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教育原则述略

2018-05-21 11:21方晓波
中小学德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法治原则道德

方晓波

摘 要道德情感教育原则直接反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导德育课程教学的圭臬。基于德育课程的视角,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德育课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

德育课程;道德情感教育;教育原则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文献编码文章编号

教育原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道德情感教育原则直接反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导德育课程教学的圭臬。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科学的道德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指导,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一)体现德育课程“情理兼备,促进发展”的教育价值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郭雯霞指出,德育课程在培养人方面,应从理性引领走向人文关怀,培养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兼备的人。道德与法治课程赋予了德育课程新的内涵,使课程承担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法治教育的使命。而做一个道德的、良善的人,是做人的根本。正如鲁洁老师所说,道德学习就应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而非知识的学习。因为道德不是一种固定的知识,而是人自身的生存方式,要从建构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儿童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因此,品德教育不仅追求德性伦理、个人的善性和幸福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规范伦理、公共的德性和公共福利。[1]也就是说,在我们用法治思维公正公平地判断、分析和解决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等问题时,不能丢失人和人之间温暖的、良善的、道德的人文情怀,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心、体恤、良善等道德情感一定会具有更重要的价值。[2]这就是课程“情理兼备,促进发展”的教育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学生应既有道德情感,又有理性的法治思维,在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的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法治素养的人。

可以用教育案例加以说明。《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大家排好队”,在正文从道德和法治双重视角下倡导“排队好”的同时,插入了一则以“守规则懂礼让”为题的绘本故事,呈现了规则之外的几种情境:有人排队时临时有事离开,之后回到原队列中;一个老者虽未排在自己前面,我们让老者先行;排队打水时,有人为幼者礼让;有人比自己还着急上厕所,我们是否可以礼让……在非主观破坏规则、不影响他人权益的前提下,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彼此体恤,需要体现良善的、富有人性的道德人文情怀。

综上,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避免简单地用规则、道德标准对人的言行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学会考虑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关系、协助关系以及彼此之间传递的真情、友善。同时,也不能单一地从人情伦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当然,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还要运用法治思维,判断我们的言行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是否是法治行为,而不是盲目地表达道德情感。

(二)体现德育课程“德情兼修,培育良德”的教育要求

德育课程具有培养公序良俗和健康情感的双重要求。进一步研究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必须在良德和情感培育上发挥协同作用,努力体现“德情兼修,培育良德”的本质要求。

第一,教学要基于良德。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基于儿童的善良德性,这是课程的基点。在此意义上,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水平是教学必须观照的。第二,教学要唤醒意识。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的良好规则意识。要创设情境,让儿童在有价值的公共生活体验中改善、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进而唤醒儿童的规则意识。第三,教学要珍视情感。道德教育要求必须融合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例如:同情、关心、体恤、善良等,由此必须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培育和发展羞耻心、同情感、责任感等基础性道德情感。第四,教学要着眼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实效,要求教育必须引导儿童通过改善和调节主体道德需要来改善行为。课程进一步综合化使得道德行为的指导更具情感性和理智性。导行的重点应从盲目表情、无意动作转化到“改变道德需求,调整道德行为”上來。

二、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德育课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原则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情与理的关系,必须追求情与理的交融,力求使道德情感教育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达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效果。

(一)认知主导型课程本质属性反映“德情”的概念

徐州教研室郭林、蒋喜华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凸显了德育课程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为初中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课程,属于大徳育的范畴。这一课程应以认知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外显为道德行为。活动是这一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搭建起了沟通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情境化测评应是考试评价改革发展的方向。郭林认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价值仍在德育;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在当前现实的课程发展状况和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下,其仍然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作为实现德育整体目标的主要途径。“大德育观”的视域下使用“道德”与“德育”概念,将其定位为一种认知主导型德育课程。所谓的“认知主导”,是指这门课主要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养成,让学生具有“德知”。学生懂得了普遍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能力,能够激发其向善的动力,从而将“德知”内化为“德情”,形成自己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如果我们拥有某种价值,我们相信它应该体现于生活和行为的诸多方面“德知”和“德情”会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外显为“德行”,学生会自觉践行道德的行为,过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3]

(二)要素融合型课程本质属性反映“驱动”的概念

在课程教学属性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准确科学地描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属性,可将其定位为“认知主导型、情感驱动性、行为外显化”相结合的融合型德育课程。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教育范畴融合统一于三维教学目标中,在教育目标上整体推进,相互作用,各有侧重。

从“道德情感驱动”角度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必须重点体现如下教学规律和要求:

第一,坚持生活化与活动型教学。这是课程核心理念的体现,是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德育实效性的充分体现。第二,坚持综合化与认知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强化了法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水平,学科组织系统的结构化要求变高,认知教学的特色更要进一步确立。第三,坚持情感化与整体型教学。为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发挥道德情感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必须将道德认识付诸主体行动,这就是情感在“知行合一”中的驱动作用的结果。

三、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

(一)反映德育课程基本教育规律

在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和工具价值,即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活化教学内容,启动和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调节、激励学生行为动机的产生,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和作用,以保证道德认识、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结合明理、导行的教学,促进学生产生和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使之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健康、丰富的情感素质。[4]

道德情感教育和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有着共同的目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遵循这一教育原则有利于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发挥情感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反映德育课程融合教育规律

笔者认为,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法治意识与道德情感应被视为融合教育的“双极”。道德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两方面的融合作用。

第一,情感是融合法治与道德的媒介。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这些显然都是情感教育要求。第二,情感是联结法治与道德的桥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建构真实的言语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让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生动地呈现出来。以一年级上册 《学会自我保健》 一课为例[5],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班级电台栏目《童言童语》,让学生做小主持人,以“童言童语”总结班级现象,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法治教育在情境中得到了延伸。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我想要我能要》 時,可以把班级布置为小超市,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以创设情境为主,辅以讨论、合作、模拟购物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认识到自己的消费靠的是父母的收入,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理应有合理的尺度。懂得父母挣钱工作的辛苦,并且知道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教育要素角度分析,两个案例都是“创设情感教育以境育人”的情感教育要素融合应用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郭雯霞.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及使用建议(上)[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2):14.

[2]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21.

[3]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2):15.

[4]湖北省小学思品课道德情感教育实验课题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思品课整体效益[J].湖北教育,1994(9):19.

[5]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 (11):71-7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法治原则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