负起思想领导责任。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制度化巩固高校党委履行思想领导主体责任。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社会实践性,要求党委履行教育指导主体责任必须制度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的课程,“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青年学生代表着民族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教育能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是指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不把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和学校,而是同生产实践、同劳动相结合,认为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走向实践。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为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提供平台,这是高校党委应有的教育指导责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社会实践性,要求党委履行教育指导主体责任。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决定了必须通过制度化来规范高校党委履行教育指导的主体责任。

3.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的滞后要求加快党委主体责任制度化进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的滞后是党委主体责任制度化的现实原因。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这一制度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从教育部巡视组对各重点高校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看,这种滞后性表现为: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责规范不明确。主体责任人权大责小,宽授权、窄定责,授实权、定虚责,或者授大权、定小责等权责不对等现象常见,对责任的奖励和惩戒制度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标准和量化细则。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规定没有完全落实,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过多,队伍不稳,希望尽早转岗,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对制度的监督落实不力。高校党委还存在着普遍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来抓。党委主体责任没有压紧压实,对思想政治工作重传达部署,轻检查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有的党委班子成员对管理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担当意识不够。四是各种保障制度跟不上。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仍需提高,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建设不足;在学科教材体系建设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在考核评价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五是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没有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社会思想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水平的高低与高校党委的责任密切相关,建立高校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制度联系是关键,必须加快党委主体责任制度化的进程。

二、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黨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要明确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这是制度化的制度选择环节,必须明确制度构建的方法原则和目标。在构建方法上,坚持在巩固已有制度规范基础上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目标上,坚持以培养学生为最终目标,把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制度规范上。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的已有成果奠定了制度化构建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一是责任制度。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制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和加强的发展过程,由“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9],发展为“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10]二是组织管理制度。教育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订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评估标准。其中针对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这一指标中。在一级指标组织管理制度下的工作机制上,对高校党委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如“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工作。”[11]三是检查评估制度。上级党委和教育部主管部门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高校党委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主要有对高校党委的巡视和年度考核制度、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等,[12]“巡视和考核结果作为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13]四是保障制度。对高校党委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上有明确要求。在经费方面,要求各高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14]“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15]在教材审核方面,要求各地各高校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在奖励机制方面,推选年度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团队的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等。[16]五是教师队伍管理制度。高校党委要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把政治立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实行新进教师宣誓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思政课教师队伍考核评价制度等。[17]同时,建立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等。[18]

2.“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是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方法和原则

在已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化建设是制度选择的基本遵循。作为制度化构建的基本环节,制度选择关系到制度的构建方法和方向问题。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之前,必须明确制度构建的方法原则。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构建,要针对特有的现象和特定的条件。通过对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制度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责任制度在整体上是比较完备的,既明确了高校党委的责任,也有监督检查制度设计,同时还有相应的保障制度。但是,从教育部对高校的巡视情况反映出的问题,说明现有的制度仍然不足。整体上看,现有的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度,还不完全是高校党委自觉形成的制度,更多是一种“权威导向型的制度”①。高校党委对思政课的主体责任制的形成,应该由思政课本身的“价值与问题”所推动形成的一种制度。但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价值与问题”,尚不能推动高校党委主动确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的关系进而构建为一种制度,现有制度是在上级权力机构的要求下推动建立起来的。这就属于权威导向型制度,是被动应对,其作用力是由回应上层权威形成的。这恰恰是为什么有了制度却在落实和执行方面经常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源在于执行主体并不是在自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并执行制度,而是在被动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对高校党委来说缺少了制度趋向这一环节,即高校党委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构建意识、制度责任意识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文化认同意识的主观认知条件。因此,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必须面对现有的制度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的问题,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新近提出的一些制度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到认同和确立。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规范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有的制度已经颁行很长时间但仍然有问题出现,说明一些制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好应有的效能,或者制度本身的设计并不完善。因此,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要在深入分析现有制度和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这是制度选择的方法判断,既不是推倒现有的制度重新设计,也不是全盘照搬现有的制度,要从问题入手通过改进和创新完善现有的制度。因此,“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19]是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构建的必然的方法原则。

3.“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根本目标

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制度构建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根本问题”[20],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因此,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目标,最终落脚点是在学生身上,落脚在人身上。之所以提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这一问题,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其本身的目标。“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照本宣科,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材过于理论化,注重结论,忽视了生动性和可读性;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够。结果是,教师讲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想听,学生想听的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弄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21]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并非一点也不了解,在知识上并非处于无知的状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更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带来的感性体验。学生是用现实的感性体验和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马克思主义,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然而,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决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不能消除各种社会思潮在学校的传播,反而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不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巨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价值在于,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社会环境不是只停留于简单的、感性的感受上,而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改变,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学生不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科学,也不能否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诉求,关键在于通过对教师、教材、实践等资源要素的改革和改进,来满足学生的现实的思想和实践需求。因此,“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2]是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根本目标。

三、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制度设计路径

制度设计环节是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的操作环节,要在责任目标、制度创新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搭建起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畅通的实施路径。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构成要素为责任目标的制度设计

依据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制的一般构成条件,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制度化构建,要坚持以根本目标为导向,形成由责任主体、责任对象和监督主体三者为主要支撑点的制度体系。第一,高校党委的责任主体是高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校领导,主体的权力范围需要针对具体的责任目标进行规范,针对学生、教师、教材和活动资源这四个方面的责任目标,确立具有针对性的权责范围。第二,高校党委的责任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生、教师、教材和活动资源。首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为高校党委责任的关键着力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高校党委應该着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保障教师的权益和诉求,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其次,把学生评价确定为制度效能的最终检验标准。坚持“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23],以学生的表现与反馈为根本目标,围绕如何获得学生喜爱进行制度设计。最后,把教材和活动资源等要素作为高校党委的重要发力方向。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物质存在条件,是教师课程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学生的主要实践和学习资源,高校党委必须重点加以保障。第三,责任的监督主体是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制度的一般特征,监督主体的确立是作为制度中的奖励和惩戒要素存在的。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确立以学生的反响为第一标准的监督要求,因为不管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怎样的工作机制,如果最终学生对该课程反映平淡,“抬头率”不高,那就说明这些工作机制的功能价值是低效的。因此,确立由学生反馈作为监督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制度建设情况的一级监督机制,即“学生反馈→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确立以教师综合素质为监督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二级检查机制,即“教师综合素质→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确立以教材和活动资源的保障情况作为监督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三级监督机制,即“教材和活动资源→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

2.“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制度创新的制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4],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是建立座谈交流制度。高校党委应该充分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总体思想状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委书记和分管领导要每一季度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一起对书本上以及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共同探讨,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教材和活动资源等方面的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基本依据。二是建立学生长期追踪评估机制。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需要长期调研,尤其需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生了怎样的积极变化。因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改造上。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能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获得的知识带入到社会,而不被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所影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如果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了成功。所以,需要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长期跟踪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特别的网上言行进行跟踪调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与社会相衔接。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备案制度。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备案制度。这一备案制度是一种动态的备案,即对这支队伍的规模、整体素质、思想作风、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授课风格和学生评价等进行定期的记录和评估,详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2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岗双责”的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特殊并不是特权,不是要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特别的照顾,而是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将教师纳入到更为严格的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3.“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制度文化营造的制度设计

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性构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最终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所有课程中是少数几门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项学校制度,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定。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责任制度化构建,需要把这一课程当作一项学校制度来看待。作为一项面向全校的课程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在课堂上存在,还要融入到学生的校园文化中,使校园文化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高校党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6]的制度文化的营造,积极主动地营造与这一课程制度相适应的课程文化,促进这一课程制度的健康运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价值。一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学术讲坛,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文化氛围中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增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二是“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27]。将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校园网为载体,利用博客、微博、微信以及自媒体等新媒体推送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校园化、生活化转化,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科学理论用大学生原意接收、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加以表达,实现学理性、逻辑性与时代性、大众性的有机结合,把传统的学理性语言转换为学生愿听、爱说、常用的语言。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构建,着力提高校园文化的理论品质,确立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学生、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方向,以提高和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从制度的形成动因可以划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价值导向型制度,起初的动因是发现事物的价值,这种价值符合自身追求的理念和信仰,为了维护这种价值而建立制度;利益导向型制度,是为了具体的利益,维护这种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制度;权威导向型制度,制度起初的形成是来自于一种权威,是在外在的权力迫使下形成的制度,即这种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学习导向型制度,是为了形成制度而形成制度,即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借鉴其他组织的制度而建立,具有模仿的性质;问题导向型制度,是针对一问题现象而形成的制度,建立这种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在多种因素下共同发力形成的,有些是某种因素、某种导向型占主导地位,侧重点在这一方向,而由单一导向型形成的制度相对少一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6.

[2]毛澤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42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2).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2005-02-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2/t20050207_80415.html.

[1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11][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12][14][16][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新华网.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EB/OL].[2014-10-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410/t20141015_176026.html.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3-05-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305/t20130517_152333.html.

[19][20][21][22][24][25][2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主体责任制度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院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的问题刍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互联网负面内容治理需各方合力共举
浅析如何实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安全检查
高校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